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波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廳,710061)
發(fā)展特殊教育,保障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對于促進社會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特殊教育,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辦好特殊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李克強總理要求:“讓殘疾孩子與其他所有人一樣,同在藍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黨中央向全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為我們發(fā)展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近年來,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陜西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堅持把特殊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努力加大經費投入,健全制度機制,不斷完善體系、提升質量,陜西省特殊教育發(fā)展進入了新階段,步入了快車道,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服務。
圖為作者在全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新聞發(fā)布會作專題發(fā)言
一是特殊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韭鋵崌谊P于人口滿30萬的縣獨立設置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目標,到2017年底,全省共建有特殊教育學校58所。市級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和區(qū)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基本建立,資源教室建設穩(wěn)步推進。學前、高中階段和高等特殊教育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普特融合、學段銜接的特殊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滿足了全省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西安、銅川、延安市人口滿30萬的縣全部建立了公辦特殊教育學校。
二是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各地積極貫徹全納教育和融合教育理念,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納入控輟保學范圍,根據學生殘疾程度,采取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和送教上門等教育安置方式,確保了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據統(tǒng)計,2017年,全省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了95%以上。
三是特殊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大力開展省級特殊教育示范校創(chuàng)建活動,建成省級特殊教育示范校12所,占全省特殊教育學??倲档?0%,為全省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和發(fā)展樹立了樣板。各地、各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和深化校本研修等方式,加大特教教師培訓力度,積極推進“醫(yī)教結合”,加強特殊教育研究,落實“一人一案”要求,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康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省教育廳與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合作,組織全省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赴港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寶雞市組建“新時代·新特教”特殊教育聯(lián)盟,充分發(fā)揮了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的作用,促進了全市特殊教育水平的提升。漢中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全市范圍的特殊教育教師集中培訓,搭建起了全市特殊教育學習交流的平臺。
四是經費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2015年,陜西省將義務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每年6000元,特殊教育教職工特教津貼提高到了基本工資的50%,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全省各地積極籌措特殊教育經費,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推進特殊教育體系建設。2014年以來,省級下達特殊教育專項補助資金8230萬元。西安市特殊教育專項補助資金每年達到3000萬元。榆林市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中,將義務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了每年10000元。
陜西省發(fā)展特殊教育的措施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受邀在全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部署會上作專題發(fā)言,并作為唯一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代表,在全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了陜西省特殊教育改革發(fā)展情況。
陜西省特殊教育發(fā)展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是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大力推進的結果,更是全省廣大特教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陜西省的特殊教育還存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殊教育整體發(fā)展水平還不夠高,與黨和政府“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殘疾學生和家長的美好期盼還有較大的距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特殊教育體系還不完善。個別滿30萬人口的縣還沒有建立公辦特殊教育學校。學前教育階段和以職業(yè)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發(fā)展相對比較滯后。二是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的建設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三是特殊教育質量還不夠高。有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專業(yè)水平較低,一些先進的教學康復設備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有的學校與其他學校交流較多,但針對學生特點的深度研究不夠,高質量的教學研究成果還比較少;有的學生家長與學校聯(lián)系很少,家庭教育功能嚴重缺失,家校共育的機制尚不完善。
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特殊教育學校要充分認清當前特殊教育面臨的嚴峻形勢,努力把思想與行動統(tǒng)一到黨和國家發(fā)展特殊教育的決策部署上來,不斷增強發(fā)展特殊教育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為推進陜西省特殊教育發(fā)展凝心聚力、不懈努力。
2017年底,經陜西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廳等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陜西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了到2020年前陜西省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今后幾年全省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基本遵循。各地要高度重視,大力推進,確保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順利實現(xiàn)。
各有關市要增強工作主動性,把2020年前人口滿30萬的縣建立一所綜合性公辦特殊教育學校作為鐵定目標,采取有力措施,堅決推進,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各市、縣要落實主體責任,教育行政部門要及時向本級政府匯報,主動會同相關部門,把特殊教育建設項目納入全面改薄、學前教育和中職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計劃,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要加強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建設,配備必要的人員、裝備,保障日常運行經費,切實發(fā)揮職能作用。省教育廳將繼續(xù)開展省級特殊教育示范校創(chuàng)建、復評工作,持續(xù)組織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建設情況檢查,大力推進特殊教育保障體系建設。
要把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工作納入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和教育脫貧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中,根據殘疾程度和狀況,采取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和送教上門等方式做好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安置。為規(guī)范送教上門工作,省里將出臺關于送教上門工作的文件,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起以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和資源中心為指導,普通學校就近送教上門為主體,普通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相結合的送教上門工作體系。各市(區(qū))要指導督促縣(區(qū))建立由教育、衛(wèi)生、民政、殘聯(lián)等部門和心理、康復、社會等專家構成的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發(fā)揮其專業(yè)的咨詢評估作用,解決好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安置問題。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和年限,應當與義務教育入學年齡和年限相同,必要時,可以適當提高入學年齡,但要注意避免在校生年齡差距過大的問題。
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教育部按照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統(tǒng)一規(guī)劃、協(xié)調發(fā)展”的思路,適應特殊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要求,組織有關高校、教學科研單位、特殊教育學校的400多名專家和教學一線的優(yōu)秀教師,歷時十余年研究制定的。該標準是對我國多年來特殊教育發(fā)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的集中總結,是第一次專門為殘疾學生制定的學習標準,是“十三五”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特殊教育教學改革的頂層設計,對于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特殊教育學校要充分認識實施課程標準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課標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省教育廳將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特殊教育優(yōu)秀課程案例評選和優(yōu)秀教研論文評選。各地、各學校要研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課標落實和教學效果進行科學評估,推動特殊教育內涵建設。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國家課程標準和審定教材體現(xiàn)著國家的教育意志與要求,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審定教材授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途徑。各地、各學校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尊重國家課程標準和審定教材的權威性與主體性,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不使用未經國家審定的教材。
非義務段特殊教育是當前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要大力推進學前階段和以職業(yè)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省級特殊教育示范學校應開設學前部和高中部或中職部,其他特殊教育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發(fā)展學前和高中階段教育。各地要把學前段特殊教育發(fā)展納入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在按照有關規(guī)定做好普通幼兒園隨班就讀工作的同時,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學校開設附設幼兒園(班),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特殊教育幼兒園。要認真落實《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加快發(fā)展殘疾人職業(yè)教育的若干意見》,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完善殘疾人職業(yè)教育專業(yè)設置,改善殘疾人職業(yè)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為殘疾學生立足社會奠定良好基礎。2020年前,各市(區(qū))要依托現(xiàn)有特殊教育和職業(yè)教育資源,建設一所能夠滿足本地區(qū)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就學需求的特殊教育學校,推進普及高中階段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對特教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師德要求。各地、各學校要把師德建設放到特教師資隊伍建設的首位,把師德標準作為評價特教教師的首要標準,讓殘疾學生和家長通過特教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深切感受到特殊教育的溫暖。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好特教教師培訓工作,加強對承擔送教上門任務的普通學校校長、教師的培訓,采取多種方式保證特教教師每5年接受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要充分發(fā)揮省教育科學院和相關高校的作用,組織開展豐富的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特別是要加強對多重殘疾、重度殘疾以及孤獨癥等學生的教育研究,不斷提高陜西省特殊教育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推動形成一批有較大影響的教學研究成果。要注重研究解決特教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職稱評審、表彰獎勵等工作都要統(tǒng)籌考慮特教教師,讓他們感受到更強的職業(yè)獲得感,增強做好特殊教育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殘疾學生的安全問題深受社會關注。各地、各學校要把殘疾學生的安全問題放到重要位置,按照有關要求制定安全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和安全教育,落實門衛(wèi)、住宿值班、飲食衛(wèi)生等安全制度,加強安全檢查,及時解決安全隱患,堅決防范發(fā)生各類安全問題。
要樹立融合教育理念。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融合發(fā)展,是當前發(fā)展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各地、各部門要積極貫徹融合理念,將特殊教育融入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讓殘疾學生在與普通學生的融合交流中接受教育,為他們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要樹立公平教育理念。從國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開始,特殊教育的對象由原來的盲、聾、智障三類殘疾兒童少年,擴大到了各類殘疾兒童少年。各地、各學校要做好教育對象范圍擴大帶來的辦學規(guī)模、教育方法等一系列新問題的應對工作,做好各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安置工作,努力給各類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適合的優(yōu)質教育服務。要樹立內涵發(fā)展理念。經過近幾年的大量投入,各地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有了顯著改善,基本滿足了教育教學需要。各地要引導特殊教育學校把著力點放到促進內涵發(fā)展上,努力在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質量方面下功夫。要樹立家校共育理念。家長的有力配合是提高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康復效果的重要方法。各地要指導學校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溝通,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機制。要通過召開家長會議、邀請家長觀摩教學等方式,對家長進行專業(yè)的教育康復輔導。各學校應在學期初與家長一起研究制定個別化教育方案,實行走讀制的學校應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xiàn)情況,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和康復訓練;寄宿制學校應在家長接送學生時反饋學生在校情況,了解學生在家情況,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和康復訓練。各學校要盡量避免發(fā)生學生長期住校、脫離家庭關懷的情況。
發(fā)展特殊教育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責任,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向本級黨委、政府報告有關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把特殊教育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要積極與發(fā)改、民政、財政、人社、衛(wèi)健、殘聯(lián)等部門協(xié)調溝通,爭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確保有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