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歌 黎海平 趙建英 張高煉 韋可聰 郝小波*
(1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眼科,廣西 南寧 530023;2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3)
外傷性視神經病變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系頭部外傷為主造成的急性視神經損傷,隨后可殘留不同程度的視神經萎縮,多屬間接性視神經損害。西醫(yī)多應用脫水、激素、營養(yǎng)神經,甚至手術的方法治療,但療效不理想,為眼科的疑難病之一[1]。中醫(yī)認為此病屬“撞擊傷目、青盲”等內障病范疇,證型多為氣滯血瘀型,日久則氣血兩虧。臨床實踐證明,運用傳統(tǒng)中醫(yī)思維辨證論治選方治療視神經損傷有一定臨床療效,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視功能[2]。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眼科及神經外科收治的外傷性視神經損傷并或不并顱腦損傷患者53例(60只眼),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7例(31只眼),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齡(30±11) 歲;平均病程(3.3±1.9)d;合并顱腦損傷10例,視力下降19例(22眼),無光感8例(9眼)。對照組26例(29只眼),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齡(32±10) 歲;平均病程(3.6±2.0) d;合并顱腦損傷8例,視力下降20例(21眼),無光感6例(8眼)。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即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脫水、糖皮質激素、神經營養(yǎng)治療,具體為:①甘露醇125 mL,每8 h 1次,共5~7 d。②甲基強的松龍1 000 mg,沖擊治療3 d后改為口服強的松片1 mg/(kg·d),2周后停用。③胞磷膽堿鈉針0.4 g,靜滴,1次/d,共4周;鼠神經生長因子 30 μg肌肉注射,1次/d,共4周。④Vit B1片10 mg,3次/d;VitB12片50 μg,3次/d,共4周。
觀察組:①脫水、糖皮質激素、神經營養(yǎng)治療方案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及針刺。②中藥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川芍、柴胡、牛膝、積殼、地龍和赤芍各10 g,當歸、生地黃、雞血藤和紅花各15 g,黃芪45 g。1劑/日,水煎,早晚2次分服,連服4周。③針刺主穴:取眼周穴位:睛靈 (明)、瞳子髎、絲竹空、承泣、太陽、百會、風池。配穴:后 (足)三里、三陰交、光明、太沖、合谷、趾 (行)間穴。針刺方法:主穴直刺0.3~0.5 cm,配穴直刺0.5~1 cm,進針后不提插、不捻轉,主配穴均取,平補平瀉。每日1次,每次留針20 min,連續(xù)4周。
1.3 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觀察2組治療前后視力、視野、視覺誘發(fā)電位變化,記錄數據。視力等級按WHO制定的低視力與盲的標準分級評估見表1。
表1 視力分級標準
高效:提高3個級別或以上;中效:提高 2個級別;低效:提高l個級別;無效:視力無改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視力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10%,優(yōu)于對照組的65.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視力療效比較 [眼(%)]
2.2 視野改善比較 2組治療后的視野平均值均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2組視野改善比較 (x±s,dB)
2.3 視覺誘發(fā)電位潛伏期比較 2組治療后的P100潛伏期均較治療前縮短,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縮短,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視覺誘發(fā)電位潛伏期縮短情況比較 (x±s,ms)
創(chuàng)傷性視神經損傷包括原發(fā)性損傷和繼發(fā)性損傷。原發(fā)性視神經損傷主要是由外傷直接導致的視神經橫斷傷、挫裂傷等。繼發(fā)性視神經損傷主要指原發(fā)傷導致的視神經充血、水腫等引起的視神經損傷,臨床上以繼發(fā)性視神經損傷常見。王劍等[3]在213例視神經損傷手術中發(fā)現(xiàn)視神經水腫190例(89.2%),挫傷充血101例(47.4%),這說明在治療視神經損傷時,充血水腫問題的處理非常重要。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劑量激素聯(lián)合神經營養(yǎng)治療可改善患者視力,但是單純西醫(yī)治療手段臨床效果不明確。
中醫(yī)學認為眼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津液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根據中醫(yī)整體觀眼的正常視物功能離不開五臟六腑之精氣,也離不開目系的傳導。因此認為頭部外傷,目系受損,氣血失和,致氣血瘀滯,脈絡不通,玄府閉阻,致盲無所見,視力驟降或喪失。中藥旨在活血化瘀,行氣活血,以疏通瘀滯之脈道,開通郁閉之玄府,啟靈明之神光。血府逐淤湯方中桃仁、紅花、丹參、葛根、當歸、川芎、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生地黃清熱涼血;枳殼、柴胡疏理氣機;桔梗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故全方有活血通絡,開啟玄府,通竅明目的功效。容婷等[2]通過根據中醫(yī)學理論“理氣活血”的治療原則,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氣之復元活血湯治療本病,總有效率達83.3%,對照組僅為56.2%?,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從微觀層面也在不斷探索著中醫(yī)藥在視神經修復和再生方面的機制。崔紅培等[4]血府逐瘀湯能夠明顯抑制ROCKⅡ在視網膜、視神經中的表達。ROCKⅡ受抑制后,血管痙攣得以解除,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流量,進一步保護損傷組織;抑制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來阻止炎性反應;加速Ca2+的恢復;抑制中性粒細胞和血管產生氧自由基;抑制高凝狀態(tài);促進神經軸突再生與神經網絡的重建,減少遲發(fā)性神經元損害[5]。崔紅培[6]、徐照等[7]在研究血府逐瘀湯對外傷性視神經損傷大鼠的影響實驗中均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提高了大鼠視神經RGCs的存活率,促進軸漿運輸,這可能是其促進視神經修復、再生的機理之一。通過這些動物實驗研究,不能理解:血府逐瘀湯不但能保護受傷的視神經進一步損傷,還可以促進受傷的視神經恢復。
針灸療法是根據經絡學說而來。十二經脈往往直接或間接與眼部相通,《靈樞·口問篇》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薄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之精?!笨梢娧叟c臟腑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主要依靠經絡為之連接貫通,維持正常的視覺功能。針灸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重要的治療方法,臨床實踐表明,針灸治療視神經病變取得良好療效,臨床療效肯定。孫河等[8]通過針刺承泣、球后、百會、太陽、風池、行間、三陰交,同時配合足三里、合谷、足光明等穴治療本病,總有效率達92.31%。宋慧[9]用除風益損湯配合針刺方法治療外傷性視神經萎縮收到較好療效,總有效率為75.38%。羅燕等[10]用視神經損傷的兔模型做實驗,通過觀察兔眼VEP及P波潛伏期等指標變化,提示中藥及針刺治療兔外傷性視神經病變有一定的療效,但聯(lián)合治療優(yōu)于單一治療。種種臨床實踐和實驗室結果告訴我們,針刺在視神經的損傷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脫水、激素和神經營養(yǎng)劑治療的基礎上,血府逐瘀湯結合針刺治療外傷性視神經損傷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治療后視力、視野、視覺誘發(fā)電位潛伏期均明顯改善,從而使患者獲得有用的視覺功能。因此,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血府逐瘀湯結合針刺治療外傷性視神經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