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勝寒
內(nèi)容摘要: 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地道的山東秧歌,而且還營造出了一種“尋尋覓覓”、“驀然回首”的古典意境。更為重要的是,整個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還具有一種深刻的文化象征意義。本文主要是從音樂和隊形這兩個藝術手段的巧妙運用方面來分析這個極具特色的群舞。
關鍵詞: 夢里尋她千百度音樂隊形
Abstracts: "Search her thousands in the dream" bring us not only real yangko in shandong, but also create a "something", "suddenly look back" classical artistic concep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whole, " Search her thousands in the dream" still has a kind of profound cultural symbolism.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music and formation of the two artistic means skillfully aspects to analyze this extremely characteristic
Keys: Search her thousands in the dream Music Formation
緒論
女子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首登舞臺便一舉奪得第九屆桃李杯表演二等獎,劇目二等獎。在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比賽中獲得作品銀獎?!秹衾飳にО俣取方o山東秧歌帶來了新鮮的氣息,賦予山東秧歌新的時代氣息。這種新的時代感的獲取是與作品獨特而巧妙的音樂和隊形的運用分不開的。
第一章背景音樂的巧妙運用
伴隨著舞蹈的開始,女子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的音樂就開始響起,于是,觀眾仿佛被音樂帶入了夢境一般,全部身心都被吸引到這僅只有5分鐘的舞蹈中去了。這首讓觀眾如癡如醉的背景音樂正是著名的沂蒙小調,沂蒙小調誕生于誕生與抗戰(zhàn)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借助當?shù)氐幕ü恼{創(chuàng)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后在流傳中經(jīng)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nèi)外的沂蒙民歌。
在沂蒙山區(qū)里,這首小調被沂蒙山的百姓已經(jīng)唱了60年。幾乎已經(jīng)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認識沂蒙山那悠久而古老得歷史和文化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
它的唱詞具體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保ㄞD段音樂)高梁(那個)紅來(哎)稻花(那個)香滿擔(那個)果蛋(哎)堆滿倉。
和很多地域性的山歌一樣,沂蒙山歌帶給我們的首先就是那濃烈的地域色彩,那質樸而優(yōu)美,純真而情深的意境一唱三嘆,和極富變化、炫目迷人的舞蹈完美的搭配在一起,讓觀眾如癡如醉。
但是,導演又不是完全的將沂蒙小調轉移了過來,而是做了大膽的改進,這種改進成功的地方有二。一是在音樂的地域性上相對于民歌的風格做了改進。傳統(tǒng)的民歌總是富有強調的熱情,象征著勞動人民的喜悅和狂歡精神。而在舞蹈《夢里尋她千百度》中我們則可以明顯的發(fā)現(xiàn)導演將其風格進行了轉換,即更強調沂蒙小調中那種優(yōu)雅、寧靜、高貴的氛圍。極富古典美。另外,這首音樂的高潮是一段運用RAP說唱的音樂方式,這段RAP說唱的音樂是結合沂蒙小調的詞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音樂。這種中西方音樂的結合,本身即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意。因而使得《夢里尋她千百度》更富有現(xiàn)代意味,因而也就更能抓住現(xiàn)代觀眾的心。而且這種大膽的音樂與舞蹈演員無窮變化的扇子之間完美的配合,讓觀眾極盡視聽之樂,也充分體現(xiàn)了舞蹈所要傳達的沂蒙人民積極向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樂觀及現(xiàn)代現(xiàn)代精神。
第二章隊形運用的獨特性
相對于背景音樂的巧妙運用,女子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在隊形上的運用也讓我們耳目一新。在長達5分鐘的表演中25位女演員在舞臺中央的四方隊形自始至終沒有移動和變化(除了在舞蹈最后面外),而僅靠上肢及腰段的變化來舞出無限的變化,這種被限定的“流動”將舞蹈主題“尋”的意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從舞蹈的這種特征我們自然就聯(lián)想到山東海陽秧歌中的經(jīng)典體態(tài)。作品以山東海陽秧歌中的“斜波浪”、“滾浪”、“扇花”的變化為核心,并且凸顯了“三道彎”的體態(tài)特征。但是,和傳統(tǒng)的山東海陽秧歌不同的是,導演自始至終都為讓隊形有一絲變化。即用一個不變的始終位于舞臺中央的隊形來傳達整個舞蹈的寓意。這是一種極大的對于舞者的挑戰(zhàn)。因為25位女演員只能僅僅依靠上肢及中段的變化來表演所有的豐富的動作以傳達作品的含義,因而對技巧的要求就顯得特別的高。
這種高超的技巧集中的體現(xiàn)在演員們靠“擰”、“轉”的上身和手中翻飛的扇子來組合成斜線、圓形、等一系列精彩的畫面。外加上光影、色彩的恰當運用,另外還有和音樂的絕妙配合。例如在舞蹈的后部分,隨著人聲的響起,整個音樂的節(jié)奏變得非常之快,而相應的,整個舞蹈的動作(這集中的體現(xiàn)在舞者的肢體動作上和舞動的扇花上)也變得非常的高節(jié)奏。最后在一陣動作與扇子的高潮下,整個舞蹈以一種靜寂的意境收場了,此時音樂,光影一起靜止了,唯留下那令人目眩的精彩畫面。
結語:《夢里尋她千百度》的深層意義
伴隨著《沂蒙小調》的變奏和隊形的獨特運用,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地道的山東秧歌,而且還營造出了一種“尋尋覓覓”與“驀然回首”的古典意境,讓觀眾極盡視聽娛樂之能事。但是相對于表面上的迷醉與美感之外,整個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還具有一種深刻的文化象征意義。從整個群舞的動作喻像我們可以看出(一段優(yōu)美的《沂蒙小調》后就是第一段手執(zhí)綠色團扇的少女獨舞,她的原型是來自山東秧歌中活潑俏麗、可愛玲瓏的“小嫚”形象。舞蹈元素是8字繞扇和“團扇撲蝶”的傳統(tǒng)形態(tài),表現(xiàn)了少女時代那種天真無邪、向往自由的形象。第二段獨舞是手執(zhí)紅扇的中年婦女“扇女”形象的再現(xiàn),動作元素主要是翻扇,動作大氣、豪放,頓挫有力,這正表現(xiàn)了中年人的穩(wěn)重與成熟。最后出現(xiàn)的是山東秧歌中不開扇的老年形象。而在舞蹈的結尾,扇子打開了,此時老年人手中的綠扇與少女手中的團扇相連了)這種動作喻像極明顯的體現(xiàn)了導演將不同年齡的三個時代聯(lián)接在一起的精妙構思。既傳達了沂蒙人民積極向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樂觀及現(xiàn)代精神,而且就想舞蹈題目標志的那樣,講述了一種現(xiàn)代人為尋找傳統(tǒng)中華文化之“根”的一種普遍性尋根意識。而這種現(xiàn)代人所要尋找的“根”早沂蒙人看來正是是那樸實無華、勇于追求、敢為人先的沂蒙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而正是因為具有了這層寓意,《夢里尋她千百度》就不僅僅只是一場視聽上的娛樂了,而且還成為沂蒙人對當代文化思考的一種象征。
參考文獻
[1]海陽大秧歌編委會,《海陽大秧歌》,內(nèi)部資料,2004年版
[2]李雪梅,《地域民間舞蹈文化的演變》,人民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
[3]劉建,《無生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劉建,《宗教與舞蹈》,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6]王杰文,《儀式、歌舞與文化展演——陜北、晉西的“傘頭秧歌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于平,《舞蹈形態(tài)學》,北京舞蹈學院,1998年版
[9]于平,《中國古典舞與雅士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