■曾憲東/廣西省桂林市荔浦縣荔浦中學
近年來,“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界的熱詞之一,是教育事業(yè)的核心任務,時代發(fā)展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意義。“德”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服務于工作崗位的重要前提,青少年德育效果如何,輕則會影響到個人前途、家庭榮辱,重則會影響到偉大中國夢的復興與否。充分挖掘音樂教學的德育價值,對于學生和諧發(fā)展來說,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當學生步入中學校園以后,他們的身體成長速度極快,心理、思維等方面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品德發(fā)展也由動蕩逐漸向成熟過度,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將德育目標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積量變?yōu)橘|變。將德育目標貫穿于音樂鑒賞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成功地將他們引向全面發(fā)展的軌道。
音樂是是豐富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有著流暢優(yōu)美的旋律,清晰歡快的節(jié)奏,向人們傳遞著最真摯的情感,能達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為學生播放慷慨激昂的愛國歌曲、婉約綿長的民族歌曲,在增強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同時,也能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音樂屬于情感藝術,以不同的旋律與音符,形象而生動地勾勒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格調、情感傾向、人文內涵等,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升騰起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向往。滲透德育目標,可以增強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凈化學生心靈,給予他們無窮的精神力量。
在音樂鑒賞課中,應注重運用音樂要素。音樂元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如音色、音調、音樂的長短與高低等,不同要素和諧地搭配在一起,增強了音樂的表現(xiàn)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對作品音樂要素進行分析的能力。在生活中,許多中學生都對流行音樂有著特殊的喜愛,因為這種音樂通俗易懂,更容易抵達學生的心靈深處,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
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準確把握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欣賞能力,不能只是概括地對音樂作品進行介紹,而要以音樂要素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剖析、鑒賞作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妨采用“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聆聽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以音樂的視角來把握作品的特點,透過音樂要素來體會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形成有目的地聽音樂的習慣。也可以鼓勵學生搜集創(chuàng)作背景資料,體悟作者豐富的情感經歷,引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
音樂鑒賞課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的結合,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不斷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廣泛搜集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選擇有時代意境的畫面,精心制作課件,以“聽講結合”的方式,縮短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理解作品搭設梯子,更有效地挖掘音樂作品的德育價值,給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樂感,更需要學生掌握分析音樂作品的方法。自古以來,人們對“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孰輕孰重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音樂鑒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還要使學生掌握鑒賞的方法,學分分析音樂,感悟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所以,要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探究拓展活動,既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悟表達出來,并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同學交換思想,進一步把握作品內涵。唯有如此,才會有效地將課內音樂學習延伸到課外。
高中學校將德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就高中音樂鑒賞而言,將德育有機融入其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走進音樂作品的精神世界,而且能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傊?,將音樂鑒賞課融入到德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的感性思維得以豐富,讓我們以高尚的情操、負責的態(tài)度、全新的理念來駕馭音樂課堂,為學生的健全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