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霞
摘 要:語文能力的終極目標指向的是寫作能力,學生閱讀廣泛卻談“寫作”色變,其根本原因是閱讀缺乏專業(yè)性指導,閱讀與寫作相脫離。語文課堂應抓住閱讀教學的陣地,為學生提供閱讀專業(yè)性指導。在寫人記事習作方面學生往往出現(xiàn)文章事例籠套、人物形象單一的問題。為使筆下人物栩栩如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教材總體結構、事例安排等方面,學習謀篇布局的秘妙,從而提升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主要以記敘文習作為主,記敘文中寫人記事占據(jù)了半壁江山。學生筆下的人物往往會出現(xiàn)形象單一、事例籠套的情況,這直接反映出學生對習作整體結構把握模糊不清。下面,筆者就閱讀教學關注篇章布局、指向高段的人物寫作指導,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關注文章線索,把握總體結構,指向人物寫作
寫人記事的課文在語文教材中是常見的文章類型,這類課文往往通過事例來刻畫人物形象,突顯人物品質。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握整體框架,以助于解決寫人習作中章法的問題。
(1)把握總體結構。文章中每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即結構。記敘文為合理安排材料從而為中心服務,通常會根據(jù)事情發(fā)展順序來搭設文章的“骨架”。學生把握主干,摸清骨架,就能理清課文編排的思路。比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 通讀課文后,筆者先讓學生們思考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屬于哪種結構,而后適度講解了文章結構的類型。通讀全文,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此文章結構屬于總—分—總式:開頭先寫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接著寫詹天佑接受任務、修筑京張鐵路,最后寫后人立銅像紀念他。課文的框架梳理如果只限于此,則與中段教學無異——中段的語文教材中寫人敘事的課文往往通過一事寫人,課文脈絡清晰,淺顯易懂。高段的閱讀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體現(xiàn)學段教學的特點。繼而,教師再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歸納,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具體事例來突出詹天佑的品質。在總體把握課文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事例之間是依事件漸進而展開,再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結構,最后把課文與學生們平時寫人的習作拿來進行對比、反思,這對提高學生寫人記事的習作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2)巧抓關鍵句。一些有標志性的語句如中心句、過渡句、重點句等有助于我們理清文章的思路,需要在閱讀教學中引起重視,引導學生體會其相關作用,從而借鑒到寫作中去。高段記敘文教材往往都是一人通過幾件事來寫,事與事之間的銜接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有的通過環(huán)境轉移,有的通過適當議論,有的用過渡句來銜接。就如《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它在介紹霍金物理學方面與生活方面兩大塊內(nèi)容中使用了關聯(lián)句“不僅在于……更在于……”的過渡段。有了這過渡語言,就能借此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思路 ,文章結構一下子就能夠把握,同時也讓學生思考:這“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兩個方面內(nèi)容可否隨意調整前后位置?學生通過學習研究可知,過渡段后部分呈現(xiàn)的更是作者著意去突顯的方面,特別能突出人物品質的方面。原來在文中巧妙地用過渡句子作為兩個不同方面事例的切換,就能很好地把握習作的思路,再通過這樣的遷移,引導學生在進行寫人習作之前,可以有這樣的寫作意識,有這樣的布局構思方法 。
(3)關注敘述順序。文章要給人以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之感就要遵循一定的順序來寫。通常情況下按事情發(fā)展先后順序寫的文章使人讀起來頭尾完整,一目了然。《錢學森》這一課時間線索非常明顯,記敘了1934年到1955年間錢學森 “留學、回國、貢獻”這一主要內(nèi)容。引領學生在品讀人物的拳拳愛國之心后思考:按時間的先后順序,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應放在哪里?放在開頭有何妙用?不難得知,如果按正常的時間順序,第一段出現(xiàn)的位置應該在第六段之后,這正是該課文有別于一般文章之處,采用的是倒敘的寫作順序。了解了順序編排,還要深入地引領學生品悟第一段的語言精妙之處。隨著對“劈波斬浪”“穩(wěn)健的步伐”“火箭的艙壁” “魂牽夢繞”等詞的深度咀嚼,又對特寫鏡頭回放感悟,最后點明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又是一個小小的倒敘。這樣的布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敘事類作文也可這樣趣味開篇,奪人眼球。
二、重視詳略分明,思考內(nèi)在關聯(lián),指向人物寫作
學生寫人物作文時會出現(xiàn)眉毛胡子亂抓的問題。這樣的情況,明顯是學生沒有考慮選取哪些事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所以才會導致內(nèi)容籠統(tǒng)、人物形象不鮮明。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以一個學生的角度回憶了一位殘疾老師的形象,文章篇幅比較長,主要回憶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三個故事反映了劉老師的愛學生、愛工作、愛生活的品質,讀來樸實無華,卻又備受感動。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品讀三個故事帶來的內(nèi)心感動上,則教學僅指向內(nèi)容,如何挖掘課文在寫作上值得借鑒的啟發(fā)點,讓閱讀教學同時也指向寫作,就需要教師考慮三個事例編排的秘妙。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圍繞事例的詳略、關聯(lián)與銜接問題進一步進行探究。學生通過直觀上的比較知道這個三個例子篇幅長短不一。為什么要有這樣的長短處理?再次讓學生思考總結出,劉老師放飛的不僅僅是手中的風箏,放飛的更是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這也是課題為“理想的風箏”的原因。同時,學生通過閱讀分析,也能獲知描寫人物的事例安排有詳有略,可以避免面面俱到而導致文章顯得拖沓,但如果都寫得過于簡單,文章就顯得很蒼白,詳略得當可以突出主題,顯得層次分明。教學過程中繼續(xù)通過三個事例的深入比對,學生們又發(fā)現(xiàn)第一、二個事例發(fā)生在課內(nèi),而第三個事例發(fā)生在課外,三個事例又同時表現(xiàn)劉老師樂觀頑強的品質。課文用不同的側面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又通過內(nèi)在的關聯(lián),將三個事例完整地連接在一起,人物的形象越發(fā)豐滿。這樣指向寫作的閱讀指導,對學生寫人物習作的影響和幫助無疑是很大的。
三、聚焦文章題眼,揣度巧妙布局,指向人物寫作
題眼即文眼,往往能折射出文章的整體構思?!稅壑湣肥橇昙壍囊黄n文,題目直接體現(xiàn)了課文“愛”的主題,而最能引起學生探究的則是這個“鏈”字。鏈,意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篇課文由三個很平淡的故事組成,何以成“鏈”?課文是怎么巧妙布局的?這正是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這篇課文最大的亮點,不在它故事的敘述上,當屬它的結尾。當最后一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呈現(xiàn)在學生眼里的時候,他們?yōu)檫@個結尾驚嘆、歡欣。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試著將課文最后一段拿掉,在故事中間老婦人出現(xiàn)在店中時即交代女店主與喬伊的關系,這樣的布局好嗎?學生經(jīng)過悟讀探究無一不認為作者把人物關系放在結尾揭示,將愛之鏈條圓滿緊扣,讓人在驚嘆之余,又發(fā)人深省,否則,這篇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將大打折扣。這猶如相聲表演中的“抖包袱”——把之前設置的懸念或笑料在關鍵時候說出來以達到喜劇的效果,我想,這篇課文的結尾正如“抖包袱”一樣,它的安排稱得上獨具匠心。這篇課文抓住這點教學指向學生題眼謀篇上有方向性地思考。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被诖?,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不僅讓學生在寫什么的層面上再關注作者怎么寫,更要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寫法,促使自己能主動揣摩,合理運用,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管建剛.構建“指向寫作的閱讀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一)——指向寫作的閱讀課答疑[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5(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