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秀
(羅定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羅定 527200)
艾滋病又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一種由HIV病毒侵入人體后破壞機體免疫系統(tǒng)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1]。相關流行病學數據[2]顯示,女性感染者比例明顯上升,而孕婦人群感染率超過1%,目前已經成為臨床不容忽視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針對患有艾滋病的孕婦,適當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緩解心理壓力和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將對婦幼保健心理干預在艾滋病孕婦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艾滋病孕婦50例進行研究,所選對象為我院2011年5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患者,均自愿選擇繼續(xù)妊娠至分娩,無心、肝、腎等全身性疾病,排除既往有神經精神疾病史、嚴重認知功能障礙以及研究期間不配合的患者。試驗前均得到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23例)孕婦年齡22歲-36歲,平均年齡(28.48±2.37)歲,其中初產婦15例,經產婦8例,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者18例,高中以下者5例;觀察組(27例)孕婦年齡21歲-38歲,平均年齡(27.93±2.05)歲,其中初產婦17例,經產婦10例,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者20例,高中以下者7例。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如年齡、生產情況、文化程度等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婦產科護理和健康教育,僅按醫(yī)囑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內容主要包括產前檢查、母嬰阻斷、入院宣教、飲食等;而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婦幼保健心理干預,根據每位孕婦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基于患者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加之來自社會的眼光,因而經常表現(xiàn)出沉默、沮喪等狀態(tài),其所承受的外界精神壓力非常大,往往使其不愿意主動與人溝通,因此醫(yī)務工作者對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主動和孕婦進行溝通,收集孕婦工作、生活和家庭方面的資料,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耐心傾聽孕婦訴說并解答孕婦的疑問,及時糾正錯誤以及負面的認識,建立起醫(y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使孕婦樹立順利分娩的信心;②協(xié)助孕婦獲得來自家庭的支持,首先應積極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對家屬實施充分的指導,降低其對孕婦的厭惡感。同時爭取孕婦的家屬多陪伴孕婦,給予孕婦更多的關懷,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③營造適合孕婦的分娩環(huán)境,如墻面色調溫暖、室內光線柔和等,鼓勵孕婦多聽音樂以及觀看電視,分散其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另外,醫(yī)務人員應遵守職業(yè)道德,尊重患者的權利,做好保密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孕婦的顧慮和猜疑。
1.3 指標及評價方法 兩組孕婦均于干預前后評價焦慮和抑郁情況,所采用的量表包括Zung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有20個條目,按1級-4級評分,用于評價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采用生活質量量表中文版(SF-36)評價兩組孕婦的生活質量差異,共分為8個評價項目,100分制,包括心理健康、軀體角色和功能、社會功能等,其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3];應用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評定患者滿意度,內容主要包括護理態(tài)度、工作效率等,共設置20個相關問題,滿分100分,評分介于90分-100分視為滿意,評分介于60分-89分視為基本滿意,評分小于60分視為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xcel和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SAS和SDS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下降,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提高,其中以觀察組的提高幅度更高,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艾滋病孕婦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高達96.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57%,兩組間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自1981年起,艾滋病逐漸被廣大人群所認知,目前全世界感染該病的患者已經高達6,000萬以上,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fā)展,該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其中妊娠合并艾滋病的人數也在上升,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對人類摧毀性極強的疾病。此外妊娠本身也將導致其心理問題突出,以致于部分艾滋病孕婦可能產生報復的心理而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艾滋病孕婦,一些抗焦慮及抗抑郁藥物往往不宜使用,可見規(guī)范的治療是必須的,但目前尚無特異性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對于減輕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賈新朝等[4]研究發(fā)現(xiàn),婦幼保健心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艾滋病孕婦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對治療效果有促進作用。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婦幼保健心理干預后患者的SAS、SD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生活質量評分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艾滋病孕婦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高達96.30%,可見該治療方法能明顯降低艾滋病孕婦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以及臨床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表1 兩組SAS和SDS評分對比(Mean±SD,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Mean±SD,分)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