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
一、設計依據
本設計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語文教學大綱為依據。
二、教材內容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現行高中教材必修三《師說》為講解課文??紤]到新教材在古詩文的編排上明顯重誦讀、重積累,輕文章結構的瑣碎分析的事實,個人認為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做出了一些調整,將《勸學》與本課打包共同提前至語文教學的第一課和第二課。前者意欲給學生動力,后者旨在為學生指明方向。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古文基礎比較差,自我學習能力不強,有一定的學習熱情。想學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學。很少能謙虛好學,大多偶有一二所得便沾沾自喜,甚而好為人師起來。針對這一情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能區(qū)分古今異義詞,能把握特殊句式。
2、過程與方法:體驗誦讀課文、探究問題的過程,并感悟乃至掌握這兩種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理性地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樹立謙虛好學的學習觀。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并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鑒賞分析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鑒賞分析本文的論證方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勸學》中我們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我們向誰學呢?韓愈在《師說》中給出了答案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二)作者簡介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愛蓮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課文講解
1.檢查預習情況,抽查學生朗讀。
2.教師范讀正音
3.學生自由朗讀
4.學生齊讀
5.理清全文思路,整體把握全文
6.學生示范朗讀并疏通文意
7.學生補充、質疑、討論,教師點撥講授
明確一、二段基本內容,劃出中心論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tài)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8.第一段重點理解
(1)古今異義詞
“學者”“所以”“從而”。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段意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tǒng)領全文。
(4)討論
教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笆軜I(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9.以第一段同樣方法講解第二段,在此不贅述
第二課時:
(一)提問導入
復習上節(jié)所學內容,喚醒舊知,努力讓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二)課文講解
1.檢查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明確得出結論
第二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2.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3.重點知識歸納:
(1)實詞
“道”“師”。
(2)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古:一般的人,今:許多人。
小學:古:小的方面要學習,今:基礎教育中某一階段的名稱。
4.同樣方法完成第三、四段學習。
學生熟讀第三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5.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6.學生熟讀第四段,思考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教師明確: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tài)度。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三)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教師明確: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而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四)作業(yè)
全文講解之后,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誦讀全文,深化課文理解。討論:《勸學》的前提是有人不學,《師說》的前提是不拜師或不會拜師,那么他們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懶惰和虛榮。請反觀自身,聯(lián)系當下討論拜師學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就“懶惰和虛榮”寫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七、課后反思
韓愈寫這篇文章看似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實在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這于今世尤有啟發(fā)的意義,終生學習的時代要求我們時刻去發(fā)現有“道”之人。不過這讓學生明白乃至實踐起來好像并沒有那么容易,在教學中,我通過“從文本鑒賞拓展,靠寫作訓練提升”朝這方向做了相當的努力,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刻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