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陽原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河北 陽原 075800;2.河北北方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河北 宣化 075131)
壩上長尾雞屬蛋肉兼用型雞種,生長于河北省北部壩上地區(qū),海拔1 000~1 700 m,經長期自然選擇而成。具有蛋色深,蛋殼厚,耐粗飼,耐寒,適宜放牧的特點,被《中國家禽品種志》收錄,是地方禽種珍貴的自然資源。因為生產性能低下,農戶養(yǎng)殖缺乏積極性,再加上外來品種入侵,該品種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1-3]。為提高壩上長尾雞生產性能,諸多學者開展了研究,取得一定成果[4-5]。本試驗根據壩上長尾雞生物學特性,研究提高其孵化率的適宜蛋重,為發(fā)展壩上長尾雞養(yǎng)殖,提高其繁殖性能提供理論支持。
壩上長尾雞種蛋5 000枚,由河北北方學院實驗牧場提供。種蛋的儲存期在7 d內,嚴格按照種蛋保存的方法執(zhí)行,收集后立即用福爾馬林28 mL+高錳酸鉀14 g,密閉熏蒸消毒20 min,控制溫度在10℃~18℃ ,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
孵化機和出雛機的容量均為16 800枚,由北京電子機械廠生產。采用恒溫孵化法,孵化機的門表溫度37.8℃,出雛機的門表溫度37.3℃,濕度根據情況適當調整,出雛機濕度高于孵化機5%~10%。
所有種蛋稱重,并求平均蛋重,以平均蛋重為中心,按照等差數列,隨機分為5組,具體如下:Ⅰ組40 g以下;Ⅱ組40.1~43 g; Ⅲ組43.1~46 g;Ⅴ組46.1~49 g;Ⅳ組49.1 g以上。種蛋預熱約12 h后,在孵化機內熏蒸消毒后,開始孵化。
不同蛋重種蛋在不同孵化期的失重率變化,具體見表1。
表1 種蛋在不同孵化期失重率 %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表示差異顯著(p<0.05)
由表1可知,3胚齡、6胚齡、9胚齡、12胚齡,Ⅰ組種蛋失重率最大,顯著高于Ⅴ組(p<0.05),和Ⅱ組、Ⅲ組、Ⅳ組的失重率相比,彼此間差異不顯著(p>0.05);15胚齡、18胚齡,Ⅰ組失重率高于Ⅳ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Ⅰ組和Ⅳ組顯著高于Ⅱ組、Ⅲ組和Ⅳ組(p<0.05),Ⅳ組失重率最低,顯著低于Ⅱ組和Ⅲ組(p<0.05)。說明種蛋太小或太大,失重率均大,而種蛋過小的失重率比種蛋過大的失重率要高。失重率隨著胚齡的增加而增大。
蛋重對壩上長尾雞受精蛋孵化率的影響,具體見表2。
由表2可知,各組受精率差異不顯著(p<0.05)。受精蛋孵化率Ⅲ組最高,為90.28%,和Ⅱ組、Ⅴ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顯著高于Ⅰ組和Ⅳ組(p<0.05);Ⅰ組孵化率最低,其次是Ⅳ組,Ⅰ組和Ⅳ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顯著低于Ⅱ組和Ⅴ組(p<0.05),表明蛋重小的種蛋比蛋重大的種蛋孵化率低。
表2 對孵化率的影響 g、%
注: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本研究表明,蛋重太大或太小,胚蛋在整個孵化過程種失重大,孵化率均降低,可能是因為種蛋太大,蛋白含量多,孵化后期產熱過多,雛雞容易蒙死在殼內,種蛋太小,蛋白含量少,雛雞缺乏所需營養(yǎng)而導致破殼困難,這和大多數人研究結果一致[6-8]。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否是因為太大或太小的種蛋水分含量高,這需要試驗進一步驗證。
壩上長尾雞作為冀西北壩上地區(qū)的的地方品種,蛋重偏小,明顯小于海蘭褐、羅曼褐等選育品種雞的種蛋,蛋黃和蛋白的比例和選育品種雞也有較大差異。為提高壩上長尾雞種蛋孵化率,針對其品種特性,對影響孵化率的其他孵化條件進行詳細的研究,以提高壩上長尾雞繁殖性能,擴大飼養(yǎng)量。壩上長尾雞種蛋適宜的蛋重40.1~4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