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學生記者 李嬰來
在世人眼中,周口店是文明的“搖籃”,因“北京人遺址”而備受矚目;在地質人眼中,周口店更是人才的“搖籃”,培養(yǎng)出了一批批學界翹楚、業(yè)界精英。
周口店豐富的地質資源就像一部“天然的地質百科全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周口店實習基地自1954年建立以來,數(shù)以萬計的地質人在這里接受全面、系統(tǒng)的實踐鍛煉,很多地質人都把周口店看作夢想的起點,從此將地質事業(yè)確立為自己終身奮斗的目標。
從同學們所做的日記中便可看出基地實習的種種艱辛?!皩嵙暬亟ㄔ谏狡律?,周圍草木茂盛,蚊蟲橫行,甚至還聽聞曾有野蛇出沒。好在今年實習基地的宿舍已安裝了空調,不僅掃除了同學們野外歸來的暑氣,還使得宿舍開窗的頻率極大降低,從根本上降低了蚊蟲在宿舍出沒的概率。此外,實習基地的食堂和浴室開放時間均有嚴格限制,這些對于在校園中過慣了安逸生活的我們來說,初來時頗不適應?!?/p>
艱苦樸素之后,便是求真務實。這也是地大的校訓。有同學坦言:“周口店實習讓我們走出了課堂,第一次切身體會到野外地質工作的艱辛。但我們每個人都發(fā)自內心地感謝身上又紅又癢的包,餓得咕咕叫的肚子,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和奮筆疾書的夜,這些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地質精神在血液中沸騰。周口店實習為我們未來的地質生涯扣上了第一粒扣子?!?/p>
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3位老師和12名大學生乘著“向陽紅10號”科考船,參加了中國大洋4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qū)的科考任務。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有機會認識到電視抓斗、攝影拖體、中深鉆及溫鹽深剖面采水系統(tǒng)等四種大洋科考的神兵利器。巖石與化石不只存在于地面,廣闊的海洋也是地質人的研究范圍。如果說野外踏勘是對陸地地質人的考驗,那么科考船上的封閉的活動空間、有限的資源供給和暈船的不適則是對海上地質人的考驗。
于翀涵,現(xiàn)就讀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海洋科學專業(yè)的2018級博士研究生,2017年的12月至2018年2月,她經(jīng)歷了人生第一次海上科考,完成了本航次第一航段任務。
她在科考船上完成了自己的博士面試,從遙遠的印度洋通過衛(wèi)星視頻電話與學校的教授老師們跨洋連線。2018年9月,她已經(jīng)如愿開始攻讀博士學位,繼續(xù)海洋科學的學習和研究。
一個合格的地質人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身體素質,野外、海外、國外的地質實習和科考都首先是對地質人身體素質的考驗。
2018年8月,在李占軻副教授的帶領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10名本科生赴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訪問,并與該校地球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18名本科生開展聯(lián)合野外地質實習。
近40名師生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北部芒特·艾薩(Mount Isa)地區(qū)開展了為期18天的野外實習。實習由詹姆斯庫克大學保羅·迪克斯教授等三位老師帶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實習在芒特·艾薩東部地體蛇河地區(qū),內容側重于沉積地層和變質變形作用;第二階段實習在芒特·艾薩中部地體瑪麗·凱瑟琳地區(qū),內容側重于沉積序列、巖漿活動和矽卡巖化作用。實習過程中,主講教師首先帶領大家對實習區(qū)進行踏勘,辨認主要地層和巖性,認識特殊構造和蝕變現(xiàn)象等。
(以上學生作品由陳華文老師提供)
實習中,帶隊老師還帶領大家開展了兩條線路的填圖教學。
跨出國門的地質實習使同學們在提升野外工作能力尤其是獨立填圖技能的同時,英語口語和地質英語寫作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詹姆斯庫克大學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海濱城市湯斯維爾,是澳大利亞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之一。芒特·艾薩地區(qū)是澳大利亞礦業(yè)重鎮(zhèn),也是世界著名的礦產(chǎn)資源產(chǎn)地。通過此次實習,地大學子對芒特·艾薩鉛鋅-銅礦床和瑪麗·凱瑟琳鈾礦床進行了詳細考察,重點觀察了礦體野外露頭、露天采坑和鉆孔巖芯。
為了促進地學與藝術的交融,讓學生感悟地學的博大精深,2018年6月14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主修《視覺與敘事》課程的同學們,在授課老師陳華文的帶領下,來到學校逸夫博物館,聽講解、看化石,與地學零距離接觸,尋找故事創(chuàng)意靈感。
隨后,同學們紛紛拿出紙和筆,對各自感興趣的展品畫速寫。有的同學以寫生的方式描繪對象,有的同學結合自己的理解畫想象中的遠古動物,還有的同學針對化石局部進行描繪。同學們的速寫風格各有不同,體現(xiàn)出應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地質人的手繪本領很不一般,他們筆下的恐龍、始祖鳥及其他遠古生物可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