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珍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57-02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保ā墩Z文新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實際上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以讀為本,返樸歸真,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我以個人平時的學習、以及長期的操作實踐活動,加以整理,總結(jié)為以下幾點: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初讀、精讀、品讀、誦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以達到感知文本,熟悉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與情感,積累語言的目的,將“讀”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一、初讀。每當開新課,我首先問學生在家里預習的時候,有沒有先讀讀課文,然后,我就按預習要求一一檢查他們讀課文的情況。由于班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學生自覺性不同,這就決定了在家初步讀書的質(zhì)量不同。班中差的學生不會讀,而好的學生就可以做小老師了。通常,我會根據(jù)預習檢查的實際情況,與小老師合作,一段一段地教讀,直到讀通順,讀流利。只有這樣,才讓全班學生“整體感知”。這是最基礎的一步。試想,學生沒有對課文的充分感知讀,何來的感悟呢?
二、精讀。這一過程的開展,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仔細閱讀,問一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這些“對話”反過來,又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精讀,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感。要保證學生精讀的質(zhì)量,精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讀想結(jié)合。主要就讓學生帶著課后問題或者老師點撥的問題去讀。還有,在讀的過程,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先前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目的是讓學生找到所學課文的不同點,引起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有了問題,帶著問題讀書,他們就容易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如《頤和園》整篇課文都圍繞著“大”“美”這兩個特征來寫的。這樣,就可以集中研究主題:頤和園給你留下什么感覺?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自己再反反復復地研讀,就會比較自然地留下各自的感覺:“的確大”,“的確美”,甚至“的確宏偉”等等,然后讓他們分小組討論,全班匯總分享,談感受,互相在分享中升華情感。
(二)讀議結(jié)合。課堂是同學們交流的平臺。讀書要與討論交流相結(jié)合,要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缎抡n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要強調(diào)課堂的交流。沒有交流,與文本的對話就無法開展,交流會促使閱讀活動更加深入,交流也會使學生在一些閱讀誤區(qū)中返回過來。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正確處理“自主感悟”與“價值觀導向”之間的關系,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平等對話,又發(fā)揮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讀議結(jié)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qū)ёx,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活動中層層深入去領會文本的內(nèi)容和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甚至人生哲理。例如,《搭石》一課,作者用樸實優(yōu)美的文字,勾畫出精心挑選搭石,擺放搭石,調(diào)整搭石,如何走過搭石等畫面。每一個畫面都很樸實,確很精彩,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教一段,都會進行充分的讀,并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帶著不懂的問題繼續(xù)讀課文,讀議結(jié)合,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yǎng)??此破匠5恼n文,經(jīng)過反復的讀議,議讀等,就讀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來了。
(三)讀練結(jié)合。閱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各種訓練都要以讀為基礎。練習不一定要學生拿起筆來寫,通過比較讀、對比讀、換詞讀、刪詞讀等多種方式的讀,去感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時,就是這樣引導學生細讀的。在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課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閱讀思考,在書上圈、點、畫,并把自已讀懂的東西,也包括不懂的地萬在小組上交流。有的同學問,“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怎樣理解呢?到底作家是怎樣做的呢?我引導他們默讀前面的內(nèi)容,他們說,葉圣陶先生作為久負盛名的大作家,仍然一絲不茍地為肖復興修改作文,接待肖復興時平易近人等等。這樣一來,就明白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這半句話的意思了。后半句也用類似的方法,學生也明白了。到課堂即將結(jié)束時,同學們紛紛說,大作家都那么認真地寫作文,修改作文,對人那么有禮貌,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關心青少年的成長……課堂里師生之間,平等相處,共同學習,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zhì)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品讀。有了對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我們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chǎn)生一種與課文內(nèi)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需要,而這種需要要在品讀過程中實現(xiàn)。對課文進行細細地深深地有味道地讀,更深刻地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進學生的靈魂里,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讀,教師往往出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精心輔導學生“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刻意采用“渲染導情”“范讀激情”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己品讀,采用“讀中悟情”、“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后,這樣問“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法。
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第二部分的朗讀教學,在品讀“為什么而讀書”這一片斷時,我讓學生設想自己就在當時周恩來和他的同學們在上課的情景中,帶著心中的疑問,來好好朗讀課文。有學生讀得聲音太高,太快了,我問“為什么這樣讀?”他說:“又驚又喜呀!”我又問:“發(fā)表自己的理想目標問題要不要慎重一些呢?”許多同學都發(fā)表意見,有位同學說:“要靜靜地想,要慎重地回答,讀的時候也需平靜一些,聲音要抑揚頓挫,才能表現(xiàn)出激動堅定來?!备鶕?jù)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我把范讀和各種練讀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找到感覺,把課文讀懂讀悟。
總而言之,無論怎樣的讀,都是為了感知文本,熟悉文本,感知文本的思想與情感。因而,教師要根據(jù)文章體裁,寫作特色,學生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等具體情況,組織學生各種各樣的讀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才會更有有活力,更有生氣,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