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令贏 , 彭小兵 , 彭國瑞 , 李旭妮 , 蔣玉文
(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 , 北京海淀100081)
產(chǎn)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又名魏氏梭菌,為革蘭陽性厭氧菌,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廣泛,是引起各種動物壞死性腸炎、腸毒血癥、人類的食物中毒和創(chuàng)傷性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產(chǎn)氣莢膜梭菌可產(chǎn)生至少 18 種毒素,且多數(shù)具有致死性,根據(jù)其所產(chǎn)生的4種主要外毒素的基因型不同,可將其分為 A(α)、B(α、β、ε)、C(α、β) 、D(α、ε)及 E(α、ι)5個型[1]。β毒素是主要由B型和C型菌株產(chǎn)生的壞死、致死性毒素,可引起人和家畜的壞死性腸炎和腸毒血癥,同時,β毒素也是一種神經(jīng)性毒素,能使家畜出現(xiàn)痙攣、抽搐、角弓反張等癥狀,會對人體健康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2]。疫苗接種是目前防控產(chǎn)氣莢膜梭菌的主要手段。傳統(tǒng)上,培養(yǎng) B、C 型產(chǎn)氣莢膜梭菌經(jīng)甲醛滅活后制備疫苗,然而,近年來,該類產(chǎn)品的檢驗合格率不高已對疫苗的質(zhì)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據(jù)報道,對我國2006年至2014年羊三聯(lián)四防類疫苗的效力檢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結果以血清中和法檢驗為不符合規(guī)定的產(chǎn)品共有33批,其中C型產(chǎn)氣莢膜梭菌組分不符合規(guī)定的占21批(63.6)。由此可見,C型產(chǎn)氣莢膜梭菌組分血清抗體效價不高是導致該類疫苗不符合規(guī)定的主要因素[3],因此,研發(fā)新型安全有效的疫苗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fā)展,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因其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等優(yōu)點,已逐漸被廣泛應用。但是某些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的免疫原性較弱,不能被抗原提呈細胞有效識別、提呈,這是限制亞單位疫苗開發(fā)和應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4]。破傷風毒素T 細胞表位屬于外源性通用 Th 細胞表位,能泛特異性地結合MHCⅡ類分子,將其插入多肽抗原或半抗原中,能有效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5]。據(jù)報道,可直接將多個T細胞表位相連得到串聯(lián)的多肽表位,各表位之間以柔性linker連接以防止新的抗原表位形成。此連接法可以有效地增強抗原多肽表位的免疫原性[6]。因此,本研究將破傷風毒素輔助性T細胞表位P2 、P21-P30-P2 、P32-P23-P21-P30-P2引入蛋白前,用OEPR法分別構建到pCold pros2和pET22(+)載體中,將重組質(zhì)粒分別轉(zhuǎn)化大腸桿菌表達重組蛋白,SDS-PAGE分析蛋白的表達形式,Western Blotting檢測其免疫原性,為后續(xù)評價破傷風毒素輔助T細胞表位對β毒素免疫原性的影響及亞單位疫苗的開發(fā)提供依據(jù)。
1.1 質(zhì)粒、菌種 pCold ProS2、pET22b(+)質(zhì)粒由本實驗室保存;Trans1-T1 、BL21(DE3)感受態(tài)細胞,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Rosetta(DE3)感受態(tài)細胞,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pEZ-clone為含P32-P23-P21-P30-P2-cpb全基因序列的重組質(zhì)粒由中美泰和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合成(P2、P21、P23、P30、P32均為破傷風毒素輔助性T細胞表位,其氨基酸序列分別為:P2 QYIKANSKFIGITE;P21 IREDNNITLKLDRCNN;P23 VSIDKFRIFCKANPK;P30 FNNFTVSFWLRVPKVVSASHLE;P32 LKFIIKRYTPNNEIDS。cpb為密碼子優(yōu)化后的β毒素基因)。
1.2 培養(yǎng)基 LB瓊脂、LB肉湯,均購自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誘導培養(yǎng)基參照文獻[7]配制;氨芐青霉素,購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1.3 主要試劑 質(zhì)粒小量提取試劑盒、DMT酶,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A8 FastHiFi PCR MasterMix、2×A9 LongHiFi PCR MasterMix、瓊脂糖凝膠DNA回收試劑盒,均購自北京艾德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RP標記的山羊抗兔IgG,購自北京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AB顯色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BugBuster Protein Extraction Reagent,購自Novagen公司;核糖核酸酶A、溶菌酶,購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1.4 試驗用動物 CD-1(ICR)小鼠,體重16~18 g,SPF級;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
1.5 方法
1.5.1 引物設計與合成 依據(jù)OEPR法原理,利用Primer 5.0軟件進行引物設計,見表1、2。
表1 用于構建含不同破傷風毒素T細胞表位的pCold重組質(zhì)粒的引物
表2 用于構建含不同破傷風毒素T細胞表位的pET22b重組質(zhì)粒的引物
1.5.2 含T細胞表位的β毒素目的片段的擴增 用于構建到pCold proS2載體上目的片段的擴增體系:模板(pEZ-clone質(zhì)粒)1 μL,上游引物(F-C1或F-C2或F-C3或F-C4) 1 μL,下游引物(R-C)1 μL, 2×A8 Master Mix 25 μL,ddH2O 22 μL。反應條件:95 ℃預變性3 min,95 ℃熱變性10 s,55 ℃退火15 s,72 ℃延伸30 s,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2 min。
用于構建到pET22b載體上目的片段的擴增體系:模板(pEZ-clone質(zhì)粒)1 μL,上游引物(F-E1或F-E2或F-E3或F-E4) 1 μL,下游引物(R-E)1 μL, 2× A8 Master Mix 25 μL,ddH2O 22 μL。反應條件:95 ℃預變性3 min,95 ℃熱變性10 s,55 ℃退火15 s,72 ℃延伸30 s,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5 min。
以上兩組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擴增得到的目的片段用瓊脂糖凝膠DNA回收試劑盒純化。
1.5.3 pCold-CPB系列質(zhì)粒和pET22b-CPB系列質(zhì)粒的構建 pCold-CPB系列質(zhì)粒構建體系:模板(pCold空質(zhì)粒)0.3 μL,用于pCold proS2載體構建的目的片段 各2.5 μL,2×A9 Master Mix 12.5 μL,R-pCold 0.5 μL,ddH2O 9.7 μL。反應條件:98 ℃預變性3 min,95 ℃熱變性10 s,55 ℃退火15 s,72 ℃延伸180 s,共3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5 min。
pET22b-CPB系列質(zhì)粒構建體系:模板(pET22b空質(zhì)粒)0.2 μL,用于pET22b(+)載體構建的目的片段 各11.8 μL,2×A9 Master Mix 12.5 μL,R-pET22b 0.5 μL。反應條件:98 ℃預變性3 min,95 ℃熱變性10 s,54 ℃退火15 s,72 ℃延伸240 s,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5 min。
以上兩組構建產(chǎn)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
1.5.4 轉(zhuǎn)化 向pCold-CPB及pET22b-CPB系列質(zhì)粒構建產(chǎn)物,加入DMT酶于37 ℃過夜消化,轉(zhuǎn)化至Trans1-T1感受態(tài)細胞,涂布含100 μg/mL氨芐青霉素的平板。
1.5.5 質(zhì)粒的測序鑒定 取單菌落培養(yǎng)后提取質(zhì)粒,以載體上游通用引物(pCold ProS2-F2 primer或T7 promoter primer)及cpb基因的反向引物(R-C或R-E)進行PCR鑒定,將鑒定結果陽性的質(zhì)粒送交中美泰和生物(北京)有限公司測序鑒定。
1.5.6 重組蛋白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 將鑒定陽性的重組質(zhì)粒pCold-CPB、pCold-P2-CPB、pCold-P21-P30-P2-CPB、pCold-P32-P23-P21-P30-P2-CPB及空質(zhì)粒pCold轉(zhuǎn)化BL21(DE)感受態(tài)細胞;將鑒定陽性的重組質(zhì)粒pET22b-CPB、pET22b-P2-CPB、pET22b-P21-P30-P2-CPB、pET22b-P32-P23-P21-P30-P2-CPB及空質(zhì)粒pET22b轉(zhuǎn)化Rosetta(DE3)感受態(tài)細胞。對以上重組菌進行誘導表達。分別挑取陽性重組菌和空載體對照菌的單菌落,于自誘導培養(yǎng)基中,25 ℃誘導28 h。SDS-PAGE鑒定重組蛋白是否表達,并分析其表達形式。
1.5.7 Western Blot檢測 蛋白樣品經(jīng)SDS-PAGE電泳后,電轉(zhuǎn)移至PVDF硝酸纖維素膜上,以C型產(chǎn)氣莢膜梭菌兔抗血清為一抗,HRP標記的羊抗兔IgG抗體為二抗,進行Western Blot 檢測。
1.5.8 毒性試驗 將誘導表達的各重組菌液,0.2 mL/只,腹腔注射16~18 g ICR小鼠,每組2只。同時設pCold proS2在E.coliBL21(DE3)、pET22b(+)在Rosetta(DE3)誘導后菌液為對照組,觀察72 h,記錄死亡情況。
2.1 含T細胞表位的β毒素基因片段擴增 以pEZ-clone質(zhì)粒為模板擴增出含有相應載體同源臂的cpb、P2-cpb、P21-P30-P2-cpb、P32-P23-P21-P30-P2-cpb片段,大小分為991 bp、1 033 bp、1 143 bp、1 252 bp與預期大小一致(見圖1和圖2)。
圖1 用于pCold載體的CPB片段的擴增結果
M: DNA MarkerⅡ; 1、2、3、4:cpb、P2-cpb、P21-P30-P2-CPB、P32-P23-P21-P30-P2-cpb的PCR產(chǎn)物
圖2 用于pET22b載體的CPB片段的擴增結果
M: DNA MarkerⅡ; 1、2、3、4:cpb、P2-cpb、P21-P30-P2-CPB、P32-P23-P21-P30-P2-cpb的PCR產(chǎn)物
2.2 構建pCold-CPB和pET22b-CPB系列質(zhì)粒 采用OEPR法分別以pCold和pET22b空質(zhì)粒為模板,利用R-pCold或R-pET22b引物,將含不同T細胞表位的CPB片段克隆至pCold及pET22b載體上,獲得重組表達質(zhì)粒。pCold系列質(zhì)粒大小約6 000 bp,pET22b系列質(zhì)粒大小約6 400 bp,核酸電泳結果如圖3和圖4,與預期大小一致。
2.3 質(zhì)粒測序結果 分析測序峰圖可見目的片段cpb、P2-cpb、P21-P30-P2-cpb、P32-P23-P21-P30-P2-cpb分別成功構建至pCold及pET22b載體,中插彩版圖5至圖12為重組質(zhì)粒上目的片段與載體連接處峰圖測序結果,表明使用OEPR法成功構建以上8個重組質(zhì)粒。8個重組質(zhì)粒的測序結果與預期序列的同源性均為100%,并且閱讀框均未發(fā)生移碼。
圖3 pCold-CPB系列質(zhì)粒構建結果
M:DL-15 000 DNA Marker; 1、2、3、4:pCold-CPB、pCold-P2-CPB、pCold-P21-P30-P2-CPB、pCold-P32-P23-P21-P30-P2-CPB
圖4 pET22b-CPB系列質(zhì)粒構建結果
M:DL-15 000 DNA Marker; 1、2、3、4:pET22b-CPB、pET22b-P2-CPB、pET22b-P21-P30-P2-CPB、pET22b-P32-P23-P21-P30-P2-CPB
2.4 重組蛋白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 重組菌經(jīng)BugBuster蛋白抽提試劑、核糖核酸酶A及溶菌酶破碎處理后,進行SDS-PAGE分析。pCold-CPB(60 kDa)、pCold-P2-CPB(62 kDa)、pCold-P21-P30-P2-CPB(66 kDa)、pCold-P32-P23-P21-P30-P2-CPB(70 kDa)重組蛋白在BL21(DE3)中成功表達;pET22b-CPB(40 kDa)、pET22b-P2-CPB(41 kDa)、pET22b-P21-P30-P2-CPB(46 kDa)、pET22b-P32-P23-P21-P30-P2-CPB(50 kDa)重組蛋白在Rosetta(DE3)中成功表達,蛋白大小與預期一致(圖13和圖14),在pET22b載體中,重組蛋白的表達形式均為包涵體;在pCold載體中,重組蛋白的大部分以包涵體形式表達,pCold-CPB、pCold-P2-CPB部分以可溶形式表達。
圖13 重組蛋白表達的SDS-PAGE分析
M:蛋白分子量Marker; 1:BL21(DE3)(pCold pro S2)未誘導; 2:BL21(DE3)(pCold pro S2)誘導后; 3、5、7、9:pCold-CPB、pCold-P2-CPB、pCold-P21-P30-P2-CPB、pCold-P32-P23-P21-P30-P2-CPB誘導后菌體裂解上清; 4、6、8、10:pCold-CPB、pCold-P2-CPB、pCold-P21-P30-P2-CPB、pCold-P32-P23-P21-P30-P2-CPB誘導后菌體裂解沉淀
圖14 重組蛋白表達的SDS-PAGE分析
M:蛋白分子量Marker; 1、3、5、7:pET22b-CPB、pET22b-P2-CPB、pET22b-P21-P30-P2-CPB、pET22b-P32-P23-P21-P30-P2-CPB誘導后菌體裂解上清; 2、4、6、8:pET22b-CPB、pET22b-P2-CPB、pET22b-P21-P30-P2-CPB、pET22b-P32-P23-P21-P30-P2-CPB誘導后菌體裂解沉淀
2.5 重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免疫印跡結果表明,pET22b系列質(zhì)粒、pCold系列質(zhì)粒分別在預期大小出現(xiàn)明顯的條帶(圖15和圖16),說明重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應原性。
2.6 毒性試驗 在72 h內(nèi),對照組均未死亡。每組注射了重組菌液的小鼠均2/2死亡,表明以上8種蛋白均具備毒性。
圖15 pET22b-CPB免疫印跡結果
M:蛋白分子量Marker; 1、2、3、4:pET22b-CPB、pET22b-P2-CPB、pET22b-P21-P30-P2-CPB、pET22b-P32-P23-P21-P30-P2-CPB
圖16 pCold-CPB免疫印跡結果
M:蛋白分子量Marker; 1、2、3、4:pCold-P32-P23-P21-P30-P2-CPB、pCold-P21-P30-P2-CPB、pCold-P2-CPB、pCold-CPB; 5:pCold proS2 BL21(DE3)未誘導; 6:pCold proS2 BL21(DE3)誘導后
目前,構建重組質(zhì)粒的方法主要有3種:(1)雙酶切法,將目的片段、載體分別雙酶切后,連接,這種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成功率很低;(2)無縫克隆法,此法是利用同源重組酶及同源重組臂將DNA片段克隆至載體,現(xiàn)常用此法,但是此法對含二級結構及其他復雜結構的質(zhì)粒構建較困難;(3)以PCR延伸為基礎的克隆方法,如RF(Restriction-free) cloning、EMP(Exponential Megapriming PCR)等,RF cloning法可直接、有效的將目的片段連接到靶載體上,但是當目的片段大于1 kb時,此方法克隆的效率會大大降低[8];EMP法引入了一條反向引物,這提高了連接的效率,但是該法第二輪PCR后產(chǎn)物的磷酸化和連接,增加了勞動和經(jīng)濟成本[9]。筆者多次采用無縫克隆法構建pCold系列質(zhì)粒,始終無法成功,經(jīng)分析pro S2中含有兩個幾乎完全重復的序列,進而可能形成高級結構導致無縫克隆法構建失敗。故,本實驗選用OEPR法構建重組質(zhì)粒,OEPR法是一種不依賴于T4連接酶,不受載體和目的片段酶切位點限制的克隆方法,該法是基于重疊延伸PCR及體內(nèi)重組的一種有效的大DNA片段克隆的方法。利用該克隆技術,可以很容易地將1~6 kb的長片段或同時將2~4個片段組裝到目標載體上。與傳統(tǒng)的克隆方法相比,OEPR克隆法對插入長片段和組裝多個片段是更有效和更經(jīng)濟的方法[10]。本試驗選用同源臂的長度為24 bp,Tm值為69 ℃,均成功高效地構建出8個重組質(zhì)粒。
本研究中使用的P32、P23、P21、P30、P2均來源于破傷風毒素氨,均為通用CD4+輔助性T細胞表位。將其加入弱免疫原性的多肽抗原或半抗原后, 可以泛特異性地結合MHC Ⅱ類分子,進而使B細胞活化、增殖,進而分泌高水平抗體,從而有效提高多肽抗原或半抗原的免疫原性[11]。利用輔助性T細胞表位增強亞單位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有很多。如2006年,Nina在惡性瘧原蟲B細胞表位抗原肽上引入包括破傷風毒素的T細胞表位P2等4種不同的T細胞表位,將其免疫C57BL/6和BALB/c小鼠,發(fā)現(xiàn)T細胞表位不僅能增強小鼠的體液免疫,還能提高其細胞免疫水平[12]。2013年,李國新合成了含有豬瘟病毒 E2 蛋白線性中和表位的短肽B,合成了含有通用型輔助性T細胞表位的短肽 Th-B。將上述2種合成肽與弗氏佐劑混合乳化后,免疫兔子,并用豬瘟弱毒對免疫兔子進行攻擊,比較抗原肽的免疫保護效果。結果顯示,通用型輔助性 T 細胞表位增強了短肽抗原的免疫原性[13]。2016年,聞曉波構建了豬輪狀病毒SB-1A株截短的 VP8*蛋白原核表達載體 pET28a-SB-1A△VP8*,將破傷風毒素的通用T細胞表位P2引入重組亞單位蛋白,構建重組載體 pET28a-P2-SB-1A△VP8*。分別將以上兩種重組蛋白與氫氧化鋁佐劑混合后經(jīng)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利用間接ELISA法檢測免疫小鼠的血清抗體水平。結果顯示, 重組蛋白P2-SB-1A△VP8*誘導的血清抗體水平顯著高于SB-1A△VP8*,說明P2 可以增強 SB-1A△VP8*的免疫原性[3]。 基于以上研究報道,本研究將P2、P21-P30-P2、P32-P23-P21-P30-P2 分別與CPB蛋白串聯(lián),以期增強β毒素蛋白的免疫原性。
本研究成功構建了含破傷風毒素T細胞表位的產(chǎn)氣莢膜梭菌β毒素重組質(zhì)粒,免疫印跡試驗證實了其具有良好的反應原性,至于T細胞表位對β毒素的免疫原性是否有促進作用仍需后續(xù)的動物實驗來證實。本研究為產(chǎn)氣莢膜梭菌重組毒素亞單位疫苗的開發(fā)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