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翔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大地灣遺址第三期遺存屬仰韶文化中期(為行文方便,后文將“大地灣遺址第三期遺存”簡稱為“大地灣三期”)“確立了甘肅仰韶文化中期的界定標準”。高寺頭遺址分布有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遺存,中期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大地灣三期類似。將高寺頭中期與大地灣三期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彩陶在形制、紋飾等方面的特點與演變規(guī)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廟底溝類型文化的分布范圍與發(fā)展趨勢,也可為西北地區(qū)彩陶文化時空框架的完善提供參考。
本文僅從彩陶的角度淺析,下試述之。不妥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欲探明高寺頭中期與大地灣三期的關系,首先要明確大地灣三期分段問題。
關于大地灣三期分段問題,學術界現(xiàn)主要有兩種觀點:
2.1.1 兩段說
任瑞波以尖底瓶和曲腹小平底盆等為重點分析器物,認為大地灣三期應分為早晚兩段。楊劍也指出,因三段之間部分器物無明顯變化,不需要分為三段,他將大地灣三期遺存分為兩組,認為這兩組的聯(lián)系較緊密。楊劍的說法本質上也是將大地灣三期分為兩段。
2.1.2 三段說
報告“將變化較快、造型較復雜的重唇口尖底瓶的出現(xiàn)與消失,作為大地灣三期的分期標準,同時又參照疊壓打破關系以及出土物盆、缽、罐等器形的變化,將其分為I、II、III三個階段”,這明確了其劃分依據(jù)以及結論。
以上兩種說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對大地灣三期一些典型器物分型定式等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因楊劍的劃分方法及過程描述過于簡單,無詳細分析,故本文主要以《西北彩陶》與《大地灣》的分析為基礎。二者在大地灣三期分段問題上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典型器物的定式上,以曲腹小平底盆的定式為例,集中探討T309③:11、H302:6與H302:5的關系。本文試亦借此進行分析。
曲腹小平底盆是大地灣三期的代表性器物,在二期III段已出現(xiàn),到三期時則較盛行,其變化規(guī)律主要為口沿部位逐漸變寬,由平變斜,腹部由淺變深。問題主要集中于T309③:11、H302:6與H302:5器物形制與紋飾的關系上。
圖1 大地灣三期C型陶曲腹小平底盆
圖2 高寺頭中期與大地灣三期陶器比較
從劃分依據(jù)來看,報告主要根據(jù)卷唇厚度和鼓腹程度劃分:T309③:11與H302:6為C型I式,卷唇較厚,腹深微鼓;H302:5為C型II式,卷唇較薄,腹部較深且較鼓?!段鞅辈侍铡芬钥谘匦倍燃跋赂狗聪騼?nèi)凹程度為特征劃分:T309③:11口沿斜向上,H302:6與H302:5口沿微平;三個器物的鼓腹程度不同,后兩個器物的更為接近,因此將后兩個器物劃為同一式,作者還認為II式反向內(nèi)凹極為明顯。但如圖1可知,三個器物口沿斜度的差別很小,下腹部反向內(nèi)凹程度的差別也不大,不足以將其作為分式的依據(jù)。
從紋飾方面來看,T309③:11與H302:6腹部均飾有弧邊三角連勾葉、重弧、圓點等構成的回旋勾連紋圖案,雖然二者紋飾弧邊三角連勾葉的角度與粗細等特征略有不同,但紋飾構成要素及組成的圖案高度相似;而H302:5腹飾凸弧與圓點組成的似雁群橫飛紋飾,并無弧邊三角連勾葉紋飾,整體圖案則與前兩個器物有較大的不同。(圖1)
綜上T309③:11與H302:6更為相似,可分為同一式,而與H302:5不同,故《大地灣》的相關分析更有道理。
再結合地層關系,在現(xiàn)已公布的材料下,筆者認為大地灣三期分三段更為合適。
嚴文明先生認為,紋飾“可作為區(qū)分考古學文化和隱藏在文化背后的人們共同體的重要標志”。在明確了大地灣三期的分段問題之后,筆者擬從典型器物的紋飾與器型兩個方面來比較淺析高寺頭中期與大地灣三期的關系:
以彩陶盆為例。T101②:2為高寺頭中期典型器物,腹飾如日初升形狀的花紋,大地灣H302:5腹飾凸弧與圓點組成的似雁群橫飛的紋飾。這兩個器物的紋飾雖在報告中的文字描述不同,但其構圖要素、形狀與圖案皆高度相似,均“類似一排飛翔展翅的大雁”。高寺頭H104:18,似斜沿圓唇平底盆殘片,腹飾弧邊三角紋、弧線及圓點等構成的圖案,大地灣H302:6的紋飾在報告中雖無詳細的描述,但根據(jù)公布的材料可知,其紋飾與同型同式的T309③:11的紋飾如出一轍,整體也為圓點、重弧等構成的回旋勾連紋圖案。H104:18與H302:6器物表面花紋雖不完全相同,但花紋母題和構圖風格大同小異。而經(jīng)上文分析,器物H302:6為C型I式,器物H302:5為C型II式,二者均屬大地灣三期II段。因此可知,高寺頭中期彩陶花紋與大地灣三期II段花紋相似,聯(lián)系較緊密。
小口尖(平)底瓶是高寺頭中期與大地灣三期的典型器物,但均無復原器,所以僅能以器口為主要部位來進行比較。高寺頭H104④:15,斂口雙唇,上唇厚且疊,下唇突起;大地灣H701:P27,斂口斜沿雙唇,下唇沿較突出,為大地灣三期少見的上唇厚疊的尖底瓶。除了前者為上唇比下唇厚而后者是下唇比上唇厚外,兩個器物的特征幾乎完全相同。高寺頭T104:16與大地灣H701:P26均為斂口斜疊沿重唇口形,幾乎無差別。上述高寺頭尖底瓶均屬中段,而大地灣的器物均屬大地灣三期II段。大地灣三期I段的F314:11與高寺頭早段晚期的H103:7均為斂口平沿雙唇,口內(nèi)弧形較小,二者極為相似。因此可得,高寺頭中期小口尖(平)底瓶與大地灣三期II段的該型器物器型特征基本一致。(圖2)
綜上分析,高寺頭中期遺存應與大地灣三期II段相當。
本文通過比較典型器物曲腹小平底盆等紋飾與器型的演變規(guī)律,對大地灣三期的分段問題作出一些分析與判斷,認為大地灣三期可以分為I、II、III段。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對比兩遺址典型器物彩陶盆紋飾與小口尖(平)底瓶器型,分析得出高寺頭中期應與大地灣三期II段相當。探明以上關系,有助于進一步理清西北地區(qū)彩陶文化的譜系關系,也可為解決高寺頭中期或大地灣三期某些出土數(shù)量較少或判斷不明的器物在期屬、演變等問題上提供一定的參考。以上僅是初步比較,如詳細分析還需結合更多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