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三顧茅廬”故事,典出《三國志》。劉備選諸葛亮,重在諸葛亮的“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正是基于這一選擇,才有東漢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政權”。
劉備選諸葛亮,在“才”;諸葛亮擇劉備,在“平臺”。倆人考慮的,都是未來。用現(xiàn)在的話說,有合作基礎。這一點,見證“三顧茅廬”整個選擇過程的關、張二人,不明白劉備這么做的用意。要“一把火燒了”茅廬,逼諸葛亮做“選擇”。虧得劉備站位高,否則,諸葛亮《隆中對》之“對”手,很可能就要在曹操、孫權之間“選擇”。
深諳選擇重要的劉備,對關、張的行為提出批評。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看看,劉備的著眼點,是為合作者,打造能夠干事的平臺。后來的實踐,更證明諸葛亮選擇的重要。反過來,平臺步步驚心、處處障礙,正確的得不到弘揚,錯誤的卻左右大局,結果只有一個,逼著合作者“重新選擇”。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的謀士許攸離開袁紹,重新選擇曹操。許攸的這一“重選”,徹底改變了袁紹與曹操的個人命運,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合作者“重新選擇”的原因,無非兩條,一是軟環(huán)境,一是硬環(huán)境。具體到許攸,主要是軟環(huán)境出了問題。
公正地講,“官渡之戰(zhàn)”參戰(zhàn)雙方袁紹與曹操,在軍事實力與政治實力上,袁紹都占絕對優(yōu)勢。曹操唯一能跟袁紹比的,是能為“選擇”自己的合作者搭建事業(yè)平臺。戰(zhàn)前,袁紹謀士田豐、沮授從戰(zhàn)略角度,提出“不宜開戰(zhàn)”的理由與若打就打“持久戰(zhàn)”的建議。袁紹卻以動搖軍心為由,囚禁了二人。戰(zhàn)中,謀士許攸依據(jù)戰(zhàn)局,提出乘曹操后方空虛,分兵襲擊許都的建議。
這個建議,后來令曹操驚出一身冷汗!可惜,袁紹猜忌許攸與曹操舊誼,腦袋差點搬家。許攸只好“重新選擇”曹操!結果,許攸與曹操合作,烏巢糧道一把火,直接改寫了袁紹與曹操的命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盛贊曹操“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fā)制人,因而戰(zhàn)勝”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選擇藝術。
然而,深諳“選擇”重要性的曹操,在“選擇”上同樣有失誤??兹谕扑]禰衡給曹操。面試那天,曹操正忙于公務。對禰衡的到來,既無“跣足相迎”,也無“問計于榻”。禰衡認為被輕視,對選擇跟曹操合作的人予以嘲弄。本是“選擇”的皆大歡喜,被曹操的傲慢與禰衡的偏見演繹成纏斗。劉備在“選擇”上,也險些鑄成大錯。龐統(tǒng)選擇前來,劉備以貌取人,把他安排到一個邊遠小縣。逼得心高氣傲的龐統(tǒng),差點兒“掛印歸隱”玩失蹤。
可見,選擇之于人,會因時、因事、因勢而變。即使同一個人,也會隨著時間、地點和人物的不同,選擇不同路徑。劉備、諸葛亮的選擇,固有標桿意義;曹操、許攸的選擇,更重操作實效。前提是在契約框架下的平等選擇。然而,劉備慘敗于伐吳,曹操折戟于赤壁,諸葛亮、許攸們絕“無權糾錯于事前”!缺了平等與契約,再好的選擇,不過“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