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為了提高全體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課程,其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心理游戲因其趣味性廣受學生喜愛。將心理游戲應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既能更好的利用心理游戲實現(xiàn)其教育價值,又能充分發(fā)揮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從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實效。
關鍵詞:心理游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b)-0218-02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2017年6月4日,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將心理健康作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再次引起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此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早已經成為各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質量,切實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是我們急需探討的課題。
不同于心理學專業(yè)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為了提高全體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課程,其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既要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要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如果只是科普式的傳授一些心理知識,并不能為學生們處理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難以滿足大學生們的心理需要。因此,探索出適應當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課程教育方法,對于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有重大意義。近年來,心理游戲被應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效果良好,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結合心理游戲的形式進行授課,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 心理游戲的概念和內涵
不同學者對心理游戲提出了不同的定義。例如,心理游戲是人為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個體在團體中認識、發(fā)現(xiàn)自我,調整自我和他人關系的活動過程[1]。心理游戲是利用團體情境,對個體提供心理指導,使個體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斷探索自我、接納自我,修正自我行為,建立良好的適應能力的活動[2]。心理游戲是把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游戲形式有機融合,促使個體在團體活動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調整和改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生活適應能力的活動[3]。盡管心理游戲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從不同學者對其定義中歸納出以下兩點共同之處:(1)心理游戲是進行心理指導的介質。(2)游戲借助團體情境使個體形成良好適應能力。
提到游戲,人們大多認為“小孩子才玩游戲,玩游戲是不成熟、幼稚的表現(xiàn)”。這種觀念的影響,使游戲越來越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龐桂美在其《論游戲及其教育價值》一文中提出,要在游戲與教育結合的過程中發(fā)揮其教育價值[4]。如何將游戲與教育結合,發(fā)揮其教育作用?一些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進行了創(chuàng)新[6]。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采用游戲體驗的活動方式使學生不斷探索自我、接納自我,修正錯誤認知和不恰當行為,在幫助青少年兒童培養(yǎng)健康心態(tài)、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心理游戲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來?;诖?,我們認為在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下,只要確定好適合大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游戲主題以及適合大學生年齡特點的游戲形式,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心理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發(fā)揮出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2 心理游戲的教育價值
將心理游戲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價值。通過心理游戲中的分享、討論,有助于學生自身心理動力的形成與內化,有利于學生的心理成長[5]。在心理游戲中獲得的快樂和成功的體驗也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樣,在心理游戲中發(fā)生的認知、行為模式上的改變,也會對現(xiàn)實情境中個體的認知及行為模式產生積極影響。
3 心理游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將心理游戲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能使課堂形式更加生動活潑,學生更加感興趣并且愿意將游戲中得到的體驗和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實際情況中去。例如在“大學生自我意識與培養(yǎng)”一章中,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依托于喬哈里窗口理論,我設計了心理游戲“認識自我”,通過實踐不斷將游戲的環(huán)節(jié)、步驟設置得更完善,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喬哈里窗口理論又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fā)現(xiàn)—反饋模型”,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喬瑟夫拉夫和哈利英格漢姆提出的,并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這兩個維度,將自我分為“開放的我”“盲目的我”“隱藏的我”“未知的我”。根據喬哈里窗口理論從“自己”和“他人”兩個維度考慮來設計“認識自我”游戲,通過游戲讓學生們更好的認識自我。
游戲開始前,讓學生準備好兩張寫有自己名字的白紙,同時,將學生按座位遠近分成8~12人一組。第一步,先跟學生們介紹自我意識的概念以及自我意識包括哪些方面。第二步,要求學生在第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紙上寫出至少10個描述對自我的認識的詞句。第三步,把第二張寫有自己名字的白紙,傳給自己所在小組的下一名同學。每個同學拿到帶有自己小組成員姓名的紙后,在紙上寫出1~2條自己對這個同學的優(yōu)點認識和評價的詞句,不能含有惡意侮辱的意思。寫完后,將白紙依次傳給下一位同學,直到每個同學都給自己所在組的成員寫了優(yōu)點認識和評價。最后,第二張帶有自己名字的白紙傳回到自己手中。每個同學拿著兩張對自己評價的紙,做一個比較,然后請同學們分享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感受。
在這個游戲中,很多學生們會提到,有的評價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有的評價是別人提出來而自己沒發(fā)現(xiàn)的,有的評價是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等等。根據學生的分享引出喬哈里窗口理論,然后通過喬哈里窗口理論來講解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意識,學生們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納了。當然,在最后要給游戲做好收尾,讓學生們認識到這只是幾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會有偏頗,而且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未來的日子里,同學們可以不斷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將心理游戲“認識自我”用于“大學生自我意識與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將“烽火傳言”游戲應用到“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中等等,這些心理游戲簡單易行,卻比傳統(tǒng)的說教更加生動,既深受學生喜愛,又收獲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 開展心理游戲的注意事項
心理游戲雖是游戲的形式,但不僅僅是游戲。要想發(fā)揮其教育價值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游戲能否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要看心理游戲的內容是否滿足了大學生的需要,游戲的形式是否符合大學生年齡特點。因此,心理健康授課老師要立足于心理理論,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結合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學習中可能面臨的問題,不斷地探索設計出更加新穎的、多樣化的心理游戲。
(2)游戲開始前,要準備好游戲使用的道具,考慮好游戲場地設置、游戲分組,以及對游戲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應對準備等。
(3)游戲過程中,教師要細心的觀察和記錄每位學生的行為反應和感悟分享,將學生的感悟分享結合心理學的知識進行闡述、總結和升華。同時,在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游戲中暴露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上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進行解決。在實際操作時,發(fā)現(xiàn)游戲活動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現(xiàn)場生成事件,這需要授課的老師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智慧去靈活應對,處理得當便會給學生留下更多的啟迪。
(4)游戲的結尾要做好處理。將游戲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啟示學生們將在游戲中獲得的體驗感悟和行為模式的改變也應用到生活中去。
游戲體驗中獲得知識經驗是影響深遠的。若干年后,學生們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可能已經記不清了,但在游戲過程中的那份感受和收獲已經成為了自己的,由之發(fā)展起來的積極心態(tài)和良好的行為模式會伴隨他們過好接下來的人生。
總之,心理游戲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更加發(fā)揮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曉椿.心理游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 梁佩儀.芻議心理游戲在中職心理教學中的運用[J].生活教育,2014(S1):377.
[3] 胡建英.心理游戲在師范類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前沿,2012,19(321):155-156.
[4] 龐桂美.論游戲及其教育價值[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12(6):11-13.
[5] 丁岑維.心理游戲在中小銜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6] 李林英,鄒昕,王春梅.嚴肅游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14):151-156.
[7] Li Jinhui,Theng YinLeng,F(xiàn)oo Schubert.Game-based digital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therap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4,17(8):51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