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菊紅 朱建萍 甘子欽
摘 要:此,是,斯,是上古文言著作中最常見的近指代詞。其語法功能差異如何?其演變情況怎樣本文就這兩個問題談一管之見。
關鍵詞:此 是 斯 語法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近指代詞此、是、斯,在詞義功能方面大致相同,但在運用上卻有細微差別。其相同之處是:
第一,它們在上古音中皆屬支部,同屬齒音(“此”屬清母,“斯”屬心母,同屬齒頭;是屬禪母,屬正齒)①。因而,它們音近義通,詞義為“這”。
第二,它們沒有數(shù)的區(qū)別,其功能作定語,賓語,主語,例如;
(1)此心之所以合與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2)是心足以王矣?!尽睹献萤q梁惠王上》】
(3)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壅也》】
(4)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5)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尽抖Y記.禮運》】
(6)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
(7)有美玉于斯。【《論語.子罕》】
(8)斯焉取斯【《論語.公冶長》】
(9)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謀攻》】
(10)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yǎng),對學問不進行鉆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11)能慮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尽盾髯萤q禮論》】
此、是、斯,在(1)至(3)例中,皆用于名詞前指代較近的人和事物,作定語;在(4)至(8)例中,它們替代較近的人和事物或處所,作賓語;在(9)至(11)例中,它們也是替代較近的人和事物的,作主語,并有復指作用,而其謂語又都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但是,此、是、斯等近指代詞,除了主要的指代、替代作用之外,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八埂庇糜趶途涞暮笠环衷~之主位上,表示兩個分句前后相承、事態(tài)相因,有發(fā)展的關系;因此,只能用語氣詞“矣”而不能用“也”煞尾②,其含義相當于“這(就)”,見(11)例?!按恕笔?一個單純的近指代詞,《論語》中不它,《孟子》中常用它,這可能是方音的原因吧③。“是”與“此”所在主位的句子,一般是判斷句,所以不能用語氣詞“矣”,只能用語氣詞“也”去確認謂語對主語的判斷關系。因此,我們分別用“這(是)”譯“此”,用“這(正是)”譯“是”,見 (9)、(10)例。“是”與“此”在名詞謂語句的主位上,彼此可以換用,但不能換用“斯”。再看下列例句:
(12)是故哂之【《論語.先進》】
(13)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
(14)湯之問棘也是也。【《莊子.逍遙游》】
(15以鶉首而賜秦,天何為而此醉?【北朝(周)·庾信《哀江南賦(并序)》】
(16)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詩經(jīng)·大雅·桑柔》】
“是”可作介詞或動詞謂語的前置賓語,而“此”“斯”則不可充任,見(12)、(13)例。“是”兼有肯定和確認的作用,可作謂語,“此”、“斯”則不能作,因為沒有這種作用④,見第(14)例?!按恕?、“斯”指代性狀可作狀語,“是”則不能作⑤,見第(15)、(16)例。
近指代詞“是”,用于主謂之間復指主語的功能,在長期的虛化過程中,最終只剩下將謂語聯(lián)系于主語的作用,而確認謂語的作用也隨之而顯露再來,從而便形成為判斷詞(也稱系詞或聯(lián)系動詞)了例如:
(1)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尽墩撜Z.里仁》】
(2) 蘭槐之根是為芷。【《荀子﹒勸學》】
(3) 殺梟者,是殺所貴也?!尽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
從而可見,復指主語的近詞代詞“是”逐步虛化而形成為起聯(lián)系作用判斷詞“是”的情況。它們的主語,不是用逗號停頓,便是用“者”停頓,而句末常用語氣詞“也”去確認謂語對主語的肯定的作用。這基本上已具備了判斷句的結構,如第三例中的“是”,便消失了復指作用而具有了聯(lián)系作用。
近指代詞“是”發(fā)展為判斷詞,除了本身的虛化演變條件外,在客觀上的條件是:“此”承接了它的指代與替代的職能,判斷詞“為”因運用缺陷大而要求充滿活力的“是”接替了它的聯(lián)系主語與謂語的職能。于是,近指供詞“是”才有可能發(fā)展到獨占的判斷詞地位。請看以下例句:
(4) 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尽蹲髠?襄公五年》】
(5) 鈞是人也?!尽睹献?告子上》】
(6) 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7)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8) 汝是大家子?!尽犊兹笘|南飛》】
(9) 不知木蘭是女郎?!尽赌咎m詩》】
從以上六例里的結構關系,我們可以看清判斷詞“是”的發(fā)展情況。它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成熟魏晉時代⑥。它最終將自身的指代與替代的作用交給了近指代詞“此”,完全取代了“為”這個由動作動詞虛化而來的、發(fā)展久、資格老的判斷詞的地位,在判斷句中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
“此”沒有什么發(fā)展,從古至今,一直是個近指代詞⑦,不過它代替了“是”、“斯”的指代職能,加重了自身的任務罷了。
“斯”,是個指示而兼承接作用的近指代詞。在先秦時期,它已將自身的指代與替代作用讓位于“此”,而將剩下的起承接作用的“斯”發(fā)展為承接副詞,再發(fā)展為承接連詞了⑧。例如:
(10) 子路問:“聞斯行諸” 【《論語.先進》】
(11)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曰:“再,斯可矣?!薄墩撜Z · 公冶長第五》
(12) 如知其非義,斯速止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在上古時期,“斯”已由近指代詞發(fā)展為承接連詞。但是,它也象其他斷代語言一樣,仍保留著發(fā)展變化的痕跡,“這”義的“斯”與“就”義的“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并存著,并在以后的仿古之作中照樣使用著。如果我們承認它的舊的語言事實和新的語言事實同時存在的話,那么,在今譯與閱讀文言文著作時,就不會武斷地認為“斯”的詞義“這”是而“就”非了。
附注:
①、③,見王力《漢語史稿》中冊281頁、282頁。
②、④、⑥、⑦、⑧,見劉文辛、林序達《古代漢語通論》下冊80頁、81頁。
⑤,見周秉鈞《古漢語綱要》365頁、3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