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云
(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國語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當今學界對于福建飲食文化的研究多將注意力聚焦在各菜系大菜佳肴的名稱及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上,例如,翁小云關于閩菜譯名的4篇論文;賴德富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探討閩菜名的可譯性限度與文本移植;盧振瀟從功能翻譯論視角研究閩菜譯名的翻譯策略;以及王運華從語用功能角度探析閩菜譜的英譯。而小吃,這種凸顯當?shù)仫L俗民情的重要飲食文化,相關研究卻極少。
截至2018年7月,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上輸入主題詞“小吃”并含“翻譯”進行檢索,共搜出各地相關論文32篇,涉及地區(qū)有河南、云南、廣西、新疆、四川、甘肅、寶雞、山西、福建、西安、武漢等;以主題詞“福建小吃”并含“翻譯”進行檢索,僅搜出2篇相關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分別是福建師范大學黃麗麗的《功能論視角下的福建小吃英譯探索》和黃夢斯的《文化空缺視域下福建特色小吃的英譯研究》。張麗麗以功能目的論為基礎而黃夢斯則針對詞匯或語義空缺的具體情況分別探討福建特色小吃的英譯方法。雖然僅有兩篇論文,但這說明小吃文化已經(jīng)開始引起省內(nèi)有關學者的關注,其系統(tǒng)研究已漸具雛形。但上述兩位學者對于小吃的翻譯研究僅停留在“福建省”這個大范圍內(nèi),并未對小吃的類別進行具體地域上的劃分。從促進福建各區(qū)域旅游發(fā)展、弘揚當?shù)匚幕@一意義層面上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具體到漳州,這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以及現(xiàn)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其小吃文化的對外宣傳,特別是英譯研究,仍然處于空白階段。如果在“中國知網(wǎng)”上縮小搜索范圍,輸入“閩南/漳州小吃”可以搜到3篇相關研究文章,其中張靜容的《論閩南俗語中的小吃文化》和林瑞云的《漳州傳統(tǒng)小吃的特點及文化內(nèi)涵》雖涉及小吃,卻非翻譯研究。唯一一篇與漳州小吃英譯相關的研究是洪韋韋的《漳州小吃文化及英譯探析》。
綜上所述,當前漳州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研究的狀況極其不盡人意,作為個案的漳州小吃專題翻譯研究更是幾乎呈現(xiàn)了空白狀態(tài)。極具民俗色彩的漳州小吃文化欠搜集欠整理的研究現(xiàn)狀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飲食文化的發(fā)展,也與強化文化與旅游聯(lián)動發(fā)展的“海絲”倡議極其不符。本著突出“海絲”文化中地域性的“閩南鄉(xiāng)土文化”的目的,漳州特色小吃的翻譯及對外宣傳工作迫在眉睫。
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論是20世紀語用學領域的兩大重要交際理論。
雖然關聯(lián)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語際間的理解問題,但無法說明:對話語理解至關重要的關聯(lián)假設與具體語境(社會關系、人們的身份地位、說話發(fā)生的時空等)的關系,以及根據(jù)關聯(lián)假設所選擇的話語方式與語境假設的關系[1]。
順應論通過選擇順應可以解釋上述問題。順應論對順應對象(語言結構和語境)的描述十分具體、充分和到位。它仔細勾畫出了語境的具體成分以及與之相順應的語言要素[2]。但是語境的各個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完成復雜的話語生成和理解過程的?顯然,順應論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處理好。
Gutt是將關聯(lián)理論運用于翻譯理論研究的第一人。國內(nèi)學者楊平克服關聯(lián)理論描述性不足和順應論解釋性不足的缺點,在吸取兩大理論優(yōu)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言語交際的關聯(lián)—順應模式。國內(nèi)另一位學者宋志平將順應論應用于翻譯領域,提出順應理論下的翻譯模式,將翻譯過程表述為一個不斷做出選擇和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3]。曾文雄將楊平的關聯(lián)—順應模式應用到翻譯領域中,并根據(jù)宋志平的順應性翻譯模式,提出文化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4]。但該模式對翻譯過程的描述還是明顯側重于順應,關聯(lián)所占比重甚小。而且這一模式在敘述文字上顯得冗長雜陳,邏輯條理也欠清晰。
筆者以國內(nèi)學者楊平的關聯(lián)—順應模式為理論基礎,同時借鑒Gutt的關聯(lián)翻譯理論、國內(nèi)學者宋志平的順應性翻譯模式和曾文雄的文化關聯(lián)順應模式的理論優(yōu)點,提出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該一模式為:解讀源語文本,選擇最佳關聯(lián)意義——選擇關聯(lián)順應的對象或?qū)用?,明確翻譯目的——順應源語和譯語語境——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傳達最佳關聯(lián)意義,完成翻譯活動。具體內(nèi)容如圖1所示:
圖1 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Fig.1 Relevance-adaptation translation model
根據(jù)上圖,這一模式分五個步驟描述翻譯過程:首先,譯者需解讀源語文本,通過剖析源語語境獲得最佳關聯(lián)意義。在正確理解原文所傳達的最佳關聯(lián)意義的同時,譯者需明確翻譯目的。明確翻譯目的首先需就譯文所要順應的對象或?qū)用孢M行選擇。也就是說,翻譯做出來是要給誰看的,是給兒童看還是給成人看,是給知識分子看還是給普通民眾看。確定完讀者對象或翻譯層面,譯者還需評估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評估他們的知識層面、接受能力等。對譯語語境有了明確認知之后,譯者以此為依據(jù)順應譯語語境。當然,順應源語語境中作者的翻譯意圖也是必需的。為了達到更好順應的效果,一定翻譯策略和技巧的運用是必要的。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強調(diào)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應用。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可以使譯者的表達更加精確到位。綜合上述這些翻譯元素,也就完成了翻譯任務。
可以說,關聯(lián)順應的翻譯模式是楊平的關聯(lián)—順應模式在翻譯中的應用。它以關聯(lián)為準繩,以順應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5]。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jīng)濟核心區(qū)的廈漳泉三市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合作構想,著力打造具有閩南特色的“世界級旅游圈”。然而漳州的旅游市場在迎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其地域文化如何區(qū)別于同宗同源的廈門和泉州的閩南文化,突出自身的特色,取得更大的產(chǎn)值?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漳州小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鮮活的本土色彩,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別具一格的烹飪技藝和獨特魅力日益獲得海內(nèi)外游客的贊揚和肯定。它在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中應作為一特色項目加以開發(fā)和推廣。
閩南的飲食習俗大同小異。這個“異”體現(xiàn)在地方小吃的特色風味上。比如“蚵仔煎”這一特色小吃廈漳泉三地都有,但做法各不相同,風味自然因地而異。
小吃代表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小吃的名稱含有方言;其形狀、由來、俗語、典故等又構成了小吃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獨特的文化特色應該成為對外交流傳播的亮點。因此小吃名稱的翻譯除了要讓外國游客有品嘗的欲望,更要試圖通過“小吃搭臺”進行三個層面的文化傳播:交流飲食文化、傳播民俗文化和推廣閩南方言文化。
閩南語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語系之一,不僅通行于印尼、馬來、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也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華人圈。閩南方言的交流和推廣可以為飲食文化的交流和民俗文化的傳播牽線搭橋;而蘊含著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美食美景在吸引外國游客的同時又將促進閩南方言文化的交流和推廣。
中西飲食文化有很大差異。面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時,外賓往往不能理解一些飲食名稱的內(nèi)涵意義,一些與特定文化相關的“文化負載詞”在翻譯時容易造成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對于“文化負載詞”,不僅外賓難以理解,即使是中國人有時也會出現(xiàn)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例如在漳州街頭巷尾的糕點攤鋪隨處可見的一道傳統(tǒng)小吃“發(fā)粿”。它以面粉和紅糖制成。外形、口感類似松軟的蛋糕。“發(fā)粿”經(jīng)常被譯作“Black-sugar Cake”以迎合外國游客的認知心理,促成形象重疊。然而,在漳州“發(fā)粿”不僅是一道美味的點心小吃,更因其制作過程中“發(fā)面”這一工藝而被賦予了“年年發(fā)財興旺”的寓意,成為了當?shù)厝朔昴赀^節(jié)、拜天地、祭祖必備的貢品?!癇lack-sugar Cake”譯出了“發(fā)粿”的形和味,但它用來寄托人們美好祝福的文化信息卻沒有適時傳遞出來。
本研究引入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為該項目提供理論引導與支持。依據(jù)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翻譯活動涉及兩個過程:一個是關聯(lián)過程,另一個是順應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關聯(lián)與順應相互作用、相輔相成[5]。譯者首先要找到外來游客與小吃文本的最大關聯(lián)性,正確理解小吃的原料、制作工藝和文化內(nèi)涵,同時兼顧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和外國游客的接受心理,明確傳達小吃的菜品信息。然后順應文化傳播的交際意圖和地方菜名的語言特征,傳遞小吃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接下來,筆者就從關聯(lián)順應翻譯模式為載體,深入探討漳州特色小吃翻譯的三個步驟,以期歸納出漳州特色小吃的翻譯策略。
1.譯出菜品的主輔料、口味和烹飪方式,與外國游客取得認知上的最大關聯(lián)性。
以漳州膾炙人口的小吃“菜頭粿”為例。在閩南語里“菜頭”指的是那種又大又白的水蘿卜,秋風乍起時味道尤為鮮美?!安祟^粿”也往往在這個時候現(xiàn)身漳州街頭。它是用白蘿卜為原料,輔以磨細的米漿上屜蒸出來的糕粿。這道小吃本源于潮汕,只是漳州人在吃的時候還要將其煎至兩面金黃,再蘸上配制的蒜蓉醬(也叫甜辣醬),入口才酥脆,且鮮香四溢。翻譯這道小吃時,譯者除了要熟悉傳統(tǒng)小吃的原料、制作工藝、烹飪技巧,另外還要以外國游客的認知水平、語言習慣以及文化背景為考量,對菜肴原名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適當?shù)恼Z用調(diào)整,通過烹調(diào)法+主料名+with+湯汁的翻譯方法展現(xiàn)這道小吃的精髓,因此這道小吃可以譯為Pan-Fried Turnip Cake with Sweet-Sour Source of Garlic。這樣一來外國游客僅從名稱就能了解小吃的原料、做法和吃法,以最小的認知努力達到了“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吃得高興”的目的。
2.順應譯語語言特征,以音譯的翻譯策略傳遞地方語言文化信息。
小吃因其獨特的地方色彩,在翻譯時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對等或語義對等:在順應外國游客的飲食習慣的同時,還要從弘揚并傳播漳州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出發(fā),使小吃譯名盡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以傳達地方語言文化信息及小吃原名的藝術感,滿足外國游客的文化獵奇心理。像包惠南、金惠康、王銀泉這些業(yè)內(nèi)專家都提倡對那些具有濃郁民族語言特色的詞匯進行音譯[6]。中國的一些大眾食品如餛飩(Wonton)、豆腐(Toufu)、餃子(Jiaozi)、包子(Baozi)、月餅(Yuebing)等就被音譯成英語,為廣大外籍人士所接受,并以外來詞的形式收錄于字典中。因此,使用音譯的翻譯策略翻譯小吃名稱不失為體現(xiàn)地方語言特色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今天,本身就帶有濃厚閩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漳州小吃名稱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文化傳播的特色和優(yōu)勢。但要將閩南語本身的語言特點反映到英語中并非易事。例如,“鍋邊糊”在漳州叫“鼎邊垂”,“手抓面”叫“豆干面份”,“海蠣煎”叫“蚵仔煎”等等諸如此類,但這只不過是普通話的諧音仿聲,方言的叫法又有所不同。中文普通話可以用漢語拼音表示,而閩南語是地方性語言,它的很多詞匯連普通話都無法表現(xiàn),更何況英語。再者,作為譯語對象的外國游客不同于在華留學生,他們不懂且不會專門花時間系統(tǒng)地去學習漢語拼音。因此,為了音譯小吃名稱的閩南語發(fā)音,譯者有必要尋找語音表現(xiàn)形式上的最佳關聯(lián)性。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蜚聲海外的漳州籍雙語作家林語堂老先生已經(jīng)在他的多部作品中給了我們啟示。
威妥瑪拼音是英國前駐華大使館參贊威妥瑪于1868年發(fā)明的。在1958年中國大陸推廣漢語拼音之前,世界上流行用威妥瑪拼音來表現(xiàn)漢語名稱的發(fā)音。由于它比較貼合南方地區(qū)(如江浙、兩廣、江西、福建、安徽)的方言,林語堂在作品中多采用威妥瑪拼音進行音譯,其中以《賴柏英》最為突出。林語堂通過將閩南方言詞語譯成英語,把閩南話、故土漳州的山水以及獨特的人文精神精彩地呈現(xiàn)在西方人眼前,使得《賴柏英》這部小說充溢著濃郁的閩南地方特色和鮮活的漳州地域風土人情。書中的“荔枝”音譯為“l(fā)ichee”并沿用至今;“阿公”,即祖父的意思,譯作“AKong”;閩南語“查某”是女人的意思,音譯為“tsabaw”;“Bong-ah”一說“罔仔”,在閩南語里是“傻子”的意思。閩南語中的“-ah”相當于英語中的后綴,漢語譯為“仔(zhai)”,使用頻率很高,比如“小珠”(姑娘),在閩南語里就叫“珠仔(Chu-ah)”[7]。林語堂運用威妥瑪拼音再現(xiàn)閩南方言的發(fā)音,音譯之貼切,鄉(xiāng)味之濃郁,曾讓多少緬懷故土的龍溪(漳州舊稱)人聞之鄉(xiāng)情滿懷,也讓多少外籍友人對那異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動容神往。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推行了漢語拼音之后,威妥瑪拼音法雖然只在港澳臺地區(qū)及西方世界盛行,但老外游中國,碰到一些大眾小吃還是喜歡用西方的叫法,比如“餛飩”是 Wonton(不是漢語拼音“Hundun”);“豆腐”是“Toufu”(不是“Doufu”);“廣東點心”是“Dim Sum”(不是“Dianxin”);“宮保雞丁”是“Kungpao Chicken”(不是“Gongbao Chicken”)。鑒于威妥瑪拼音在漳州小吃名稱閩南語發(fā)音上的關聯(lián)性,從順應漳州小吃品牌國際化推廣意圖的角度,綜合考慮外國游客對于漢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接受力,筆者建議善用威妥瑪拼音法向英語世界展現(xiàn)漳州特色小吃所蘊含的獨特閩南風情。
3.結合翻譯過程中關聯(lián)和順應的特點,采用“音譯+注釋”的翻譯策略翻譯漳州小吃名稱
用音譯閩南語的方法為小吃品牌唱名,可以“唱”出小吃的閩南風和漳州味。小吃的音譯名本身就是彰顯小吃漳州特色的標簽。但是音譯名在英語國家人士中引發(fā)的文化預測一般不會等同于中國人的文化預測[8]。為了有效傳達漳州小吃所承載的獨特民俗文化信息,譯者應在音譯的基礎上適當加注,加注的內(nèi)容可以是小吃的主要食材、制作工藝、食用方式,也可以是這些小吃背后所蘊含的風俗、典故或俗語??傊?,通過“音譯+注釋”的翻譯策略,我們不僅能讓外國游客領略到閩南方言的詼諧有趣、古韻盎然,還可以豐富充實漳州小吃的文化內(nèi)涵,推動漳州本土方言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國際傳播。
如何善用“音譯+注釋”的翻譯策略來翻譯漳州特色小吃呢?筆者嘗試從關聯(lián)和順應兩個維度,通過采取有效的翻譯方法和技巧來剖析這一策略在翻譯過程中的運用。
1.“音譯”漳州小吃名稱
“音譯 ”屬于異化翻譯法,即主張保留源語的語言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源語的異域風格。為突出漳州小吃譯名的地方性,小吃名稱的閩南語發(fā)音首先應講究地道。蚵仔煎,漢語拼音Ke Zai Jian。但這個叫法與閩南語的發(fā)音相去甚遠。根據(jù)閩南語的音準,按照威妥瑪拼音的形式,“蚵仔煎”其實應該音譯為O-ah Chien。
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到漢語拼音和威氏拼音的音標對照表,但需要注意的是,譯者切忌對小吃名稱的漢語拼音進行字對字的威氏拼音轉(zhuǎn)換,這樣會造成小吃名稱閩南語風味的流失。以漳州名小吃“豆花”為例:按照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轉(zhuǎn)換法,“豆”漢語拼音為“dou”,轉(zhuǎn)換為威妥瑪拼音為“tou”,“花”發(fā)音不變。因而“豆花”若根據(jù)漢語拼音進行威氏轉(zhuǎn)換的話應音譯為“Touhua”。但漳州人并不這么叫。在閩南語里“豆”發(fā)“dao(漢語拼音)”的音,按照威氏拼音的音標,“dao”讀“tao”;“花”字的漢語發(fā)音與閩南語音同,所以漳州人口中的“Daohua(漢語拼音)”音譯成威氏拼音便是“Taohua”。
2.根據(jù)情境,合理添加注釋
在音譯小吃的閩南語名稱之外,譯者還需對漳州小吃進行解說式的翻譯。這種解說式的翻譯就是在小吃的音譯名之后進行注釋,相當于“歸化翻譯法”,旨在淡化源語的陌生感,努力與外國讀者取得最佳關聯(lián),以有效傳達漳州特色小吃所蘊含的獨特民俗文化。對漳州特色小吃進行注解,其內(nèi)容除了要反映小吃的食材和制作工藝之外,還可以涉及與小吃相關的風俗習慣、典故傳說和俗語等文化信息。但是,面對小吃英譯名出現(xiàn)的場合、環(huán)境以及對象受眾的不同,英譯的注釋內(nèi)容也應順應情境有所調(diào)整,體現(xiàn)出不同的針對性?,F(xiàn)就文化交流和對外傳播所涉及的相關路徑及對應的英譯方式做如下情境化梳理:
(1)酒店餐廳的英文菜單。
酒店餐廳一般是吃飯的場所,游客的主要目的是吃,因此小吃的英譯注解除了要直接體現(xiàn)小吃的食材和烹調(diào)方法之外,還需簡潔精煉,以便“一目了然”,迎合就餐心理。拿“豆花”來說,在北方叫豆腐腦,因其細嫩綿柔、玉雪可愛而風行大江南北。“豆花”多有咸甜之分,甜豆花的吃法大致相同,淋上糖漿即可。咸豆花則因地而異,漳州的咸豆花沿襲了潮汕一帶的吃法,除了佐以醬油、味精、菜脯(蘿卜干)粒、沙茶醬和芫荽外,還額外添加了木薯粉絲,搭配豆腐花更顯香滑順口、咸香得宜。在漳州,食客進店多點咸豆花,因此豆花粉絲逐漸成了咸豆花的代名詞。
彰顯漳州豆花的又一特色的還有它的配料,如豬大腸、豬肺片、殼仔肉(豬肝沿)、蛋、豆腐、豬/鴨血、筍干等鹵料,以及炸糖醋肉片、臘腸、五香等各式小點。譯者在翻譯豆花粉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漳州味,除了要強調(diào)烹調(diào)手法的不同外,這些小吃配料也是點睛之筆。譯者可以這樣處理漳州“豆花”的英譯:Taohua(Beancurd Jelly with Vermicelli Made from Tapioca Starch,which is always served with a mixture of marinaded Toufu,egg,dried bamboo shoots,offal,such as intestines and lungs,in addition of other snacks,such as crisp sweet-sour pork,sausage,ect.in Zhangzhou.)。
許多譯者在翻譯豆腐花時喜歡將之定義為Beancurd Pudding。殊不知Pudding一般指甜食,而豆花的吃法有咸甜之分,漳州這邊所謂的“豆花”指代的便是咸豆花,故用“Pudding”不甚準確。Jelly通常指“果凍或膠狀物”,形似布丁一般軟糯卻無口味上的區(qū)分。因而用Jelly來表現(xiàn)豆腐花的形狀性味是再合適不過了。對于那些飲食習慣迥異于我們的外國游客,適當歸化有利于快速達成共識,這不失為一種尋找關聯(lián)、縮短文化距離的方法。
(2)英文報刊雜志和網(wǎng)絡媒體。
英文報刊雜志和旅游、文化宣傳類網(wǎng)站屬于時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媒體,為了便于讀者能夠快速理解、獲取信息,一般配有色彩鮮艷的高清圖片來吸引讀者的眼球。針對漳州特色小吃的文化宣傳,譯者可以在這些賞心悅目的圖片之后添加一定的文字解說。這些文字解說不應過于冗長繁瑣以便迎合讀者之于這類快餐媒介的閱讀習慣。此外,由于這類宣傳媒體還發(fā)揮著文化傳播推廣的陣地作用,小吃的解說文字就不能只停留在取得食材關聯(lián)性的層面上,還需順應文化交流的現(xiàn)實語境,適時傳達小吃所蘊含的獨特文化信息,如某道小吃背后的文化象征意義,或者是某道小吃所涉及的傳統(tǒng)習俗。
以漳州的“鹵面”為例。它類似于山西的“打鹵面”,但是“打鹵面”作料簡單,只有西紅柿、蛋和面。漳州的“鹵面”則帶有濃重的沿海特色,湯頭用魚露調(diào)和,采用了肉絲、筍絲、蛋花、香菇、魷魚絲、干貝、干蝦仁、黃花菜、炸豬皮等數(shù)種原料;面是獨具漳州特色的“油面”,因加了“堿”而成黃色,為了不使面條黏糊在一起而抹了油,吃起來Q彈爽滑且金黃澄亮、賣相極好。漳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鹵面實際上是一碗什錦海鮮面,制作手法出奇簡單,只需將各種佐料投入沸水中煮熟,然后倒入紅薯粉勾芡并打入蛋花即可成湯鹵。油面燙過開水后就淋上鹵汁,最后撒上炸脆的蒜丁、燙熟的豆芽和韭菜。由于風味獨特、作料豐富,“鹵面”因而成為了漳州人婚喪嫁娶等重大節(jié)慶日必備的佳品[9]。所以漳州“鹵面”的英譯可以這樣處理:Lor mee(Assorted Noodles in Thickening Starchy Soup with Shredded Pork and Bamboo Shoot,Dried Squid,Scallop and Shrimp,Egg Drop,Dried Mushroom and Day-lily Buds,Crisp Pigskin and so on.It’s often served to entertain guests in grand festival occasions according to Zhangzhou’s customs.)
(3)導游類的英文書籍。
這類介紹某地人文習俗的英文讀物屬于暢銷書系,一般是游記,引導讀者如何在當?shù)爻院?、游玩、購物、消費。一本書就像一頁頁筆墨濃郁的招貼海報,吸引著讀者前往一探究竟。很多外籍讀者經(jīng)由這類書籍對某地的文化景致產(chǎn)生興趣進而前往獵奇。正因為這類讀物有很強的號召力,譯者可以嘗試在這類讀物中全面展示小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以期達到用動人的文字感染外籍讀者,發(fā)展當?shù)靥厣糜蔚哪康摹?/p>
源自詔安的小吃“貓仔粥”背后就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光聽名字,大家都會以為那可能是用貓肉煮成的粥或是專門喂貓的粥。其實不然?!柏堊兄唷钡挠蓙硎沁@樣的:清朝年間,詔安城內(nèi)有戶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以封建禮教持家。全家上下十幾口人都不敢逾矩。老太太的長孫成婚后見其妻料理家事辛苦,自己卻只能在廚下吃家人飯后的殘羹冷炙,心中不忍,遂想出一招妙計:買了幾只貓仔養(yǎng)在廚下。他每日借口給貓仔做粥,到廚房用魚、蝦、肉等食材快速地為愛妻做好粥食。有一回,長孫剛把粥做好,就碰上老太夫人來廚房檢查。問及桌上的粥,長孫急中生智,說:“這是貓仔粥啊,就是把剩飯剩菜摻在一起給貓吃的。”老太夫人因家中確有養(yǎng)貓便也信以為真。小夫妻倆因這貓仔粥恩愛無比、情意更深。貓仔粥也就因而流傳開來[9]。
譯者在翻譯這道小吃名稱時,可以在音譯之后加注介紹這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如:Niao-ah Mai(Assorted Congee with Slices of Pork,Liver,Fish and Mushroom,Shelled Shrimp,Oyster,ect.It stems from Zhao’an County of Zhangzhou.In Qing Dynasty,there lived a great family in Zhao’an County,where the Grandma is the housemistress and in charge of everything.In terms of the family rules at that time,the eldest granddaughter-in-law had to prepare meals for the whole family,but she herself only stayed in the kitchen to get the cold leftovers every day.Her husband,the eldest grandson,was very sympathetic to his bride.So he bought several cats and feed them in the kitchen.The eldest grandson always made excuses of feeding cats in the kitchen but actually cooked something fresh and tasty for his wife.One day,the Grandma suddenly showed up in the kitchen when the eldest grandson was cooking meals.“I’m cooking for my cats,Grandma,”he had a quit wit and relieved the Grandma’s doubt.Since then,the young couple had deeper affection and the congee spread up among the folks.)
對于 “粥”,很多人習慣上以為是porridge,但porridge在西方通常指麥片粥,而congee指大米熬成的粥。貓仔粥正是用米飯、海鮮、豬瘦肉等原料烹制成的一碗粥,粥清見底,米白、蝦紅、肉赤,色澤相映,清鮮醇美,風味獨特。因而,congee用于貓仔粥比之porridge貼切。
漳州小吃中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和合包、蚵仔煎等。這一情境下的小吃翻譯應以清楚解析小吃背后的民俗及飲食文化為首要目的。
對于漳州傳統(tǒng)小吃,譯者應根據(jù)小吃名稱出現(xiàn)的不同場合和受眾特點,充分發(fā)揮各個媒體渠道的作用,合理制定翻譯策略和具體內(nèi)容,以便外國游客在飲食和文化層面取得最大關聯(lián),同時順應民俗、飲食、閩南方言文化交流與傳播這個大情境,奠定漳州特色小吃翻譯體系化、標準化的基礎,積極推進漳州地區(qū)美食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傳播,并且也為其他區(qū)域的特色小吃翻譯研究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