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萍 王思思 何艷玲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手術室,廣東 深圳 518000)
全身麻醉下實施手術的患者由于麻醉劑對機體溫度調節(jié)的影響、術中大量輸注低溫液體和機體長時間暴露于相對低溫環(huán)境等原因,常引起術中低體溫[1]。雖然手術時患者身上會覆蓋無菌單等物品,但由于無菌單常較薄,且手術時機體內臟器暴露于手術室的低溫環(huán)境,保溫效果不明顯。低體溫會引起一系列機體功能紊亂,如凝血功能下降致術中出血量增多,患者常于術后發(fā)生寒戰(zhàn),影響患者手術后恢復[2]。臨床上現(xiàn)采取多種方法維持患者手術時的體溫,如靜注加溫液體、體外暖風加溫、輻射加溫器加溫、增加手術室溫度等[3]。本研究探討術中靜脈輸注加溫液體在預防患者低體溫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在全麻下行大腸癌根治術的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臨床醫(yī)師確診為大腸癌,②符合大腸癌手術適應證,③體溫調節(jié)功能、凝血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①大腸癌手術禁忌證,②患有其它系統(tǒng)重大疾病,③手術當天體溫>37.5℃或<36.0℃。共納入患者5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51.29±4.95)歲;對照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52.16±4.7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構成上沒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手術當日抽血查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進入手術室后記錄患者體溫,兩組患者均采用靜脈全麻,建立靜脈通道便于術者輸液,并給予氣管插管,將手術室室溫控制為23~27℃。對照組:將加溫毯平鋪于手術臺上,持續(xù)向加溫毯內輸送加熱氣體,將其溫度設定為38~42℃。研究組:將患者術中輸注液體的輸液管纏繞于輸液加溫儀上,使流過的液體與加溫儀進行熱交換從而提高輸液管內液體的溫度,間接提高患者的體溫,將加溫儀溫度設定為38~40℃。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術中出血量、寒戰(zhàn)發(fā)生率、寒戰(zhàn)等級,手術前后的PT、APTT及麻醉后15 min、麻醉后90 min、手術結束時、麻醉蘇醒后10 min、麻醉蘇醒后60 min的體溫。寒戰(zhàn)等級分為四級,1級:豎毛或外周血管收縮,無可見肌肉活動;2級:可見單組肌群活動;3級:可見肌肉活動但無全身性寒戰(zhàn);4級:全身性肌肉可見性震顫。體溫測量選取患者肛溫。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兩組患者術前、麻醉蘇醒后10 min、麻醉蘇醒后60 min體溫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麻醉后15 min、90 min、手術結束時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研究組患者術后寒戰(zhàn)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手術前兩組患者PT、APT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時研究組患者PT、APTT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體溫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寒戰(zhàn)發(fā)生率對比[n(%)]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對比
當患者處于全身麻醉狀態(tài)下實施手術時機體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低體溫,臨床上將低體溫定義為低于36℃?;颊叱霈F(xiàn)低體溫的程度由機體的應激能力、手術室環(huán)境溫度、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保溫措施等因素影響,為預防術中低體溫,可從控制手術室溫度、采取體外保暖措施、增加輸液液體的溫度等方面著手。
本次研究的對照組采用加溫毯持續(xù)輸入暖風的方式為患者保暖,由于患者僅有背部處于加溫毯的加溫環(huán)境中,其余部位為無菌單覆蓋或裸露于手術視野中,保暖效果不理想。手術中常會輸注大量液體,液體為室溫,低于體溫,進入體內的低溫液體會通過熱交換使得自身同體液達到一致的溫度[4],從而降低體溫,刺激血管收縮,并影響體內穩(wěn)態(tài),降低患者免疫力和凝血功能,增加術中出血量和術中感染風險,且影響心血管功能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研究組采用輸注加溫液體的保溫方式,減少機體與輸注液體的熱交換,降低機體熱量丟失量,減少患者中心體溫波動幅度和PT、APTT降幅,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寒戰(zhàn)發(fā)生率[5]。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輸液量和術前體溫無明顯差異(P>0.05),這三個因素不作為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量。研究組麻醉后15 min、90 min、手術結束時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說明靜注加溫液體的保溫效果較體外暖風加溫的保溫效果好,兩組患者麻醉蘇醒后10 min、麻醉蘇醒后60 min體溫無明顯差異(P>0.05),患者蘇醒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溫調節(jié)功能逐漸恢復,體溫隨之恢復正常。寒戰(zhàn)發(fā)生率可作為機體溫度降低對機體的影響指標,研究組的寒戰(zhàn)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對照組有1例4級寒戰(zhàn)和1例3級寒戰(zhàn),研究組無此癥狀,表明靜脈輸注加溫液體可有效維持術中患者體溫,并促進術后患者體溫恢復。
PT、APTT是反映機體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凝血功能異常時會增加術中出血量,兩組患者術前PT、APTT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研究組的PT、APTT明顯短于對照組,出血量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術中靜注加溫液體可維持機體凝血功能相對正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保持術中體溫相對恒定可促進全身循環(huán),減少低體溫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的影響[6],這為保護機體凝血功能,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患者在全麻狀態(tài)下的手術時,采用靜脈輸注加溫液體預防術中低體溫有明顯的臨床效果,可有效維持術中患者體溫并減少術后患者寒戰(zhàn)發(fā)生率,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