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之源
又下了一場凍雨,灰蒙蒙的霧氣籠罩著原野草澤,看不清太陽,也看不清河塘的顏色。天與云與水與田,上下一白。
當母親邊敲門邊推門、邊喊著乳名邊趿著布鞋的急促混響聲把男孩從困倦中叫醒時,他還沒來得及用力睜眼,就感覺到了屋子里的亮光,他下意識地明白,今天又遲到了!因為他睡覺的屋頂上只有一片明瓦,如不是天大亮,下雨天屋子根本不會這么亮的。
他們家沒有一塊手表和鬧鐘。男孩昨晚不知道學習到幾點才睡,也不知道天冷被薄、他何時才身子轉暖睡著的,趕緊翻身邊強行揉眼邊抱怨母親。母親懦懦地自言自語道,昨晚沒電睡得早,一直睡不著,怎么一睡著就到現(xiàn)在了。
怎么會這樣?村子離葛洲壩水電站并不遠。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葛洲壩水利樞紐的,“電站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輸電線路并入華中電網(wǎng),并通過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向距離1000公里的上海輸電120千瓦”,僅向上海輸電竟占總裝機容量的44.2%,剩下的多半電力主要用于緩解華中工業(yè)用電缺口。這就是說,葛洲壩修好,卻沒能改善家庭用電緊缺情況。
男孩一個翻身趕緊穿衣,連最簡單的刷牙洗臉也省了就準備出門上學,只聽見母親堅持喊他吃一口兒再走。他從母親鍋鏟聲中判斷,母親又在炒“石子飯”——這個詞是男孩自己發(fā)明的。鄉(xiāng)下人炒剩米飯是不放油不放鹽、干炒的,早上的炒飯往往是昨天中午、晚上炒過幾次了,已經(jīng)硬得像石子,一口飯使勁嚼十下也難咽下去。他心想這樣的飯不吃也罷,便在泥濘中徑直往學校跑去。
按理說快走,身上會越走越熱火的,而事實不是這樣子的。男孩的身服是不分冬夏的、沒有內(nèi)衣毛衣外衣之說,冬天不過是多穿幾件外套罷了。所以衣服都不貼身、更不暖和,加之都是穿哥姐剩下的肥衣長褲。褲管的濕線不斷往上走,涼氣不斷從各個敞口在衣服里竄。男孩越走越冷,但越走越快,他不知道老師會怎么懲罰他。
這個男孩就是我的“鳳凰爺”,故事這樣結尾完全是他改成這樣的。我的故事結尾本是詩情畫意的:“男孩越走越快,以盡早走進被煤爐烤得暖火火的教室”。他斷然糾正說,遲到了會在教室外甚至是操場上罰站的;南方的教室哪可能有煤爐,白塑料替代了玻璃的窗戶早已破了洞,不知道今天會不會被風全面撕開。南方冬天的教室里空氣潮冷,打濕的衣服不知何時才能被體溫暖干,往往坐著并不比在泥濘中趕路好多少。
這個故事只不過是“鳳凰爺”十多年家鄉(xiāng)生活的一個縮影,類似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還有很多比這更奇葩、更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告訴我,其實生活再苦再難,對于一個有堅定求學信念的孩子來說,算不了什么,最要命的還是家鄉(xiāng)的教學質量太低,干部家屬就業(yè)當老師、中學剛畢業(yè)就教中學、剛來個師范生就活動著調到城里了。這是最令人迷茫的。
當時的農(nóng)村孩子大多是有強烈的跳出農(nóng)門的愿望和拼勁的,只是那里剛分田到戶,不再吃大鍋飯了,農(nóng)民種田積極性得到了極大釋放,有的甚至認為讀書什么的都不靠譜,只有種田才是最保險的。于是,中學生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干農(nóng)活、做家務,作業(yè)都做不完。
“鳳凰爺”從小不做完作業(yè)不吃飯、不把問題搞明白不睡覺,能不放牛就不放牛,或者拿著書本邊看邊放,常常是人還沒有回家,牛吃了別人莊稼被找上門來了。
“鳳凰爺”學習成績一直是不錯的,結果卻在高二年級毅然絕然當兵去了。他對此的解釋是,當時一個學期學費十多塊,是個天文數(shù)字,一個家庭在水田里泡一年下來,也供不起一個中學生。
在軍營,新兵訓練那三個月是根本復習不了文化課的,白天晚上連軸轉,連睡覺都要拉“緊急集合”。“鳳凰爺”白天拼命訓練當標兵,這樣一是為考軍校作準備,二是訓練成績好,人緣也就好處些;晚上小群練兵、整理班務、體能訓練樣樣都沖在前,讓領導和同志們更認可些,給開個“小灶”!什么小灶,給點吃的?當然不是,是對“鳳凰爺”的自學行為睜只眼閉只眼。當然,那是新訓完成、下老兵連以后的事情了。
后來,“鳳凰爺”考上軍校,這可是轉戶口、吃皇糧了,但他一刻也沒有放松,總以他特殊的方式努力著,一步步成功著。
這個“鳳凰爺”,就是我的爸爸!在我祖籍農(nóng)村,孩子管祖父叫“爹爹”、管父親依排行叫“某爺”、管奶奶叫“婆婆”等,輩分亂得直到我堂姐出生才基本扳正過來,至少把爸爸不再叫“爺”了。我覺得我爸爸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鳳凰男,便懷舊而親切地稱他為“鳳凰爺”。
如今,我的爸爸也算功成名就了。我覺得這是他福有應得,因為他付出了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還有著百倍千倍的堅定意志;我覺得他又是幸運的,因為能改寫一個農(nóng)村孩子一生的變數(shù)實在太多太多了。隨著改革開放的一步步深入,農(nóng)村人成才的環(huán)境改善多了、生活的條件殷實多了。站在歷史的長河岸邊觀瞻,歷史是在競爭中前進的,競爭愈烈就愈催生強大的新生事物,人生的競賽注定是從初始時刻即已開始了的,注定高考就是一種重要的競賽形式和競爭階段--哪怕我們處在這個一個安寧祥和的時代、處在一個資源富集的城市。
我們這一代學子,即將接受新時代的檢閱?!傍P凰爺”的故事似在一遍遍催促我:奔跑吧,就現(xiàn)在!(作者: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高三6班學生、學校學生會副主席)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