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李飛 王振方 丁柏勻 代秋聲 徐如祥
臨床常用的腦血管成像檢查包括磁共振腦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CT 腦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CTA)和股動脈插管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是這三種機器均為大型檢查設備,只能在醫(yī)院的影像檢查中心實施檢查,對于重癥或急救患者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1-3]。16排移動CT具有體積和質量小、移動便捷、低輻射、低功耗、性能穩(wěn)定的特點,可在床旁或在救護車上進行頭部斷層掃描,成像質量良好[4,5]。本文報告應用16排移動CT進行CTA檢查的初步應用體會,探討為危重腦血管患者提供床旁或救護車上行CTA檢查可行性及成像質量及輻射安全性。
選擇陸軍總醫(y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yī)院于2018年7月至8月采用16排移動CT行CTA檢查的4例志愿者,均為男性,年齡 22~38歲,平均年齡(27±1.59)歲。
1.CTA檢查方法:選擇自主研發(fā)的16排移動CT和 CereTom移動CT(NeuroLogica公司,美國),采用螺旋CT增強掃描方式,參數見表1。造影劑為碘克沙醇注射液(GE Healthcare Ireland公司,美國),劑量100 mL/32 g,用高壓注射器肘靜脈團注,速度3.75 mL/s,注射延遲時間24 s后掃描。
表1 兩種移動CT螺旋增強掃描CTA三維成像參數
2.16排移動CT成像質量研究:處理軟件系統(tǒng)應用思創(chuàng)科技Anythink CT Plus。所有原始圖像后處理技術包括容積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模式。觀察其成像質量。
3.對比兩種移動CT的CTA成像穩(wěn)定性和掃描容積劑量指數(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16排移動CT和8排移動CT掃描容積范圍內的CTDIvol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6排移動CT的CTA成像后,圖像顯示大腦前中后動脈、靜脈竇及其分支,動靜脈血管分布走行、管腔管壁、毗鄰結構顯示良好。成像質量基本達到診斷標準。
1.MIP:16排移動CT的CTA成像結果顯示大腦前、大腦中、大腦后、基底動脈及直竇和竇匯(圖1A);在斷層側位像顯示大腦前及其分支、皮層血管、深部血管、直竇及竇匯(圖1B)。
圖1 16排移動CT最大密度投影圖像
2.VR:16排移動 CT的 CTA動脈成像顯示Willis環(huán)、大腦前、大腦中、大腦后和基底動脈及其分支血管圖像(圖2)。靜脈竇顯示:16排移動CT的CTA圖像清楚顯示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竇匯及乙狀竇(圖3)。
1.穩(wěn)定性:16排移動CT掃描時采用精密導軌為機架運動的載體,相對掃描時采用橡膠帶為機架運動載體的8排移動CT,16排移動CT機掃描時機架受外界干擾因素極小,穩(wěn)定性極強。
圖2 16排移動CT容積重建動脈成像
圖3 16排移動CT容積重建靜脈竇成像
2.容積范圍內的CTDIvol:16排移動CT掃描容積范圍內 CTDIvol[(20.600±0.087) mGy]顯著低于 8排移動 CT[(29.300±0.335) mGy],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細信息見表 2。
表2 兩種移動CT掃描容積范圍內輻射劑量獨立樣本t檢驗
腦血管疾病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疾病,其診斷需要特殊的腦血管檢查設備和技術。目前常用的腦血管造影成像方法包括MRA、CTA及DSA。MRA優(yōu)點為無創(chuàng)、無X射線輻射,無需注射造影劑即可完成;缺點為分辨率差,易發(fā)生漏診[6,7]。CTA是將CT增強技術與薄層、大范圍、快速掃描技術相結合,通過合理的后處理,以顯示顱腦血管,具有無創(chuàng)和操作簡便的特點,對于血管變異、血管疾病以及顯示病變和血管關系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優(yōu)點為掃描成像時間短,分辨率優(yōu)于MRA,是腦動脈瘤快速診斷的方法;缺點為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劑,由于造影劑是通過腎臟排泄,故在做CTA之前需要了解腎功能情況,以免加重腎功能損害[1,2,8]。DSA是股動脈插管利用數字減影血管機進行腦血管造影,是最有價值的腦血管造影技術,優(yōu)點為分辨率高,顯示腦血管清晰,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缺點為需要進行股動脈插管或輔助麻醉,也需要使用碘造影劑,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和應用風險[3,9,10]。
CTA稱為非創(chuàng)傷性血管成像技術,是危重腦血管疾病診斷不可或缺的診斷技術之一,是一種介入檢測方法。顯影劑被注入血管里,由于X光穿不透顯影劑,通過顯影劑可清楚顯示腦內血管及其異常改變。對于大型CT,由于其在有X射線屏蔽的固定掃描室檢查,主機龍門架呈固定狀態(tài),由專用掃描床移動進行掃描,環(huán)境穩(wěn)定,數據處理及三維圖像重建功能強大,實現CTA的技術難度不大。而小型移動CT 的管電壓(120 kV)和管電流(8 mA)很低,加之是在床旁或救護車上掃描,環(huán)境條件不穩(wěn)定,CTA成像技術難度大[5,6,11,12]。筆者首次采用自主研制的16排移動CT進行CTA成像,性能穩(wěn)定,可以清晰地顯示大腦動脈環(huán)(Willis環(huán))以及大腦前、中、后動脈和基底動脈主要分支,同時也可顯示上、下矢狀竇、直竇、乙狀竇等,初步應用結果表明16層移動CT實施CTA檢查是可行的,為臨床移動CT開展床旁CTA建立了新技術。
移動CT的結構、掃描移動模式與大型CT完全不同。本研究移動CT是在開發(fā)環(huán)境下使用,由于沒有掃描床,利用擔架車或在普通病床上放置碳纖維頭托,依靠自身移動完成掃描任務,提示初步診斷依據。但是移動CT完成CTA的成像質量與大型CT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圖像的清晰度和精細程度仍有待提高[5,13-15]。移動CT的最大優(yōu)勢是可移動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尤其是對于不能搬動或急需明確診斷的顱腦危重癥患者,可以在急診搶救室、ICU、手術室進行床旁CTA檢查,也可以在救護車上或航母、醫(yī)院船上進行CTA檢查,可及時明確診斷,臨床意義重大[4,5,16,17]。有研究表明,移動CT具有斷層掃描成像、螺旋掃描CTA三維成像等多種功能,可為創(chuàng)傷性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壓腦血管破裂出血、動脈瘤破裂出血及閉塞性腦血管病變等疾病提供精確診斷依據,將診斷時間從過去的數小時后提前至發(fā)病后30 min~1 h內,贏得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15-17]。特別是16排移動CT實施CTA檢查時,在掃描容積范圍內的輻射劑量顯著低于相同類型的8排移動CT,提示其應用的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16排移動CT行CTA技術可行,性能穩(wěn)定,容積范圍內掃描輻射劑量低,使用安全,成像質量良好,有重要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