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漢字是小學語文教學基礎,其識字教學肩負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重任,因此在識字教學滲透文化對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此,本文則從根據(jù)學生心理特征、漢字結構規(guī)律以及漢字圖形等分析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滲透文化策略,望給予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根據(jù)漢字圖形優(yōu)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感知文化
眾所周知,漢字起源于象形,但和繪畫也有一定相通,經數(shù)年的演變形成獨一無二的藝術文化特質。雖然在3500個常用漢字中,象形字只有200多個,然而卻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文字。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年齡偏小,性格活潑,認知以直觀性和形象性思維為主,在漢字教學中運用圖文對照法則有利于讓學生了解漢字來源以及掌握獨特字體。例如漢字“燕”的畫面較多,書寫難度大,對于小學生而言,無論從部件還是筆順方面進行書寫都較易出錯。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先畫出燕子的具體圖像,必要時可以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燕”字從古文字演變?yōu)榉斌w字到最后的簡體字過程,整個教學過程無需對學生傳授較多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字變化即可,只有明白象形字特點,在學習中就可將抽象筆畫逐漸過渡到具體圖像,學生會從中發(fā)現(xiàn)“燕”字中間部分的“口”很像動物身體,兩旁的“北”則很像兩個翅膀,“火”部分則像動物尾巴,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從燕字的頭部、身體、翅膀以及尾等從上到下的順序掌握“燕”字筆順和字形。上述教學方式將漢字每個部分比喻成具體形象,符合小學階段學生認知特點,便于調動學習積極性。然而需要明確指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需適當穿插文字知識,對文字發(fā)展演變無需過度強調,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圖畫到文字的演變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根據(jù)學生心理特征開展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相關漢字研究者指出,漢字是一塊方塊圖形,分別由形、音、義組成,這些圖形基本上都是根據(jù)封口或不封口、幾點幾橫、筆畫長度、是否出頭以及上下左右空間配置形成漢字偏旁部首,再由不同形象和大小的單位以布局組合形式構成漢字,學習者只要了解漢字特點便能清楚辨認漢字字形的難易程度。也有相關學者指出,小學階段學生雖然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但對漢字字形的辨認和記憶并不會造成影響,因為每個漢字字形難易程度和其構字部件均有著緊密聯(lián)系。心理學研究指出,如果在記憶漢字時采取機械化方式,其效果無法和理解記憶、想象記憶以及聯(lián)想記憶等方式相比。特別漢字有著形態(tài)各異的載體且理據(jù)性較強,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偏小,只要運用想象和理解記憶漢字則會有較好的效果,因而語文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應符合學生認知和心理特征。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來源,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知識內容和個體魅力,最大限度集中學生注意力。與此同時在教學中應摒棄粗漢通滿堂灌教學方式,尤其在識字教學中可以結合文化理念,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學習“仁”字,從字形角度分析該字體發(fā)現(xiàn)其由亻和二組成,筆畫簡單,較易掌握。如果從文化角度分析那么就可得知,“仁”字中的“二”代表兩個人,即社會由每個獨立的個體組成,你和我,我和他,他和你組成社會,和諧社會更是建立在以仁相待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學會善待和尊重對方。為了加深學生理解,語文教師可以引入孟嘗君和劉備等歷史名人的仁愛典故,拓展學生知識體系。
三、根據(jù)漢字結構規(guī)律開展教學領略傳統(tǒng)文化魅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時應理順每個構字構件的意義,與此同時還要對其是正確拆分,不能生拉硬扯的亂拆胡編,這種情況只會使?jié)h字演變?yōu)榭呻S意解釋的符合,引導學生走向誤區(qū),加大學習漢字難度。語文識字教學要遵循漢字結構規(guī)律,還要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和智力發(fā)展情況。因為漢字文化屬于較為寬廣的概念體系,小學生是識字教學主要對象,因而需要針對漢字中承載的文化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此一來才能更好地傳承漢字文化。一般漢字音義屬于結合體形式,詞句教學和兒童語言基礎有著緊密聯(lián)系,因而要充分考慮兒童觀察記憶能力和語言發(fā)展水平,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簡繁和難以程度,最大限度促使學生接受。以“月”、植物、動物和數(shù)字有著較為豐富的內涵,不同顏色對應不同民族心理,如果過于補充知識則會加重學生識字負擔。在講解“月”字的文化內涵時就可借助古代詩人借月抒情的詩詞,在識字教學中只需運用象形字方式讓學生認識該字即可,無需講解過多文化知識。
四、根據(jù)孩子年齡特征開展教學在活動中樂享識字
孩子年齡小,喜歡玩游戲、聽故事、讀兒歌,教師可以應用趣味活動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通過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糾錯,加深學生的記憶。
4.1 在生動有趣的游戲中幫助學生掌握與區(qū)分漢字,減少學生別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純粹的生字教學難免枯燥,學生興趣往往不高,這樣常常會讓學生因為記憶不深刻而出現(xiàn)別字[4]。因此,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孩子在熟悉的生活及快樂的游戲中學習生字,教師就可以在漢字識字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具體漢字相關的情境或者進行游戲,讓孩子能夠進入到漢字相關的情境中,這樣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符號變得形象化及生活化,加深學生理解,大大減少學生別字的出現(xiàn)。
比如針對小學生常常將漢字中的“拔”與“撥”混淆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兩名學生在講臺上進行拔河比賽,在比賽之前,先讓學生先玩十次石頭剪刀布,贏得一方可以找一個朋友來幫助自己,在十次石頭剪刀布結束后進行拔河比賽,顯然,得到更多朋友幫助的一方會成功。教師在進行完拔河比賽后,小結如下:拔河比賽中,朋友多的一方會獲得勝利,所以“拔”的偏旁右邊是朋友多一點。通過這樣的比賽與總結,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區(qū)分“撥”與“拔”這兩個形近字。
4.2 應用趣味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掌握
小學生對故事非常喜愛,并且學生對故事內容的記憶往往非常牢固,這主要因為故事的情節(jié)常常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對其中的內容記憶深刻。為此,為了減少小學生的別字,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好講故事這一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與區(qū)分漢字,減少學生別字。
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黃粱一夢”這一故事,故事講解是唐代有個名叫盧生的人,在邯鄲旅店遇到道士呂翁,盧生向道士傾述自己窮困,于是道士就借給他一個枕頭,說枕了這個枕頭就能夠稱心如意。盧生于是夢入枕中,恰好此時店家正煮著小米飯,盧生一覺醒來,小米飯都還沒有煮熟!此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到此“粱”非彼“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與區(qū)分漢字,將學生的錯別字消除。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某些具有特殊形義的字編寫小故事,幫助學生記憶,比如“裹”這個生字,學生常常會寫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編寫故事:有一個小孩,在野外摘了不少的野果子,但是回家的時候又拿不了很多。于是他靈機一動,將身上的衣服脫下并將野果報了起來,高高興興的回家了。通過該故事幫助學生了解“裹”之所以在“衣”中的緣故,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
4.3 編制趣味兒歌,讓學生更好的記憶生字
小學很多的漢字筆畫比較多,學生常常不能記清及記全。此外,還有很多的漢字非常的相似,在記憶的時候常常會混淆,這樣就常常導致別字頻繁出現(xiàn)[5]。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教師可以嘗試通過讓學生編兒歌,使學生在編兒歌的過程中牢牢脊記住字的字形,幫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記憶。
比如學生常常將“歌”右邊的“欠”寫成“攵”,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與掌握,可以編制兒歌:哥哥欠我一首歌。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如學生常常將“德”右邊心上面一橫忘掉,則可以編制兒歌:十四兄弟一條心;再比如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渴”與“喝”這兩個漢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編制兒歌:渴了要喝水,喝水要用口。在這些饒有興趣的兒歌編寫過程中,學生能夠將生字區(qū)分的明明白白,在今后也很少會出錯。此外,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編兒歌的時候,給予學生幫助,爭取讓編出的兒歌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記憶生字,同時通過學生積極的參與,讓學生充分感受趣味兒歌的快樂,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漢字是小學語文教學基礎組成,更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作為一種代表中華文化象征的體裁,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認識漢字的文化背景知識,促使?jié)h字真正發(fā)揮自身文化引導作用,學生在領略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同時提高識字效率和質量,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