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
迪拜的無中生有,靠志向、眼光、想象力,靠自由開放的經(jīng)濟政策,然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宗教寬容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
無中生有”通常是個貶義詞,跟信口雌黃和造謠惑眾差不多。但它本來是中性的,源自《道德經(jīng)》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有兵家的《三十六計》將之視為第七計,指用假相迷惑敵人。
在我看來,“無中生有”卻有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褒義。起先是讀經(jīng)濟史,知道了工業(yè)革命帶來的世界財富格局變化。在農(nóng)業(yè)時代,由于氣候寒冷,冬季漫長,瑞典人生活艱難,以“出產(chǎn)”海盜聞名。如今的瑞典靠先進技術領先世界發(fā)達國家。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由于美洲北部不如南部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所以南部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工業(yè)革命改變了這種局面。自然資源特別是礦產(chǎn)資源貧乏的日本、以色列等國家,更是靠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實現(xiàn)富裕與繁榮。這可以說是“窮則思變”而“無中生有”的案例吧。
另一種“無中生有”,靠的是國民整體的道德品質。人們到羅馬參觀“國中國”天主教教廷梵蒂岡,至今仍可觀賞瑞士衛(wèi)兵的風采。1527年5月6日,時任西班牙國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卡洛斯一世率領3萬大軍包圍羅馬,抓捕教皇。瑞士近衛(wèi)隊為保衛(wèi)教皇,189名衛(wèi)兵履職苦戰(zhàn),147人陣亡,余下的42名衛(wèi)兵成功掩護教皇安全撤離。后來瑞士聯(lián)邦憲法禁止國民接受外國軍事雇傭,而教廷的瑞士近衛(wèi)隊則是特許。
我到瑞士盧塞恩(舊譯琉森)旅游,趙楚先生發(fā)微信說,你一定要去憑吊湖畔崖壁上的雕塑“負傷的獅子”。它是世界上著名的紀念碑雕塑之一,紀念在1792年保衛(wèi)法國杜伊勒利宮的戰(zhàn)斗中光榮戰(zhàn)死的760名瑞士雇傭兵。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稱其為:“世界上最令人難過,最讓人動情的石頭?!边@座由丹麥雕塑家巴特爾·托瓦爾森設計的石雕,上方刻有拉丁文,意為“獻給忠誠和勇敢的瑞士”。瑞士人的忠誠可靠成了國家“品牌”,這也是許多人愛把錢存到瑞士銀行的緣由。
不久前,我到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簡稱“阿聯(lián)酋”)的迪拜旅游, 對“無中生有”又觸發(fā)了新感悟。
以前在我的印象中,迪拜之所以成為世界奢華之都,不就是托祖宗之福,拜石油之賜嗎?去了迪拜酋長國,感受它的現(xiàn)代與豪華,追根溯源研究相關資料,才知不是那么回事。
1971年底,阿聯(lián)酋脫離英國人保護而獨立建國,到了第二年,共有阿布扎比、迪拜、沙迦等七個酋長國組成聯(lián)邦國家。國土面積是83600平方公里,而首都所在的阿布扎比酋長國占86.68%。迪拜酋長國雖是第二大酋長國,人口最多,占聯(lián)邦總人口的近30%,國土面積卻只有3980平方公里,不到聯(lián)邦總面積的5%。整個阿聯(lián)酋的石油儲藏量,阿布扎比酋長國占90%以上,而迪拜的石油儲藏量相當小,且日漸衰竭,即使在GDP總量快速增長的年份,石油收入也僅占6%左右。顯然,迪拜今天的繁華不是靠石油。
那它靠什么呢?
我們參觀了迪拜博物館,通過圖文、音像與實物了解這里原住民艱難的生活。生活在沙漠地區(qū)的人們,靠不多的椰棗、駱駝奶與羊奶勉強度日;波斯灣邊的人們靠下海打漁和采珍珠謀生,當然也有做手工和經(jīng)商的人們。博物館沒有顯示的是鋌而走險做海盜的人。據(jù)史料記載,18世紀阿聯(lián)酋沿海地區(qū)被稱為“海盜海岸”,不論是阿拉伯人的商船,還是歐洲的商船,均屢遭劫掠。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艦隊摧毀了沙迦、迪拜等地的海岸要塞,以保障印度至埃及的航線通暢。1820年,各酋長國被迫與英國簽訂《波斯灣總和平條約》,同意停止海盜行為。
1958年,阿布扎比酋長國地區(qū)發(fā)現(xiàn)石油,1962年,油田正式開發(fā),石油成為當?shù)亟?jīng)濟支柱。迪拜酋長國隨后也開采石油,算是有了發(fā)展經(jīng)濟的“第一桶金”。但是,迪拜人堅信“當?shù)诙麜I死”,不甘心落后于石油儲藏豐富的阿布扎比,更不愿得過且過,而是深謀遠慮,著眼于應對石油資源枯竭后的危機。
不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力資源、智力資源,迪拜都根本說不上豐富,甚至可以說相當貧乏。如何“無中生有”呢?
沒有人力,大量使用外籍勞工;沒有高級專家,在大力發(fā)展本國教育的同時,大批引進世界各地英才。在阿聯(lián)酋,外籍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迪拜無疑是引進外部勞力與人才最多的。大部分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或孟加拉人。
迪拜人雄心勃勃,要把迪拜建成中東的轉口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乃至世界的商都和旅游中心。他們開辟了杰布阿里自由區(qū),迪拜科技、電子商務和媒體自由區(qū),迪拜投資園,以及迪拜機場自由區(qū),當然還建了現(xiàn)代化港口。這些既是基礎設施,也是吸引外國投資的項目。開放自由的政策、聚合的力量形成了一種“馬太效應”。現(xiàn)在阿聯(lián)酋全國的非石油貿易有70%左右集中在迪拜。
對于我這樣的觀光者來說,看到的當然多是與旅游有關的“硬件”與“軟件”。比如說,阿聯(lián)酋航空的飛機很舒適,可上網(wǎng);各種膚色的空服人員,顯然是“外勞”;世界最大的免稅購物中心迪拜商場,雖然人潮洶涌但免費上網(wǎng),而且網(wǎng)速很快;夜晚多姿多彩的噴泉,映照著遠處世界最高樓“哈利法塔”變幻不停的燈光,極其奢華。當然,還有慕名而來的波斯灣邊的人造棕櫚島、所謂“七星級”的貝殼酒店;仿造傳說中的海底古城興建的亞蒂蘭特斯酒店。尤其出乎意外的是在這塊熱帶沙漠上,居然有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這真是無中生有的典范。
迪拜的無中生有,靠志向,靠眼光,靠想象力,靠自由開放的經(jīng)濟政策,然而這一切的基礎,對于這個奉伊斯蘭教為國教的中東酋長國來說,是宗教寬容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在帆船酒店附近的海灘上,玉體橫陳在那里曬太陽的女士與在地中海北岸的景致一般。各種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匯聚在奢華的迪拜商場,仿佛置身紐約第五大道的購物中心,甚至更為怡然自得。這與印象中阿拉伯世界的男士穿長袍、女士著罩袍的“非白即黑”和非洲部落般“酋長國”的保守觀念,太不一樣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