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劍
(韶關市粵北人民醫(yī)院 韶關 512025)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神經內科疾病,該疾病導致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導致患者肢體肌肉痙攣、無法良好控制姿勢、核心肌肉力量下降等,因此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均伴有步態(tài)異常情況,導致患者恢復期康復治療效果下降。常規(guī)康復治療只能促進患者已經定型的偏癱步行模式,借助手杖的作用行走,完全不具備任何治療目的,必須通過有效的康復治療方式幫助患者實現(xiàn)具有實用性質的步行功能[1]。本次研究擇取60例腦卒中患者,分組進行不同模式康復治療,以尋找出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有促進作用的康復治療方法。
擇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共6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包括對照組(n=30)以及實驗組(n=30)。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8~72歲,平均(62.3±2.6)歲;實驗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9~74歲,平均(63.2±2.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開展常規(guī)康復治療,主要項目包括偏癱肢體功能被動訓練,患者肢體功能平衡訓練,開展單腿負重、關節(jié)控制以及重心轉移等步行訓練前期預備性功能訓練等。
實驗組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實施繩帶療法:選擇合適寬度和長度的繩帶,首先將一根繩帶從中間開始經患者偏癱肢體前腳掌套入,將繩帶一端經期腳踝前從另一端中間內側穿過形成內交叉狀;再從患者小腿內外兩側呈環(huán)繞狀向上纏,直至纏至其膝關節(jié),在關節(jié)后側將繩帶在外部重疊形成外交叉,再從患者大腿內外兩側環(huán)繞狀向上纏到纏繞髖關節(jié),在關節(jié)前做外交叉纏繞,從此處向肩部延伸,將繩帶兩端分別通過患者左右肩側呈斜跨狀直至對側肩部。選擇另一根繩帶,同樣從中間開始經患者偏癱肢體前腳掌套入,兩端環(huán)繞向上到小腿,在下后方做內交叉,再從左右側環(huán)繞向上到髕骨做外交叉,再繼續(xù)環(huán)繞向上到髖關節(jié)后做外交叉,從此處向肩部延伸,將繩帶兩端分別斜跨至對肩。
(1)簡化Fugl-Meyer量表(FMA)共34分,分值與患者下肢功能活動能力呈正相關;(2)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最低0分,最高5分,0~5分分別表示患者無法步行、需要外物或人力持續(xù)輔助行走、需外物或人力間斷輔助行走、需人力語言輔助指導行走(無肢體接觸)、可獨立步行于平坦地面,非平坦地面需外力輔助行走、可在任意地方獨立行走;(3)10m最大步行速度實驗(10m MWS),在平坦地面標記10m長度,計算患者行走速度;6min最大步行距離實驗(6MWT),在平坦地面讓患者沿直線行走,記錄患者6min內行走距離。
治療前兩組患者FMA、FAC評分差異相近,經統(tǒng)計學比較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FMA、FAC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更高,數據差異明顯,在統(tǒng)計學中有意義(P<0.05),見表1。
組別FMA評分FAC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12.35±3.1226.41±2.881.38±0.623.89±0.35對照組12.38±3.1020.34±2.561.37±0.653.02±0.41t0.03748.62810.06098.8396P>0.05<0.05>0.05<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10m MWS及6MWT評分差異相近,經統(tǒng)計學比較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10m MWS及6MWT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更高,數據差異明顯,在統(tǒng)計學中有意義(P<0.05)。
組別10m MWS(m/min)6MWT(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16.37±1.8734.16±4.25320.45±30.12375.21±40.43對照組16.41±1.8527.14±4.33322.37±30.24342.35±40.16t0.08336.33730.24643.1583P>0.05<0.05>0.05<0.05
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后遺癥之一,對患者正常步行運動造成了阻礙,因此大部分患者康復治療的目標是促進步行功能恢復[3]。當前針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主要方法為踝足矯形器,但是繩帶療法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繩帶療法能夠輸入患者從足部導致膝、髖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在改善患者步行模式的同時還可激發(fā)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的積極性。繩帶療法通過捆綁方式為患者輸入全身本體感覺,能夠促進患者逐漸感知步行鍛煉中其關節(jié)和肌肉的參與,對患者主動控制能力具有積極影響,有利于幫助患者形成全新的運動模式。有觀點[4]認為特定動作模式是通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的遺傳結構所控制,但其實在該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會對特定動作模式進行抑制,而繩帶療法的應用就是通過捆扎后的肢體鍛煉幫助患者學習熟悉新的動作模式。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實驗組患者開展繩帶療法,結果顯示本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功能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繩帶療法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就腦卒中患者神經康復層面來看,患者行康復治療首先會產生運動感覺強調性,包括上、下行系統(tǒng)、姿勢系統(tǒng)以及控制系統(tǒng),其中上行的作用在于對本體感覺信息進行傳導和多種感覺信息整合[5]?;颊吆诵目刂颇芰謴褪歉纳破渲w和步行功能的基礎,由于大部分腦卒中患者伴有身體圖示缺失,通過繩帶療法可對患者錯誤的身體圖示進行修正,同時該療法結合了阻力運動以及對角線理念,能夠幫助患者進行行走姿勢和運動調節(jié),改善患者關節(jié)障礙、肌肉僵硬癥狀,進而促進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復。
綜上,針對腦卒中患者實施繩帶療法可改善其肢體功能,促進患者步行運動能力的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