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技能的有效習得,教師教學行為的智慧發(fā)展,需要構建“靈動”課堂。文章以初中閩教版信息技術教學為例,著重從“心有靈犀一點通”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兩個層面,解讀了如何引導學生靈活、靈通、靈智學習;主動、互動、能動學習的策略,有利于解決教與學的矛盾。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靈動
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新時代,“靈動”的課堂教學理念必須滲透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行為文化中。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離不開“靈動”課堂的構建。因為學習呈現(xiàn)著不同的個體特征,不同的個體思維具有不同方式,能動建構的過程是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狐假虎威和掛羊皮賣狗肉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集中共性而少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課堂教學中花拳繡腿層出不窮,須知學生的學習是靈動的個性活動,閃爍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
一、 心有“靈”犀一點通
(一) 靈活——方式多種、方法多樣
基于信息技術教材的靈活性,需要靈活地運用教法。把教法的“共性”轉化為自己的“個性”,是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打鐵需先自身硬”的重頭戲。從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認知規(guī)律考慮,注重靈活的教學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例如,教學閩教版(下同)《探索信息編碼》一課,在探索計算機中的信息編碼過程中,教師從二進制碼解讀、漢字編碼等方面通過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加以介紹,引領學生體驗信息編碼的意義。從學生學習的小學信息技術知識基礎出發(fā),過渡到信息編碼技術的學習,借助圖表化抽象為具體,整節(jié)課運用了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啟發(fā)法和討論法等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靈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中學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每個知識點都有聯(lián)系,需要不斷積累知識,以一種全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必須搭建有充分展示學生思維的“靈通”舞臺,引導學生把自己所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例如,中學生學會使用很多種軟件,用word做的小報內容可以和網(wǎng)站一脈相承;GoldWave可以將各種不同的聲音混合;excel做出來的表格和圖標可以和flash一衣帶水;做PPT可以用到網(wǎng)站的內容;會聲會影可以將截取的視頻進行“串接”成鏡頭;Photoshop可以將摳來的圖片相互組合……各種軟件的功能應該密切聯(lián)系前面的知識,讓信息技術學習變得更加水到渠成。
(三) 靈智——發(fā)展能力、提升智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公,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構建信息技術“靈智”課堂的前提。課堂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發(fā)展能力、提升智慧。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精神,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完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例如,教學《制作電子表格》一課,為了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教師通過精講和演示法,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以Word制表小組討論后,設置表格邊框引出Excel制作電子表格,強化學生的感官刺激,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繪制斜線表頭,通過練習解決學生在制作課程表方面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抽象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內化了學生的信息道德規(guī)范,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能力。
二、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一) 主動——自我需求、自發(fā)狀態(tài)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打通新的途徑,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在認知、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的自發(fā)狀態(tài)下,能學、想學、會學、恒學,促進增知、發(fā)展、創(chuàng)新,擴大和豐富教學資源,順利而有效地完成建構知識的過程。例如,教學《數(shù)據(jù)排序與篩選》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幫助在線”,在動畫演示操作步驟中,掌握“升序”和“降序”的排序、選中數(shù)據(jù)區(qū)的篩選,理解主要關鍵字與次要關鍵字的意義。再設計“學生體格檢查表”旨在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哪位同學的身高最高?發(fā)散開來一系列問題“做中學”,展開分層學習,讓學生上機摸索自主探究,最終設置出排序、篩選方法,充分發(fā)揮其學習潛能與積極性。
(二) 互動——趣味盎然、快樂求知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趣味化,需要建立在交互性的基礎上。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快樂求知,選擇,推理、判斷信息知識,讓學生在“思維實驗室”的頭腦風暴中,創(chuàng)建師生課堂對話、生生合作學習、生本有效互動的“理想空間”。例如,教學《制作網(wǎng)站主頁》一課,考慮到學生搜索、下載、應用信息的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生活接軌,在互動中匯報交流文字、圖形圖象和超鏈接,策劃構思網(wǎng)站。導入中國孔子網(wǎng)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利用dreamweaver打開網(wǎng)址,讓學生體驗古色古香的網(wǎng)站風格,進而找出有關孔子網(wǎng)站的整體藝術特色。學生理解了組成網(wǎng)頁的基本元素,掌握了一些java小應用程序。
(三) 能動——內容自選、方法自主
不同個體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多層次的,要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合理學習,獲得最佳的成長與發(fā)展,需要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靈動的行為,讓教師的教學成為一種智慧的行為。例如,教學《信息安全》一課,教師采用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利用有趣的動畫引入“熊貓燒香”病毒的肆虐情況,以教師的“一杯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啟發(fā)學生分析與討論案例“黑客的概念和危害”,填寫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分析表。在作品展示中進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深層次思考問題:道德規(guī)范,激勵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fā)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實踐中內化、自悟。
構建中學信息技術“靈動”課堂,需要和諧的課堂文化,需要師生情感的共鳴。教學相長離不開學習共同體的調控,“靈動”的課堂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期待值,鋪“靈動”學習之路,搭“靈動”學習之橋,登“靈動”學習之臺,譜“靈動”學習之章。
參考文獻:
[1]王豐玲.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跳躍靈動的音符[J].蘇州教育信息化,2012(5).
[2]胡宏.營造活躍課堂氛圍,構建靈動信息技術課堂[J].中學教學參考,2015(23).
[3]劉平琴.巧選素材,構建靈動課堂——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素材的選取[J].求知導刊,2015(24).
作者簡介:
林麗云,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漳浦縣古雷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