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橋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生命意識、生命理想、生命境界的教育活動,它與高校思政理論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塑造人和發(fā)展人。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上,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課堂教學有助于增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追求。因此,應當以滲透性、針對性和具體性為基本原則,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建構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生命化教學模式。
關鍵詞: 生命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生命化教學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直面生死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就產(chǎn)生了生命化教學模式。所謂生命化教學是以學生的生命意識成長、生命價值實現(xiàn)等為基礎,以關注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在思政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生命化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等,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所以應當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之中,建構以生命教育為內核的生命化教學模式,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生命教育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意義
生命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學的重要分支,也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育心理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發(fā)展,生命教育漸漸融入學校教育體系,并成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改造學生人生觀的重要方式。1968年美國出版了圖書《生命教育》,此后生命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近年來生命教育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漸漸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一)有助于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思政理論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信仰、道德觀念、法律意識、人生理想等為教育目標的高校基礎理論課,也是塑造人、引導人、改造人的人文社科類課程。生命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認識、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實現(xiàn)人的生命價值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活動,它能夠培養(yǎng)人正確的人生觀和生命意識,對人的心理健康、個性發(fā)展、自我完善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顯然,思政理論課和生命教育都是圍繞“現(xiàn)實的人”而展開的教育活動,都是以塑造人、提升人為目的的,兩者在內在本質、表現(xiàn)形式、價值目標等方面是一致的[1]。所以,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更好地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要求和教育目標。
(二)有助于推動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習階段已學習了很多思政理論知識,對思政理論知識已有所了解,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如果教師采用原來的思政理論話語開展教學活動,必然會使學生覺得缺乏新意。此外,在實用主義思想影響下,部分學生認為思政理論課缺乏實用價值,影響了學習熱情。然而,如果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想理論課教學之中,用生命教育話語重構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將帶給學生煥然一新的感覺,增強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在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部分大學生人生方向和生活理想不明,熱衷上網(wǎng)聊天、談情說愛、網(wǎng)絡游戲等活動中,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質量取決于每一個生命活動,只有充分重視生命活動的質量,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生命價值、彰顯生命意義。顯然,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之中,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促使大學生珍惜光陰、珍愛生命。
二、建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命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教育是提高生命認識、提升生命質量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與個人發(fā)展、價值實現(xiàn)、生命意義彰顯等在本質上都是統(tǒng)一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是以塑造人、改造人為目的的課程,它與生命教育理念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因此,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建構思政理論課的生命化教學模式是必要的。在建構思政理論課的生命化教學模式時,應當堅持滲透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具體性原則等。
(一)滲透性原則。應當將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等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等。
(二)針對性原則。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應當堅持針對性原則,針對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開展生命教育,以積極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和人生追求。
(三)具體性原則。生命化教學并不是講解抽象的人生道理、生命意義等,而是將抽象難懂的理論融入生動的教學案例、具體的社會實踐之中,以生動具體的教學內容、真切可感的教學實踐誘發(fā)學生的生命感悟和人生體驗,促進學生對人生、社會和命運的哲學思考[2]。
三、以生命教育理念促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生命化教學模式
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應當以滲透性、針對性、具體性等為基本原則,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以生命化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健康的生命意識、感恩的社會心態(tài)等。
(一)挖掘思政理論課中的生命教育資源。思政理論課內蘊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生命理想,能夠給青少年的生命成長、個人發(fā)展、價值觀生成等帶來啟示,比如思政理論課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闡明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些對于學生理解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處于人與人關系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又如思政理論課闡明了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價值等重要問題,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個性成長等問題,對于學生理解生命意識、形成生命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3]。所以,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人的價值等生命教育理念,以這些生命教育理念指導或點撥學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追求。比如在法制和道德教育中應當引導學生遵紀守法,堅守道德底線,珍愛生命價值,以法律和道德為底線實現(xiàn)生命價值。
(二)在社會實踐中開展生命意識教育。生命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產(chǎn)生情感體驗、生命感悟時,才會將認識和理解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生命追求,融化為自己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流價值觀等并不是抽象的、空洞乏味的社會理論,而是指導人們生活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因此,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應當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在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生命體驗,引導學生反思自我、思考人生、探索未知等。比如學??梢越M織志愿者活動、下鄉(xiāng)支教、暑期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
(三)建構以探索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生命的意義在于探索未知、迎接挑戰(zhàn)、克服困難等,如果生命中失去了未知、困難、挑戰(zhàn)等,那么生命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所以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應當建構探索式、啟發(fā)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探索問題的真相,在思考、交流和互動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生命追求。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將思政理論課打造成相互合作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與他人進行思想分享、情感交流等。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人生經(jīng)歷、生命感悟等,在交流互動中傳遞真善美,促進學生的生命意識生成[4]。
生命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與獨立地發(fā)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yè)的成功與生活的幸福,從而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因此,應當以生命教育理念指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建構思政理論課的生命化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生命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08).
[2]任曉偉.關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滲透生命價值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3).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2004.
[4]韓小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難點與突破——以生命教育為視角[J].教學與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