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彪
摘要:興趣是學生認真學習的主要動力,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地址;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學習事半功倍。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2-0169-01
新課改提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的要求,這主要是為了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學校格外重視新課改的目標,老師與學生作為學校的重要主體,應該積極參與到新課改中,教師應當挖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和講解地理知識,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習的興趣,筆者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摸索出如下的一些方法:
1.緊密結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變革現(xiàn)象,激發(fā)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若能將課本的資料與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聯(lián)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xiàn)知識的價值,那么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比如:在上緒論課或各章的導言時,可引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講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有一門新的科學技術大部門,那就是地理科學。”時至今日,地理科學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已成為國土規(guī)劃、合理布局工農業(yè)生產、政府決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比如:在講解《地形和地勢》這節(jié)新課時,主要山脈和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比較復雜,在記憶的過程中知識量較多,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在地圖中首先展示山脈“骨架”,在山脈構成的網格中填充各地形區(qū),形象、直觀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學來有趣,記憶牢固。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fā)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激思,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大陸漂移說”時,可先提問“為什么近幾年我國經常發(fā)生地震”,“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思維被啟動了,興趣也就得以鞏固。
2.通過直觀的教學和科學的記憶方法,增加興趣
直觀的教具和形象的語言,往往可以把復雜紛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遠、由陌生變熟悉、由難于理解變得易于掌握,而科學的記憶方法則可降低難度,增加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比較抽象的內容,但是很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地理,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示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遇到問題時,可以適當進行提醒,甚至給予必要的點撥和講解。學生對黃河中游的特點在老師的講解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學習黃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時,學生通過地形圖了解到黃河中游處于黃土高原地形,造成大量泥沙沉積在華北平原,使得河床不斷抬高,最終形成“地上河”,無法接納支流進入黃河干道。如果僅僅關注流域的平面圖,很難得出“地上河”形成的真正原因,這時就需要教師給出指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當然可以適當利用感性資料,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于黃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進行描述,把抽象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結合,準確分析概括黃河“地上河”的特點及形成過程。
3.掌握技能,實現(xiàn)知識遷移,發(fā)展興趣
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而掌握技能,實現(xiàn)知識遷移則是運用的表現(xiàn)之一。在學習中,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比如,在冬天,學生看了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后問:“為什么臺北的緯度比廣州高,卻反而比廣州暖呢?”書上沒有現(xiàn)成答案。學生一邊讀圖,一邊回憶過去學過的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很快發(fā)現(xiàn)了主要之點:雖然兩城市都瀕臨大海,但是廣州地處大陸,而臺灣四面環(huán)海,因此對于臺北來說,冬季風的影響小了,海洋的影響大了。這樣,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極大地調動起他們追求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關于居民的學習專題,在課前對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搜集整理不同地域居民生活勞作的資料和圖片,在上課的時候進行逐一展示,在同學展示的過程中,讓他們解釋不同地域居民與當地環(huán)境發(fā)展之間存在的關系,如此,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還能夠激發(fā)同學的探索心理和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潛力,讓他們懂得如何做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發(fā)展課題。
4.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在初中地理課堂學習中,主要涵蓋的知識要點包括地理空間分布、區(qū)域概述和相關氣候要點知識,這些內容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為帶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空間性,也就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距甚遠,學生無法切實感受到書本中描繪的場景,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進步,當代教師依靠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行為也隨之增多??茖W合理的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相關圖片,學生能夠直觀生動的看到地理空間動態(tài)圖和不同地域氣候主要分布特點。例如:在對東南亞地理情況進行分析介紹的時候,以為學生的腦海里對此沒有概念,此時,教師適時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播放等手段向學生展示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山脈走向、氣候特點、人文風情,視頻和圖片能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得抽象概念具體化,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理解。
總之,任何學生學習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積極地、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興趣這個因素,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