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 孫銘陽
2018年6月16日至17日,由南開大學文學院、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上?!短剿髋c爭鳴》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南開大學文學院承辦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舉行。會議由南開大學文學院劉俐俐教授主持,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沈立巖教授出席并致辭。研討會匯集了來自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瑞典隆德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以及《探索與爭鳴》雜志社的三十余名專家學者,圍繞“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與文化符號學的互鑒與互滲”展開討論。17日上午,本次會議青年學者論壇舉行,十余名青年學者和在讀博士研究生參加了研討。
當今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現(xiàn)狀如何,有哪些基本問題?如何設置批評的價值標準?哪些跨學科的學理資源可以借鑒?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首席專家、南開大學文學院劉俐俐教授在開幕致辭中介紹,南開大學“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課題團隊和四川大學“當今中國文化現(xiàn)狀與發(fā)展的符號學研究”課題團隊各自承擔了不同的建設任務,在研究對象、視野、理念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兩者互補性也很強,這次跨學科對話正好起到互補、互滲的作用。
文藝學的概念來自蘇俄,主要為文學各分支學科提供基礎性的理論,涵蓋面非常廣,這決定了它最主要特點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是文藝學面對當下文學批評的重要課題,價值標準的建立對文學藝術活動未來發(fā)展有很強的導向和制約作用。會議上,學者們達成了共識:文藝評論的價值標準具有生成性、多元和動態(tài)特點,單一價值尺度無法評價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如何處理價值標準的多元性、多層次性與綜合性、主導性之間的關系,并且實現(xiàn)生成性規(guī)律,是本次會議問題域的重要問題。
南開大學劉俐俐教授認為,價值體系具有導向性,但基礎性本質可歸約。借助底線倫理的概念,劉俐俐教授提出了價值體系的底線與文學資格認定的問題,底線是科學的、客觀的,這樣建立起來的文藝批評的價值體系才是有學理的、負責任的。另一方面,這種底線又意味著需要對文學進行資格認定,允許底線之上豐富復雜的多樣態(tài)文學作品存在。導向性和可歸約性與文學作品不可復制的個性化之間存在矛盾,但并不等同于對立。這就從根本上要求文藝評論的價值標準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自我調整。這需要大歷史眼光,認識到文藝形成的漫長過程和諸多因素。
20世紀80年代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批評的價值標準基本為單一固定,甚至非文學的。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譚好哲從學科史的角度梳理了文藝價值從單一價值觀到綜合價值觀的過程,綜合價值論承認文藝價值的多樣性,審美價值在文藝價值中則處于基礎與核心地位。譚好哲教授界定了審美價值包含的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狹義的審美價值與文藝的自律性相關,是與認識價值、倫理價值、交往價值等不同的概念;廣義的審美價值以文藝的審美價值為基礎,是融多種社會價值為一體的概念。以廣義的審美價值為基礎,實際上是讓我們回到文藝美學的“感性學”起源進行再認識,符合藝術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
無論藝術活動的審美基礎,還是文藝批評的價值體系,都離不開人的維度。中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胡亞敏認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價值判斷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的基礎上,關于人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是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文學的基礎是人,價值判斷也是為了人。這里所說的人不是單個的人,而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胡亞敏教授強調,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意味著他人是對自由的限制,以規(guī)則和契約為前提,這也是馬克思的社會理想蘊含的意義。馬克思的社會理想將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體現(xiàn)在文學批評的理論建設中,就是對價值判斷做出新的設想和闡釋。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趙奎英教授從現(xiàn)象學領域分析了藝術符號意義的四個層面——存在意義、概念意義、關聯(lián)意義和實行意義。她借用海德格爾所說的“讓存在者存在”的觀點,認為存在意義構成了符號整體意義的基礎,符號其他層面的意義都是建立在符號的存在意義基礎上的??偨Y過去對文學意義的界定,趙奎英教授將它們概括為認識論層面、價值論層面和存在論層面。參照文學藝術四個層面符號意義,她認為文學符號本身就有價值,現(xiàn)象學存在論將有助于建構一種既能切近藝術作品的存在本身,又能夠保持在與世界、與人內在而又深廣的意義關聯(lián)中的文藝批評價值體系。
聯(lián)系到文學與人生、文學與社會,溫州大學特聘教授傅守祥關注的是文學的藝術操守和娛樂化的審美矯正。他認為,當代大眾文化的亂象亟需將兼具中華傳統(tǒng)美學特色與現(xiàn)代美學精神的“人生論美學”發(fā)揚光大,推動重建文藝的“公共性”與審美倫理。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馮毓云將大眾文藝批評納入到價值考察的范圍。她認為,大眾文藝批評是隨著大眾文化、媒介文化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蓬勃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事實,其批評主體跨越了學院的藩籬,超越了體制的轄制,具有無規(guī)范、無定法、隨性、即興、點評、傳播力強等特點。從內在的價值維度上說,馮毓云教授認為大眾文藝批評目前表現(xiàn)出多方面特征,主要包含“言說”中個體價值的張揚以及微型碎片化的批評范式的微觀政治訴求等。
各位專家學者從各自熟悉的領域對如何設立文藝批評價值標準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激發(fā)了學術交流的熱情,在多元、廣闊的價值闡釋中,使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的問題繼續(xù)向前推進。
符號學在中國是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由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帶領的符號學研究團隊繼續(xù)深化了符號學基礎理論,并將其拓展到諸多文化領域。本次會議上,國內外專家們從戲劇、圖像研究、藝術理論、情感研究、文本理論等方面討論了文化符號學視野下的價值問題。趙毅衡教授報告了其近期研究的“符號基礎悖論”,認為符號學是意義之學,而意義是意識與事物世界的關聯(lián),意義世界實際上是一個有待于實現(xiàn)的世界。過去我們習慣地認為符號就是“一物代一物”,趙毅衡教授對此進行反駁,認為符號必然先行,迫使解釋意義從不在場進入在場,如果符號是此刻的存在,解釋意義就必然是未來性的,過去為組成前理解的經(jīng)驗,這構成了意義世界的時間性存在方式。
對此,《中國文學研究》主編、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炎秋提出異議,他認為符號包括意義固定的符號和意義有待闡明的符號,趙毅衡教授所說的先行的符號屬于意義有待闡明的符號。其實,這種爭議可以從索緒爾和皮爾斯分別開創(chuàng)的語言符號學和邏輯符號學的矛盾中找到根源。索緒爾提出的構成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不存在時間的先后,在他那里大部分符號需要靠任意性規(guī)約意義,即初度的意義穩(wěn)定的符號。皮爾斯開創(chuàng)的邏輯符號學引入了解釋項,那么意義世界發(fā)生的時間性存在方式就不是一種物理時間,而是邏輯闡釋的時間先后。會議上,趙炎秋教授還從語言符號學的視角探析了戲劇這一體裁的特殊性。他認為,作為表演藝術,戲劇的符號能指本質上是一次性的,即便影像技術的發(fā)展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結合符號學六要素,趙炎秋教授將戲劇種類分為所指戲?。ㄔ拕。┖湍苤笐騽。ㄎ鑴。?,戲劇表演中的多中介,亦即復雜的媒介并不是越多越好,其中動作是更重要的中介,戲劇的劇本服務于舞臺演出,同時也意味著劇本的寫作和閱讀要能夠推想出戲劇多中介的舞臺演出能力。
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文學批評符號學”理論設想的合理性與可能性的議題,力圖從文化符號學的視野回答價值判斷與價值標準的問題。在思想起源上,符號學屬于廣義的形式論,本質上是意義學。南開大學劉俐俐教授認為,符號學是一種形式命題,而“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則屬于積極命題,二者存在實質性的區(qū)別。怎樣從學理上彌合二者之間的鴻溝并實現(xiàn)跨越?在趙毅衡教授看來,價值的發(fā)生在形式之上,屬于哲學符號學領域的目的論和價值論問題,從意義世界的形成來說,價值發(fā)生在思維活動的籌劃部分。
探尋意義世界的價值發(fā)生可以在具體的研究對象中展開。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邁克爾·蘭塔副教授帶來的話題是圖像敘事與意識形態(tài)建構,他介紹了歐洲藝術史中大量的反猶太繪畫作品,從敘事學和文化符號學的角度分析了圖像的宏大敘事與意識形態(tài)化。他認為,為了將自我(或自我意識)與他者的集體身份區(qū)別開來,反猶太圖像敘事經(jīng)常上演為一出各種主人公與猶太人對手之間的虛假歷史爭奪戰(zhàn)。他強調,敘事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敘事可以是一種有用的工具,也可能成為一種可怕的武器,在如今全球化浪潮的語境下,無處不在的宏大敘事所帶來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更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與警惕。
這樣的努力也反映在來自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的段煉副教授的發(fā)言中。段煉副教授以米克·巴爾的視覺分析研究為個例,闡述了巴爾的圖像解讀方法,聚焦于其符號敘事的概念。段煉副教授認為,巴爾的圖像解讀貫通了文學敘事學和藝術符號學,但這種貫通實際上連接了內在的視覺形式分析和外在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谶@種闡述,段煉副教授試圖為巴爾的視覺分析理論和圖像解讀方法勾畫出一個開放的結構模式,同時也為文化符號學視野下價值的發(fā)生提供可資借鑒的案例。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玉平的發(fā)言雖然關注的是符號學視域中的文本意義,但他在論題中選擇的符號學理論支點卻具有發(fā)展出價值判斷的潛力。李玉平副教授選擇了美國符號學家皮爾斯的符號三元論進路,認為皮爾斯的無限衍義可以勾勒出文本的互文性軌跡。但是,他又認為無限衍義實際上不會無限下去,文本與社會、個體活動交錯疊置與相互制約構成的復雜關系,例如社會倫理標準、公眾價值判斷等,都會限制文本意義的無限衍義。與上述作為“生成性”的價值不同,這里所說的價值是作為解釋外力的價值。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長才區(qū)分了文本解讀過程中的兩種伴隨文本——泛文本和顯文本,相對于伴隨文本的文本可稱為核心文本。王長才教授認為,隨著每一次文本接受行為的區(qū)隔、感知范圍的變化,核心文本和伴隨文本也會隨之變化,核心文本是接收者的聚焦點。這一說法啟發(fā)文學的價值判斷需要從文本的接受過程出發(fā),價值判斷也必然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譚光輝則提出了情感分析的幾條規(guī)律,他認為情感的基本規(guī)律服從于情感的根本目的,情感不排斥理性,而是容納了理性,大致包括自動生成律、與己相關律、生存主導律、情感理性互動律、測不準律等。
文化符號學視野的介入以其基礎理論和具體對象研究為文藝批評的價值發(fā)生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研究理路和研究領域的打開注入了活力,在此基礎上會議討論進一步深入。
本次會議的一大特點是國內幾個重點大學依托各自的重大項目構建的開闊的、長遠的交流平臺,這不僅在文藝學界不多見,于承辦方南開大學文學院來說也不可多得。南開大學文學院劉俐俐教授負責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整合了國內數(shù)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資源,集中到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藝、中國兒童文藝領域,發(fā)表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四川大學趙毅衡教授負責的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依托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在符號學理論與學科建設、消費文化、信息文化、生態(tài)文化、倫理研究等方面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借助這個平臺,學者們從治學理念的互滲、治學方法的反思、研究材料的發(fā)掘考據(jù)等方面展開交流。
劉俐俐教授介紹了自己研究符號學的經(jīng)歷,并在會上做了“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視野的正項美感與異項藝術之關系”的主題演講,以符號方陣的形式解釋了“正項藝術”“異項藝術”“正項美感”“異項美感”的關系與轉化。劉俐俐教授認為,“異項藝術”與“正項藝術”的區(qū)別不是本質性的,僅在“興寄”方面可能會有差異,異項藝術轉化為正項藝術需要以感覺為基礎進行發(fā)現(xiàn)、細化和確認,即符號學所說的標出性翻轉。最后,劉俐俐教授認為“正項美感”的存在語境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弘揚”“繼承”和“發(fā)展”的特質,“異項藝術”也有置于“正項美感”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針對劉俐俐教授在本次會議上提出的“形式命題”和“積極命題”的區(qū)分,山東大學譚好哲教授介紹,在符號學的理論資源中還有一部分就成長在社會主義的土壤中,例如以尤里·洛特曼為代表的俄蘇符號學派,對“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或有借鑒。針對趙毅衡教授提出的“符號在場則意義不在場”的基礎悖論,譚好哲教授從闡釋學角度進一步認為,符號的意義是解釋的意義,意義的在場需要解釋者的在場,這一觀點有助于理解意義活動的全部過程。
在研究方法上,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的段煉副教授談到了目前在中國文藝理論領域普遍存在的“前沿焦慮癥”問題。所謂“前沿焦慮癥”,就是不假思索地將非新近出現(xiàn)的理論當作非前沿理論,而一味追趕所謂“國際學術潮流”,這會造成將許多問題簡單化的趨勢。段煉副教授坦言,這種現(xiàn)象在國外也很普遍,今后跨學科的研究不應該只是致力于學科疊加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已所長,相輕所短”。他以米克·巴爾在中國學術界往往被“誤讀”為經(jīng)典敘事理論的代表人物為例,認為研究需要回到理論原典,從全面譯介開始重新了解那些被認為過時的經(jīng)典理論。
來自天津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田淑晶副研究員發(fā)掘的材料令人耳目一新。她發(fā)言的主題是“空空如也”一詞的思想越界和意義變遷,在當下這一詞語佛教意味濃厚的背后,她考證出“空空如也”其實源于儒家經(jīng)典,從宋朝開始,這一詞語儒家色彩消泯、佛教意味增強。她認為語詞的思想越界即便只是思想的遷移,沒有新的思想的創(chuàng)生,但也有助于民族的思維思想保持活力,走向更加深刻之境。思想史的資源是“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資源,無論結論是意義的變遷、增加還是遺失、闕如,都有利于審視當下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增強學理性品質。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李衛(wèi)華教授的發(fā)言是從中國古代文論經(jīng)典《文心雕龍·風骨》篇中提取的對當下文藝價值評判有裨益的“風骨”論。她從“文章為什么要有風骨”“什么樣的文章才有風骨”“如何才能寫出有風骨的文章”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風骨”的起源和意義爭辯,承認了“風骨”在《文心雕龍》中的客觀的、科學的品質。她認為,風骨是優(yōu)秀詩文作品必備的一種價值,強調詩文抒情化感的作用,以史為鑒,未嘗不可為當下文藝批評的價值體系以備一說。
在當代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和入手方法上,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青年教師劉家民提供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價值觀核心關鍵詞研究的方案。“關鍵詞”研究是文藝學積累的素有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也是近年來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時興的方法。劉家民的發(fā)言論述了文學批評價值觀與核心關鍵詞研究的必要性、核心關鍵詞的知識譜系闡釋以及如何建設當下文學批評價值觀的核心關鍵詞的問題。他認為,文學批評價值觀核心關鍵詞的建設需遵循自己的特性,同時又需要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
總之,依托各高校的課題項目建設展開的交流使得本次會議別具一格,問題針對性、對話性強。會議最后,上海《探索與爭鳴》雜志主編葉祝弟博士作閉幕致辭,感謝所有與會專家的到來,哈爾濱師范大學馮毓云教授宣布本次會議圓滿閉幕。翌日,在借助本次會議的平臺延伸出的青年學者論壇上,來自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就會議議題做了相關的匯報與陳述,并與部分專家繼續(xù)展開交流。據(jù)了解,會議過后上海《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將對本次會議的論文進行選擇性刊登,南開大學文學院與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今后也將開展不同形式的人才交流和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