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朔,蔡雪朦,鄧 兵,毛美嬌,杜廷海,李 彬,楊寶平,于 研,張 虹,張世姝,毛靜遠,王賢良,徐 強,張 蕾,宋光明,田 莉,邊育紅,王 麗,閆丹丹,高 杉,李 琳,高樹明,潘 曄,胡鏡清0,徐一蘭△,于春泉△
(1.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2.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上海 200032; 3.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鄭州 136300; 4. 甘肅省中醫(yī)院, 蘭州 730699; 5. 天津市南開醫(yī)院,天津 300100; 6.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 7.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50; 8. 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1700; 9. 天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天津 300192;10.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700)
冠心病心絞痛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1]之一,呈現出日趨增長的發(fā)病趨勢。冠心病痰瘀互結證作為臨床常見中醫(yī)證候類型之一,近年來對其診斷、治療方法已成為冠心病中醫(yī)證候[2-4]領域的研究熱點。有研究表明,患者性別、年齡、腰圍、腹圍[5-6]、血壓[7]等一般情況與中醫(yī)證型關系密切,同時脂質代謝因子、炎癥因子[8]及其他生化指標[9]也與冠心病中醫(yī)證型呈相關性,但是對于具體證型中患者一般情況與生化指標之間的關系問題仍不明確。本文主要對77例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氣陰兩虛證患者的一般情況、生化指標進行多中心、小樣本、精細化的臨床研究,探討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痰瘀互結證患者一般情況與生化指標間的相關性。
表1顯示,選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甘肅省中醫(yī)院、天津市南開醫(yī)院、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等7家臨床中心進行多中心、小樣本、精細化的臨床研究。入院時由本院主任醫(yī)師對冠心病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共收入受試者83例,脫失6例,最終納入受試者77例,其中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患者38例,氣陰兩虛證患者39例。
表1 受試者一般資料
本課題組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和心臟協會(ACC/AHA)修訂版制訂的有關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指南及《2007年中國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10],制定了《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西醫(yī)診斷標準》。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西醫(yī)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排除標準及中醫(yī)辨證參考標準,詳見本課題組既往研究[11]。
本課題已通過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查(倫理審查批件號TJUTCM-EC20150001),并于美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注冊號NCT02526381),于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注冊號ChiCTR-OOC-15006765)。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小樣本、精細化的臨床研究,收集并觀察2組冠心病患者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其中,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從事職業(yè)、收縮壓、舒張壓、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腹圍、病程、合并用藥情況及合并疾病情況。生化指標包括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A1/B比值、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核轉錄因子(NF-kB)、粒細胞-巨噬細胞克隆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可溶性CD40配體(sCD40 L)、腫瘤壞死因子(TNF-α)、金屬蛋白酶2(MMP2)、金屬蛋白酶9(MMP9)、血管緊張素1(Ang1)、血管緊張素2(Ang2)、血漿內皮素(E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國際標準化比值(INR)、E選擇素(E-selection)、P選擇素(P-selection)、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
采用SPSS24.0和MetaboAnalyst 3.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對2組冠心病患者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作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
3.1.1 痰瘀互結組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主成分分析結果 表2顯示,Apob、LDL、Apob/Apob、TC為主成分一,P選擇素、ET、ICAM-1、Ang1為主成分二,GMCSF、TNF-α、HDL、ApoA1為主成分三,臀圍、腹圍、腰圍為主成分四,Ang2、NF-ΚB、E選擇素、MMP9為主成分五,PT、INR、APTT為主成分六,身高、性別為主成分七,IL-1、IL-6為主成分八,HCY為主成分九,收縮壓、舒張壓為主成分十,年齡為主成分十一,病程、職業(yè)為主成分十二,合并用藥為主成分十三。其中,主成分一、三以脂質代謝指標為主,主成分二、五、八、九以炎癥因子及血管內皮損傷因子為主,主成分六以凝血功能指標為主,主成分四、七、十、十一、十二以一般情況為主。
表2 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患者一般情況與生化指標主成分分析結果
3.1.2 氣陰兩虛組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主成分分析結果 表3顯示,NF-ΚB、ANG2、E選擇素、MMP9、MCP-1為主成分一,Apob、ApoA1/Apob、LDL、TC、TG為主成分二,臀圍、腰圍、腹圍、體質量為主成分三,P選擇素、ET、ANG1、ICAM-1為主成分四,IL-1、IL-6、GMCSF為主成分五,ApoA1、HDL為主成分六,INR、PT為主成分七,身高、學歷、性別、CD40為主成分八,收縮壓、舒張壓、MMP2為主成分九,FIB為主成分十,合并用藥、年齡為主成分十一。其中,主成分一、四、五以炎癥因子及血管內皮損傷因子為主,主成分二、六以脂質代謝指標為主,主成分三、八、九、十一以一般情況為主,主成分七、十以凝血功能指標為主。
表3 冠心病氣陰兩虛證患者一般情況與生化指標主成分分析結果
3.2.1 痰瘀互結組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聚類分析結果 圖1顯示,共聚為五類:ICAM-1、ET、P選擇素、NF-κB、E選擇素、Ang2、MMP9、Apoa1/Apob、TT、MMP2聚為一類,臀圍、腰圍、腹圍、身高、體質量、MCP-1、HCY、職業(yè)、CD40、IL-1、IL-6、收縮壓、舒張壓聚為一類,Apoa1、CMSCF、TNF-α聚為一類,TC、Apob、LDL聚為一類,PT、APTT、合并疾病、TG、FIB、ANG1、病程、合并用藥聚為一類。其中,第一類以炎癥相關指標、內皮損傷指標及脂質代謝指標為主,第二類以反映機體形態(tài)的一般資料及炎癥相關指標為主,第三類以炎癥相關指標為主,第四類以脂質代謝指標為主,第五類以用藥情況、病史等一般情況及凝血功能指標為主。
圖1 痰瘀互結組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聚類分析結果
3.2.2 氣陰兩虛組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聚類分析結果 圖2顯示,共聚為六類:ET、P選擇素、ANG1、ICAM-1聚為一類,MMP9、E選擇素、NF-κB、ANG2、HCY、MCP-1聚為一類,臀圍、腰圍、腹圍、合并用藥、身高、體質量聚為一類,合并疾病、PT、APTT、職業(yè)、FIB、IL-1、IL-6、 GMCSF、TNF-α、TG、病程、TC、LDL聚為一類,MMP2、Apoa1/Apob、HDL聚為一類,收縮壓、舒張壓、TT、文化程度、CD40聚為一類。第一類以內皮損傷指標為主,第二類以炎癥因子相關指標為主,第三類以反映機體形態(tài)的一般資料為主,第四類以病史、職業(yè)等一般情況及炎癥因子相關指標、脂質代謝指標為主,第五類以內皮損傷指標及脂質代謝指標為主,第六類以血壓等一般情況及凝血功能指標、內皮損傷指標為主。
圖2 氣陰兩虛組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聚類分析結果
既往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脂質代謝[12]密切相關,機體血脂情況異常易造成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外,其中載脂蛋白A與載脂蛋白B作為脂蛋白附著于細胞基質的媒介,在凝血功能障礙[13]、血栓形成[14]及動脈粥樣硬化板塊形成與破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炎癥因子[15]通過參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基質重建、斑塊破裂,從而明顯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極易導致急性冠脈綜合征。單核細胞黏附于內皮細胞,并進入細胞內膜后轉變?yōu)榫奘杉毎?,巨噬細胞[16]刺激炎癥反應釋放炎癥因子[17],導致冠心病的發(fā)生。
痰瘀互結證是冠心病中醫(yī)證候的主要證型之一,同時也是肥胖并發(fā)冠心病的重要病機[18]。腹圍、臀圍、腰圍作為測定肥胖[19]的指標,能反映機體形態(tài)功能及內分泌系統(tǒng)等方面的改變,與中醫(yī)所述的脾虛生痰的病因病機一致。且隨著脂質沉積的進一步發(fā)展,該類人群證候特點逐漸產生血管微循環(huán)障礙等血瘀證表現,如血流速度減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各種炎癥反應,進而加劇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加重冠心病病變程度,并誘發(fā)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20-22],這也印證了冠心病以痰濕為因而后由痰致瘀,終致痰瘀搏結[23]的病機演變規(guī)律。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患者肥胖程度、職業(yè)、血壓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病程、合并疾病、合并用藥與凝血功能、脂代謝方面關系密切。研究提示,更應注重臀圍、腰圍、腹圍、身高、體質量、職業(yè)、血壓與CD40、IL-1、IL-6等炎癥相關因子的交互變化;病程、合并疾病、合并用藥與PT、APTT、FIB等凝血功能指標、TG等脂質代謝指標方面的相互影響,對于臨床中中醫(yī)證候的診斷尤其是冠心病指征的辨識及患者病情的改變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與不足,尚需大樣本數據的佐證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