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靜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志愿精神是一種利他主義和慈善主義的精神,是個人或團體,依其自由意志與興趣,協(xié)助他人改善社會的宗旨,不求私利與報酬的社會理念,基于這種理念,無償地為他人、為社會奉獻 自己的財富和時間。志愿精神不僅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也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空間中為了解決公共問題而自發(fā) 主動產生的一種奉獻精神,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的塑造。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大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認同,高校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和培育,將大學生潛在的志愿精神轉化為志愿行動,從而履行公民職責,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承擔社會責任。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過于形式化,縱深推進不夠。據調查,目前,大學生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在服務內容上主要包括公益活動、開發(fā)扶貧、保護環(huán)境、服務社區(qū)、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等。據調查,“活動內容單一、流于形式已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不是完全匹配,只考慮服務對象需要的志愿服務設計顯然無法真正滿足大部分學生對深層次發(fā)展的要求。另外,國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已向日?;D變,服務領域己經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就國內來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還沒有內化為大學生長期自覺的行為。
(二)大學生志愿者自身服務能力方面存在問題。首先,部分大學生憑著一時的興趣參與志愿活動,淺嘗輒止,缺乏堅持的毅力。且進入高年級之后,志愿者因為學業(yè)壓力或就業(yè)問題退出組織,招募的新人往往對志愿活動的運作流程不熟悉,組織成員的自身能力不強。其次,部分大學生志愿者不考慮自身能力、專業(yè)和特長,盲目選擇服務項目,在真正的服務過程中常常無法勝任,或者半途而廢,影響了志愿服務的效果;此外,在很多高校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沒有被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里,其重要性和深遠意義還沒有得到高校和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同和重視
(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法律保障?,F(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缺乏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全國性的法律法規(guī)中尚沒有涉及志愿服務的內容。法制制度的滯后,對志愿精神以及志愿服務活動向縱深拓展造成了不小的制約。在志愿服務活動的權利和義務方面,許多大學生仍然感到模糊,組織者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培訓以及項目評估存在不足,缺乏預防處理風險事故的能力。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許多具體問題迫切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幫助,志愿服務事業(yè)要取得深入持久的發(fā)展,同樣也需要通過法律形式加以規(guī)范保障,這將對整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一)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機制。要從志愿者的招募— —培訓— —管理等環(huán)節(jié)加以規(guī)范,建立完善大學生志愿者準入機制。要“建立大學生志愿者注冊管理系統(tǒng),推行大學生志愿者注冊制度,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信息平臺,把大學生志愿服務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通和信息共享,從而引導大學生志愿者長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梢哉f,從源頭上一開始就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機制,無疑會對青年志愿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精神激勵機制。要維持大學生志愿者的熱情,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中被認可和尊重,在他人的評價和激勵中得到滿足,同時實現(xiàn)自我的需要。在這種前提下,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的主要措施多種多樣,從方式來看,可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從目標方向來看,可分為宏觀的導向性激勵和微觀的輔助性激勵兩個方面。“現(xiàn)行的激勵機制主要有: 社會回饋型激勵機制、社會榮譽型激勵機制、自我價值型激勵機制、自我成就型激勵機制、自我愉悅型自我發(fā)展型激勵機制等?!痹诩畲髮W生志愿者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時,要靈活處理,多管齊下,可以采取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等相結合的多方位激勵措施。
(三)強化志愿服務的法律保障機制。大學生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時,必須與整個社會打交道,這就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與法律相關的問題,如果不慎,更有可能做出與法律和法規(guī)相違背的事情[3]。所以,要在實踐中檢視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法律需求,持續(xù)強化志愿服務的法制保障,明確與大學生志愿活動開展中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的權利和義務,使志愿活動在法制建設的大框架下開展,切實保障參與志愿活動的大學生個體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