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
古代詩歌中的“形象”包括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意象”是指詩歌中滲透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鑒賞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層,而應更多地關注其內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才能準確地欣賞作品中具體形象的特定含義。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分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詩歌所刻畫的人物形象。鑒賞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詩歌中詩人的形象準確形象地描述出來,并作賞析。在送別、懷古、閨怨、愛情等題材的詩歌中,詩人往往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并通過寫人來表達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試題中要求鑒賞意境,常常考查對景物形象特點的整體把握,或者對某種意境的描述。
(一)掌握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1.送別類:楊柳、長亭、南浦、酒。
2.思鄉(xiāng)類:月亮、鴻雁、雙鯉、搗衣、杜鵑、斜陽。
3.愁苦類: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4.高潔品質類:菊花、梅花、竹、蘭、松柏、冰雪、蟬。
5.愛戀、相思類:紅豆、蓮子、連理枝、比翼鳥。
6.邊塞戰(zhàn)爭類:長城、馬、樓蘭、柳營、羌笛、青冢。
7.閑適類:五柳、東籬、三徑、漁樵。
判斷意象象征義的方法:
1.套用法。就是把平時積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識記住,考試時直接套用。
2.聯(lián)想法。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其本來義和指代義往往在特點上有某種聯(lián)系。如梅因傲冬而開,故常取其不畏邪惡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謙虛,又因其直而有節(jié),故常取其有氣節(jié)意;等等。
3.諧音法。當用聯(lián)想法仍不能判斷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時,這時就可用諧音法。就像今人把“8”與“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一樣,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來義和指代義往往也有這種聯(lián)系。如“柳”因與“留”諧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離去,依依惜別之情”,“蓮”因與“戀”諧音,故取其作為愛情的象征。
概括詩歌意象注意全面,注意概括總體的特征,有時題目就是圍繞某種特征是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的,注意挖掘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和詩歌中心主旨的聯(lián)系。分析意象的作用題,首先應分清主次,主要意象是情感抒發(fā)的載體,詩歌的核心內容或線索,次要意象往往起烘托、渲染等作用。
(二)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形象
1.豪放灑脫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表現(xiàn)了他淡于富貴、傲視圣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憂國憂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xiàn)詩人并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寫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一懷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愛恨情長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鈴》詩歌寫了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鑒賞人物形象類試題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寫刻畫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
2.抓住側面描寫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對比襯托等。
3.知人論世,了解相關背景資料。
4.積累常見的形象及特征。
(三)詩歌的意境
了解意境的大致分類:
1.“雄壯陽剛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xiàn)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騁懷,或深沉堅毅,或悲慨剛勁。
(1)雄奇闊大的意境
曹操的《觀滄?!房芍^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寫景雄奇壯美,氣勢恢宏;抒情奔騰震蕩,磅礴千鈞;文辭渲染夸張,振奮激昂。
(2)曠達開朗的意境
蘇軾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寫景則脫俗飄逸,虛實相生;抒情則自然開朗,舒緩綿長;文辭輕健明快,奇譎俊麗。
(3)蒼涼悲壯的意境
李白的《關山月》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寫景則蒼茫遼遠,峻拔蕭疏;抒情則豪邁雄健,慷慨悲涼;文辭古樸遒勁,慘烈悠長。
(4)深邃沉郁的意境
杜甫的《秋興八首》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思想上厚積薄發(fā),沉郁頓挫,曲回郁結;語言上不飾雕琢,真摯感懷,長于以情動人。
2.內斂陰柔類意境
這類意境所展現(xiàn)的意象,或瑰麗香艷,或清凈靜謐,或清新素雅,或凄婉憂傷。
(1)濃艷瑰麗的意境
溫庭筠的《菩薩蠻》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題材多“酒邊花下,盛裝美人”;表現(xiàn)手法“濃抹彩繪,刻意雕琢”;藝術形象“金碧輝煌,濃艷絕人”。
(2)淡泊靜謐的意境
王維的《山居秋暝》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題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現(xiàn)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淡泊情緒。
(3)清新素雅的意境
韋莊的《菩薩蠻》五首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或描寫大自然景物,青山綠水,芳草佳樹;或描寫一些純潔天真的人物,生動活潑,俏麗可愛。表現(xiàn)手法多為細致素雅,清新婉轉,似流泉鳴琴,洋溢著生氣。
(4)凄冷寒涼的意境
李清照的《一剪梅》可謂典型代表。
其特點在于環(huán)境哀傷凄冷,如泣如訴,往往以愁腸楚惻的意象打動人心并喚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向往。
概括意境的一般答題步驟是:先描述景物(或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有時要簡單地點明情感。即:
(1)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
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注意概括意境的類型不要出現(xiàn)偏差,尤其是情感色調更應注意。答題的最好公式是“景物+意境特征+時令、地點”,適當加情感。
【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本詩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
【解析】
題干問的是“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這是考查鑒賞詩歌的人物形象。“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首聯(lián)中,“云?!苯淮硕说奶幘?,即天各一方,“相望”說明二人情深義重,而從詩歌標題來看,蘇轍又即將遠赴契丹。面對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詩人豁達的胸襟,哪里會因遠別而淚沾雙襟!
【答案】
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的性格,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tài),悲傷落淚。
【點睛】
解答本題,不但要關注首聯(lián),還應關注全篇。同學們如果只針對首聯(lián),易導致偏題。這也是本詩容易迷惑人的地方。詩歌首聯(lián)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會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仍互相關心。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舍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碧K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小兒女之態(tài)。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兩類: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詩歌中描寫的人物形象。二是詩人形象。詩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實際上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
鑒賞詩歌的人物形象時,應根據(jù)詩歌中有關人物的行為舉止等描寫的關鍵詞,主要抓住對人物的描寫,主要是正面和側面。正面主要是語言、動作、心理等,側面主要是環(huán)境烘托和渲染。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對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態(tài)度,并聯(lián)系常見的人物形象分類進行作答,比如本詩中用到的人物形象的一個分類就是“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