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強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問題重重,學生在寫作中無米下炊,有米不善下炊,圍繞解決這一難題進行探討,首先從作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分析目前的困境,然后重點探討如何解決材料短板這一難題,并提出了若干的建議,希望能對語文的作文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關(guān)鍵詞:困境;積累;運用技巧
作文是教學中的難題,如何讓學生有話可說,說得在理,說得精彩是語文老師面對的難題,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本文就如何解決學生作文材料的問題做了一些思考。
一、材料的積累
材料就是作文中的米,學生寫作中沒有材料怎么能夠?qū)懞米魑哪?,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思考材料的來源,這里有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
1.立足課堂,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首先,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意識。我們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但如何讓學生用的時候不少,很少去考慮。所以,從入學開始,我就要求學生準備一個課內(nèi)素材積累本。其實,語文課本是作文素材的無盡寶藏,如果認真挖掘課文內(nèi)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文本解讀到課下注釋、單元主題,都是可供無限挖掘的素材“富礦”。
2.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主題,一材多用
一篇課文,它所傳達的主題往往不是單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關(guān)主題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例如,教材中的《植樹的牧羊人》一文,就可以從信念、個人對環(huán)保行為的認識、和別人分享的幸福、社會中默默“種樹”的人等角度進行挖掘,這樣學生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對主題不同的認識。
3.課外閱讀,文學作品添文采
除了材料上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針對學生不同的水平,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廣度和精度兩個方面著手,基礎(chǔ)好的可以泛讀,將不同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梳理,在日常的學習中溫習這些故事。而基礎(chǔ)差的學生可以在精度上重點突破,梳理某本名著上的故事,例如某同學對三國感興趣,就重點整理三國的故事,這就是他寫作的素材,找到一兩本重點閱讀的名著,必然是對素材的一大補充。
二、材料的運用技巧
“豐富”“充實”考綱中針對作文材料的運用而提出的要求,發(fā)展等級要求。無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都離不開對材料的使用,或借助材料證明觀點,或借助材料來敘述事件,或借助材料引申發(fā)揮。由此可知,材料是作文的重要構(gòu)件之一。
所謂“材料”,就記敘文而言,指的是用作作文的素材,或構(gòu)成文章的人、事;就議論文來說,指的是文中用作論證的論據(jù)(包括事實、理論、數(shù)據(jù)等)。材料的“豐富”“充實”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選好材料,即選擇有效的、典型的材料,以少勝多;二是用好材料,即多角度、多層次地使用材料。前面已經(jīng)整理好了材料,如何合理地運用好材料是關(guān)鍵。
1.強化分析見力度
分析是議論文的關(guān)鍵,學生把文章變成了故事文,在材料后必須有議論,這一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論證”。但很多學生不會分析論證,常常出現(xiàn)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述例冗長。中學生作文一般要控制在600字左右,如果舉例占了太大的篇幅,就沒有空間留給分析和議論了。在考試中,很多學生大量地講故事,不厭其煩地描述其中的細節(jié),將其當成記敘文寫作。另外,議論文的例子是作為事實論據(jù)而出現(xiàn)的,如果敘述成分過多,還會導(dǎo)致文體特點不明顯。所以,敘述事例一定要簡潔明了,抓住要害即可。實例過長必然無法進行取舍,材料就會注水嚴重,讀起來索然無味。
二是有“例”無“證”。寫成的議論文是觀點與例子的簡單疊加,缺少分析的鏈條,因而論證顯得干癟無力。大多數(shù)的學生寫作的時候只舉例子,不會分析,不會從單方面來論證,因此,論證缺乏條理,沒有充分證明自己的觀點,論證只能牽強附會。
三是光“引”不“證”。堆砌經(jīng)典言論、名人名言,反而會失去應(yīng)有的光彩。引用名言來論證,要把“引”與“證”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引用名言警句而不分析必然會使材料與文本脫節(jié)。
2.欲揚先抑顯精神
中學生的文章大多是記敘性的文章,通過敘述一定的事情來表達對事件、人物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運用欲揚先抑的方法來凸顯事件中人物的精神。例如,《白楊禮贊》一文中“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一句,似乎是對白楊樹的進行了“抑”,但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說白楊樹偉岸、正直、溫和、挺拔等,具有大丈夫的美,對白楊樹進行了“揚”。
3.專題訓(xùn)練見精度
初中相較于小學,學生的學習日益緊張起來,課堂的容量明顯加大,節(jié)奏也加快,我們需要幫助學生進行搜集整理,將各種素材整理,例如,誠信、善良、愛國等專題串起來,對于材料做精心的準備,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必然游刃有余。
4.思維培養(yǎng)成邏輯
首先是思維的展示。在教學中,貫徹落實思維的展示過程,一步步的推理、引導(dǎo),讓學生明確思考的過程,那思考就是激發(fā)學生寫作靈感的最好動力。
其次是思維的實踐。讓學生結(jié)合實例進行分析,結(jié)合現(xiàn)實的例子,選擇一些熱點的話題或者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驅(qū)動力,在練習中實踐,可以通過作文的片段或者微寫作來引導(dǎo),學生會分析了,在這一過程中,思維必然就有質(zhì)的飛躍。
總之,解決學生材料作文短板的問題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wù),必須了解問題的原因,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進行有機的融合,強調(diào)材料的積累與運用技巧,在練習中提高學生材料短板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洋.初中作文有序教學實踐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郭吉成.袖里乾坤,沙中世界:怎樣做到作文材料的豐富、充實[J].語文周報(暑假合刊),2013:26.
[3]劉鴻雁.初中作文教學與創(chuàng)新思維[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張婧.初中作文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