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嵐煙
爹在的時候,就愛吃個餃子。要是能吃上羊肉餡的餃子,就會美得唱上幾句京戲:“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翻影,卻原來是司馬發(fā)來的兵?!钡靡獾臅r候,蹺起二郎腿,唱得搖頭晃腦的,別提有多高興。
奶奶在世的時候,家里不讓吃羊肉餡的餃子,因為奶奶是旗人,是漢八旗。奶奶祖上是鑲黃旗,清宮里的御廚。后來被貶到北京南苑去看墳,敗落了,這才“下嫁”給了爺爺。奶奶覺得失勢的鳳凰不如雞,日子一年不如一年。但凡能擺的譜還是要擺的,比如一清早,雷打不動的是要把所有的暖壺(熱水瓶)沏滿。一家人都愛吃餃子,要是買了羊肉,從小到老,做鬼臉,吐舌頭,就獨(dú)獨(dú)瞞了老太太。奶奶怕羊肉的膻味,但老了竟然分不出豬肉還是羊肉餡兒,經(jīng)常被大伙騙了過去也不知道。每逢家里包餃子,就跟過年似的開心,都愛說那句“ 好睡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孩子們快樂地嚷成了一條聲,和煮餃子的熱氣攪到了一塊兒。
由于家里人多,剁肉,剁大白菜,都是累人的活。小孩兒也會幫忙,半大小子絕不能閑著。有時還會用兩把菜刀輪流剁,敲打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來。乒乒乓乓,大人還會大聲說,“剁肉,不是剁板”。剁大白菜,不能剁得四處飛濺,白菜汁淌淌的。砧板下得墊上抹布,不讓出聲。攥餡也是個高難的技術(shù)活,勁小了湯流不出來;勁大了把紗布給擰破了。拌餡更是難之又難,生餡又不能擱嘴里嘗,擱鹽擱醬油得靠鼻子聞。揉面可是個技術(shù)加力氣活,一盆面粉,倒多少水,一般人也是弄不來的?!八嗔撕兔?,面多了和水”,是不熟練的下場。水要慢慢倒入盆中,筷子不停攪動,感覺沒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時候,就可以下手揉了,揉面要用力,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了,這時面光盆光手光是最佳境界。揪劑子搟皮子,得高手才能勝任。高手不是用刀切劑子,而是用手扽。扽的過程是自然碼好一個圓圈,雙掌一按,劑子全部“趴下”成了小餅狀。然后左手拿著劑子邊旋邊拽,右手不停地?fù){。四五個人圍著他包餃子不帶等的。搟時,餃子皮其實(shí)是斜立著旋轉(zhuǎn),這樣搟出來的餃子皮中間厚,四面薄。面醭也要灑得恰到好處,多了捏了不粘,下餃子還糊湯;少了餃子皮互相粘,揭不開。我最佩服的就是我大爺家的老二,餃子皮在搟面杖下像飛花似的,那叫一個帥。多年以后,我怎么都學(xué)不來那個本事。北方人包餃子還是挺講究的,一塊大案板,放置餃子的篦子(有叫蓋簾),通常是高粱稈做的,在南方看都看不到。
餃子餡也是品種繁多,白菜豬肉餡,三鮮餡,豬肉韭菜餡,韭菜雞蛋蝦皮素餡,芹菜豆腐干餡,茴香餡,刀豆餡,羊肉餡。想起來都叫人垂涎欲滴。餡多了就包盒子。兩張餃子皮對著,中間擱點(diǎn)餡,一圈掐出花邊來,我至今都沒有學(xué)會。
煮餃子也有學(xué)問。燒一大鍋水,把餃子均勻地扔到開鍋的水里,拿一把笊籬反過來推餃子,不能讓它粘在鍋底。水開,舀一碗冷水倒進(jìn)去,蓋上鍋蓋再煮。水再開,餃子都浮起來,就可以盛起來了。
吃完餃子,覺得嘴干,什么都不用喝,盛一碗煮餃子的湯,“原湯化原食”就行啦!吃不完的餃子,攤開來晾涼,想吃的時候炸餃子。那香噴噴的炸餃子,金黃香脆的疥,來上一碗稀粥,那種享受簡直是神仙的感覺。傳說按舊時天干地支的計時法,午夜子時鐘聲一響,新舊年交替,稱為“更歲交子”。餃子當(dāng)時被稱為“交子”,代代相傳,才稱為“餃子”。中國人吃餃子由來已久,驚人的是滕州的薛國君主墓出土的青銅禮器中,竟然整整齊齊排放著我國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餃子呢。爹吃餃子,面前總是擺上一小碟醋,幾個大蒜瓣。盡管在南方生活了幾十年,這習(xí)慣總是改不了,咂吧著嘴,狼吞虎咽。一盤餃子如風(fēng)卷殘云就下肚了。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家里都要包幾大匾子的餃子,“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轉(zhuǎn)”。北方人過年餃子是主角,家里來人拜年,炸一盤餃子,客人吃得香噴噴,連說好吃,爹媽的臉上美滋滋的。
爹去世多年了,過去家里包餃子吃餃子的熱鬧情景再也沒有了。我們這輩的人還包餃子,到年輕人這一輩都不知道怎么包了,他們也不屑動手包,根本不知道包餃子的樂趣和那誘人的滋味?,F(xiàn)在我們待在南方,雖然也包餃子,要讓北方人看到,簡直要笑掉大牙。皮子也不搟了,買點(diǎn)現(xiàn)成的,皮子不粘,還得弄一只小碗盛水,捏骨上。餡兒也不剁了,拿粉碎機(jī)一打,吃起來就是沒有過去的那種味兒。皮子咬在嘴里,也不肉頭。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
美術(shù)插圖: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