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輝 扈曉宇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染科 (四川 成都, 610075)
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發(fā)展的中間階段,延緩、阻斷甚至逆轉肝纖維化的發(fā)展,是預防肝硬化的關鍵。目前西藥治療該病主要采取核苷類似物,而中醫(yī)藥在抗炎、抗肝纖維化及免疫調控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尤其在抗肝纖維化方面得到廣泛運用[1]。本研究采用化瘀養(yǎng)肝方聯合恩替卡韋治療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證屬瘀血阻絡者,取得顯著療效。現將臨床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染科門診2013年1月~2016年12月的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48例,且中醫(yī)辨證為瘀血阻絡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齡(23~63)歲,平均37.04歲;觀察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齡(27~64)歲,平均39.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和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標準[2]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且符合以下條件:①肝纖維化4項指標: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N端肽(PⅢNP)、Ⅳ型膠原(C-Ⅳ)中至少有2項升高。②血清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正常或輕度升高,但小于正常值3倍,血清白蛋白(ALB)輕度降低(>30g/L)或正常。③B超檢查示肝包膜粗糙,邊緣變鈍,回聲粗密或見門靜脈增寬、脾臟增厚,肝表面尚無顆粒狀,肝實質尚無結節(jié)改變等。④肝臟硬度檢測值(LSM):7.4kPa 中醫(yī)瘀血阻絡證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管理局1994年《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擬定。主癥:①脅肋刺痛,固定不移,②頭頸或胸臂紅點赤縷,③舌質紫暗,有瘀斑,④脈澀。次癥:①面色晦暗,②乏力,③口干,④納少。具備主癥2項或主癥1項、次癥2項均可納入。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患者符合上述西醫(yī)肝纖維化、中醫(yī)瘀血阻絡證的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經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6個月。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明確診斷為肝硬化或有嚴重并發(fā)癥、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獨口服恩替卡韋膠囊(四川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31)0.5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辨證服用化瘀養(yǎng)肝方,組方:丹參、鱉甲、牡蠣、生地各20g,當歸、白芍、桃仁、紅花、川芎各15g,水蛭10g。根據患者兼證不同適當加減,1劑/d,水煎取汁,150ml/次,早、中、晚各1次。療程均為48周。 1.5 觀察指標 檢測治療前后患者肝功能(ALT、AST、ALB),血清肝纖維指標;Fibroscan檢測LSM;彩超檢查肝臟實質回聲(分為均勻、欠均勻、不均勻,分別計0、2、4分);檢測脾臟厚度、門靜脈主干內徑(PV)寬度;進行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定。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制定癥狀評分標準,對脅肋刺痛,固定不移,紅點赤縷,面色晦暗,乏力,口干,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等癥進行分級。分級記錄:0級無癥狀,積0分;Ⅰ級癥狀輕度,不影響日常生活,積2分;Ⅱ級癥狀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積4分;Ⅲ級癥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積6分。每12周進行相關指標檢測,每24周評價1次療效。 1.6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制定的《肝纖維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5]并采用非創(chuàng)傷指標療效評估辦法,擬定標準如下:①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血清肝纖維化4項指標任何兩項指標測定值較治療前下降≥50%或正常;LSM較治療前下降≥50%或正常;B超檢查肝臟形態(tài)、質地明顯改善,脾臟厚度及PV寬度明顯下降。②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血清肝纖維化4項指標任何兩項指標測定值較治療前下降≥20%但<50%;LSM較治療前下降≥20%但<50%;B超檢查肝臟形態(tài)、質地改善,脾臟厚度,門靜脈寬度較治療前下降。③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顯效加有效為有效率。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處理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同期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結果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結果比較 (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影像情況結果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影像檢測結果比較 (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同期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指標檢測結果 見表4。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臟硬度值(LSM)檢測結果 見表5。 2.6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見表6。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指標結果比較 (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同期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SM比較 (x±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同期比較,#P<0.05 表6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肝纖維化是由于肝臟反復的炎性反應而導致肝星狀細胞(HSC)增生,細胞外基質(ECM)分泌超過其降解、代謝而過度沉淀所致,是各種慢性肝病發(fā)展的共同病理基礎。如不積極治療可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大量研究已證實肝纖維化可以發(fā)生逆轉,中醫(yī)藥的合理運用能改善和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抗病毒、抗炎,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huán)和增加肝臟血流量的作用,從而減輕或阻止肝纖維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5]。 肝纖維化歸屬于祖國醫(yī)學“脅痛”、“積聚”、“痞塊”等范疇。中醫(yī)認為濕熱疫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人體正氣虧虛,復感濕熱疫毒之邪,使肝失條達,疏泄不利,血行不暢,肝郁氣滯,日久則氣滯血瘀,瘀阻脈絡,血不養(yǎng)肝而形成肝纖維化。血瘀貫穿整個肝病過程,而正氣虛弱是本病的內在基礎,故肝纖維化的基本病機特點為正虛血瘀?;鲳B(yǎng)肝方正是基于本病基本病機特點擬定,方中鱉甲為君,配伍牡蠣,具有軟堅散結、滋陰清熱的作用;白芍、生地、當歸柔肝養(yǎng)血;桃仁、紅花、丹參、川芎、水蛭破血通瘀,通絡止痛。諸藥合用,攻補兼施,共奏破血通瘀、軟堅散結、柔肝養(yǎng)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鱉甲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血漿白蛋白、回縮肝脾的作用,并能抑制膠原合成,促進膠原降解,抑制肝臟組織產生細胞外基質而抗肝纖維化[6];丹參具有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抗炎、抗肝纖維化作用;桃仁提取物(苦杏仁苷)能改善肝臟表面微循環(huán),具有抗炎、抗菌及抗肝纖維作用[7]。恩替卡韋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線抗病毒藥物,可通過抗病毒作用,抑制肝臟局部炎癥細胞,進而抑制肝星狀細胞(HSC)活性,減少ECM合成,從而達到抗肝纖維化作用[8]。 筆者根據該病的病機特點,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采取恩替卡韋與自擬化瘀養(yǎng)肝方聯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復制,減輕肝細胞損害,改善肝臟血供,改善甚至逆轉肝纖維化,防止疾病進一步進展。在臨床運用中,從患者臨床癥狀變化、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肝臟硬度值及肝臟超聲影像學變化相比較,均明顯優(yōu)于單用恩替卡韋組(P<0.05),臨床效果顯著,可廣泛應用于乙型肝炎肝纖維的防治,值得進一步研究。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