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 要:面對過往一波又一波的英語學習熱潮,面對中國人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語言文字的漠視,面對語文教學中以理解和感悟為本位的教學,將大衛(wèi)·庫博教授的“體驗式學習”和教育家約瑟夫·克奈爾的自然教育法,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嘗試在聽、說、讀、寫方面訓練和拓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驗式學習;自然教育;五感體驗;語言運用
一場《中國詩詞大會》喚醒了民眾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經(jīng)典詠流傳》更是將這份追捧潮推向了狂熱。詩詞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粹,一直被國人所漠視。語文課上的古詩詞只是背誦并默寫的代名詞,一字字一句句的釋義,一行行一首首的理解,不勝其煩!如何讓新生一代孩子們愛上中國的語言文字,如何準確地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勢必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必須真正把握語用的內(nèi)涵,具有明確的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觀。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語言的建構、文化的理解、思維的發(fā)展和審美的鑒賞組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基礎性與發(fā)展性。小學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人學習母語的啟蒙階段,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進而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撐。因此,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
一、識字教學:一花一木皆為師
21世紀的今天,漢字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成了漢字的海洋,也成了人們認識字的老師。我們學校坐落于小區(qū)內(nèi),這里有著43%的綠化面積,孩子們上學、放學都從這綠樹如蔭、繁花似錦的小路邊走過。那為什么我們不能以身邊的這一片大自然為師呢?
1.識字活動課準備
根據(jù)孩子們對植物的新奇和陌生,我決定將課堂設在學校的植物園,開展一次以“植物”為話題的識字活動課。課前,我鼓勵孩子們搜集自己喜歡的植物的資料,如:圖片、謎語、兒歌、詩歌及科普知識并以卡片的形式記錄下來。
2.識字交流游戲
到了上課那天孩子們欣喜地拿著自己的記錄卡片,有蒲桃的,有鳳凰木的,有龜背的,有三角梅的……首先,我將他們帶到了植物園,讓他們將自己的記錄卡對號入座地貼在植物上。其次,準備好向同學們介紹你搜集的植物資料。
如:生1: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植物是:蒲桃!
其他學生紛紛議論,是葡萄嗎?怎么可能?
生1:大家看清楚是蒲扇的蒲,有草字頭,桃是桃子的桃,左右結構木字旁。桃是形聲字,按照漢字的特點,說明蒲桃是一棵樹。為桃金娘科的常綠喬木,高10米,主干極短,廣分枝;葉呈披針形或長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瓣分離,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厘米,成熟時黃色;種子1~2顆。
師:聽了他的介紹,你認識了哪個字?你對哪個字感興趣?他重點介紹了“桃”字,你想給它找朋友嗎?你想用哪個字做游戲,那就展開你的聯(lián)想……
生2:我給”桃”字找朋友,梧、桐、楊、柳、松、梅,請大家和我一起來認讀它們!
生3:我給“桃”字找的朋友是詞語:桃樹,楊桃,“桃”之夭夭。
生4:我糾正你的詞語:應該是“逃之夭夭”,把木字旁改成走之兒,說明與走有關。
生5:通過他們的說法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識字的規(guī)律,就是利用形聲字的特點來識字。
接下來全班交流時,有孩子介紹了三角梅,并且有學生選取“梅”字做游戲,再次鞏固了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字的方法。課后,孩子們還活學活用地認識了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的字,真可謂“遍地開花”!
二、口語交際:一言一行表真意
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谡Z交際能力作為一種綜合能力,它的培養(yǎng)訓練必須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局限于課堂。所以我們應該將學生的視角指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在真正的社會這個大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世的能力。
此次口語交際課仍然以大自然為背景,以校內(nèi)綠道和植物園為課堂,以服務與被服務、分享與感悟為表現(xiàn)形式。
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兩部分:引導員和體驗員。
環(huán)節(jié)一:將引導員分成三組派往三個地方——行政樓前、環(huán)東路、植物園。體驗員也分成三組分別從不同的地點出發(fā)完成體驗卡,任務完成后,回到終點——植物園。
例如:體驗員到達行政樓前,找到引導員。首先要自我介紹,接著向引導員詢問:這兒有什么植物?
引導員介紹植物的名稱,并詳細介紹其中一種的生長特點,需要運用到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擬人、引用等,可以模仿《荷花》的寫法。
引導員1:……我現(xiàn)在向你詳細介紹鳳凰木。它是落葉喬木,高10~20米,小葉呈長橢圓形,花瓣紅色。樹形優(yōu)美,樹冠高大,枝繁葉茂。當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整棵樹就像燃燒的火焰。難怪有詩云“葉如飛凰之羽,華諾丹鳳之冠”!
體驗員在聽完后,首先要感謝引導員的介紹,然后用幾句話來贊美這種植物。完成第一次體驗任務,再到下一個體驗點。
體驗員1:感謝引導員的介紹,讓我了解到了鳳凰木的類型、樹高、花色、花形。我贊美這鳳凰木,它紛紛灑落的花瓣如一場場紅色的雨,為美麗的夏天帶來了勃勃生機!
環(huán)節(jié)二:回到終點后全班交流反思自己在語言表達上的收獲和感悟,不足之處給同學以合理中肯的建議。
三、朗讀指導:情景交融我為樂
語文的美,是靈動的,是富有活力的,它需要用讀來“激活”。特級教師支玉恒指出: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是語文諸多目標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一種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影響著學生“全人”的發(fā)展。在大自然中學語文,給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朗讀情境,幫助學生體會美的意境。
陽光明媚的清晨,我?guī)ьI學生來到了學校的大操場。這里其實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我們懷揣著一顆寧靜的心,輕輕地躺下,然后閉上了眼睛。
生1誦:
長歌行(節(jié)選)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生2旁白:我們將朗誦贊美陽光和小草的詩歌。
晨頌
晨光乍泄
天地之間
鳥兒的歌聲,穿越長空
縈繞回環(huán)
萬木的祝福,自大地深處
泉涌而出
我們的心靈蘇醒
以感激之心
——魯?shù)婪颉な反{
生3旁白:深深地吸一口氣,慢慢地打開雙臂,讓它們自然地垂在身體的兩側。輕誦:
你是一棵平凡的小草
沒有花兒的嬌艷
也沒有大樹的茂密
但你擁有一顆純潔的心
你是一棵小草
是一棵品德高尚的小草
不需要艷麗的顏色
也不需要龐大的身軀
你需要的最少最少
你是一棵小草
是一棵堅強的小草
無論是刮風下雨
還是閃電冰雹
您依然挺立地站在那里
你是一棵小草
更是一棵無私的小草(摘錄)
如果說,感受到文章的韻律美,是初聞其聲,理解內(nèi)涵是識得其貌,那么感受意境,便是學生與其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
四、寫作指導:雕章琢句達我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本蛯懽鞫裕總€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作為寫作素材,關鍵在于激活、喚醒。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以春天為主線,贊美大自然,我以此為契機開展了一次以描寫“春天的樹葉”為主題的習作訓練活動。課前,我讓孩子們在小區(qū)內(nèi)搜集五種以上不同植物的葉子。課堂教學我分了四個大的部分來引導。
1.展示葉子,初介紹
大家都帶了自己搜集的葉子,給我們講講自己最喜歡的葉
子吧。
生1:我的葉子是紅色的,圓形的,像我的手掌那么大!
生2:這是我從芒果樹上摘下的葉子,是綠色的,橢圓形的。
生3:老師,我的這片葉子上有小刺。
2.提出五種感官,即五感寫作
大家都說到了樹葉的部分特點,如:顏色、形狀、大小。這些特點都是可以通過眼睛這一感覺器官習得的。可是你們知道嗎,它們還有許多其他的特點你們都沒有觀察到,這樣一來,就造成你們的描寫非常淺顯干澀!
段1: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段2:一片片深紅的樹葉從楓樹上掉下來,翩翩起舞,地上滿是楓葉。
師:這兩段話描寫得非常優(yōu)美,它們都是通過哪種感覺器官感知到的?除了眼睛這種感覺器官,還有哪些感覺器官呢?
生:鼻子、舌頭、耳朵。
師:還有嗎?
生:皮膚的觸覺。
師:對,一共是五種感覺器官,如果咱們運用這五種感覺器官來觀察樹葉會不會得出更多的感受呢?
3.運用五感觀察自己收集的樹葉,并與同小組的同學交流感受
孩子們感到非常的新奇,他們一會兒拿著樹葉放在鼻子前聞,一會兒又將葉子放臉上擦了擦臉,有膽子大的甚至想放進嘴里去嘗一嘗。有個孩子走過來神秘地對我說:“老師,你敢聞一聞這個樹葉嗎?”三兩個孩子沒等我回答就叫嚷起來:“別聞,超級難聞!”我看了看他捏緊的拳頭,點點頭。他松開拳頭,將手心打開,湊到我鼻子前。我吸了口氣,道:“有刺鼻的青草味,還有黃瓜味!”聽到我的回答,其他孩子都圍了過來,每一張臉上都閃著興奮和新奇,爭著分享自己的體驗,搶著嘗試觀察別人手里的奇怪葉子,教室里一片沸騰!
4.五感觀察+想象
光有五感觀察是不夠的,大家不妨來回顧一下課文《荷花》在對荷花進行深刻描繪后,作者還運用了什么寫法將荷花的美升華?對,就是想象。
我拿其中一片樹葉,舉例:這是一片不知名的樹葉,兩個半圓合攏的形狀像一個大南瓜,我對著陽光望去,翠綠的葉面上隱藏著深綠的葉脈頓時清晰起來,好似城市的交通樞紐四通八達。中間的一塊空著,邊緣還泛著黃棕色。這讓我想起了昨夜的小雨。也許是有一只毛毛蟲就曾經(jīng)躲藏這片葉下,在細雨紛紛的夜晚它無處覓食,隨口咬了身邊的這片樹葉,青嫩多汁。當一縷陽光升起,它又無情地離去,留下這殘缺的樹葉獨自惆悵。
學生聽了頓時眼睛一亮,有的找小組同學分享自己剛想出來的故事,有的說不是毛毛蟲是螞蟻咬的樹葉,有的說是變小的自己昨夜在上面智斗飛蛾了,有的甚至給我范例安了個新題目叫《一個毛毛蟲的成長史》。天馬星空的想法層出不窮。
作為生命個體的學生,自有自己的獨特性和豐富性,體驗獨特性和內(nèi)容的豐富性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寫出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個性化表達。
語文為何?語文何為?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語用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大自然的情境,讓學生身心感受到環(huán)境的美,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和使用樂趣之妙,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科學教育·科學認讀”課題組.潛能識字[M].上??萍冀逃霭嫔?,2006.
[3]D·A·庫伯,王燦明,朱水萍.體驗學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