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文化身份認同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發(fā)展歷程。從最初一味地認同美國文化、擯棄自己文化的過激行為,到以趙建秀為代表的改革者以“生民視角理論”對美國文化的反認同和重構,以及最后的以“民族視角”來說明文化身份認同的時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傳承自己文化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學習美國新文化。
關鍵詞:華裔;美國;文化身份;認同;民族視角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各國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其中,當?shù)谝慌A人進入美洲大陸開始,就將我國古老的文明及相關的文化和傳統(tǒng)滲透到美國文學作品中[1]。華裔美國文學在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見證了華人在美國的辛酸、見證了中美文化的融合與碰撞,見證了華人的生存等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華裔美國文學在其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更多的是尋求其自身的文化認同,即尋求文化身份認同。
所謂文化身份認同指的是:華裔或華人在美國文學、美國文化中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能夠享受與在美國的其他國家的人民享受同等的權利[2]。本文通過對華人文化在不同階段美國文化中的所處的地位及作用進行分析,對文化身份認同在美國文學中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說明。本文將闡述文化身份認同在美國文學中的所處的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為:完全認同、反認同以及否定認同。
1.文化身份在華裔美國文學中的完全認同
1.1 華裔美國文學的鼻祖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從歧視和侮辱到給予一定的尊重和肯定。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能夠在美國文學作品中找到了帶著臣屬和謙和味道的中國文化,這就是華裔美國文學發(fā)展鼻祖[3]。在最初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偏激的美華批評家簡單的認為華人的作品是被傳教士同化的結果,是忘本的表現(xiàn)。然而,我們并不能夠將美國的作家一概而論,由于種種原因,其對中國文化所接受的程度不盡相同。
1.2 華裔美國文學的臣屬
對于當時身處美國的華人作家,無法將其定位準確,并在中國文化、美國文化以及華美文化三者之間相互徘徊。由于中國文化離華人作家距離很遠,相對比較抽象;盡管離華人作家身處于美國文化中,但是從真正意義上融入其中談何容易。在此背景下,有些華美作家和批評家提出了華裔美國文化的概念。
其中,以《虎父虎子》的作者為代表。當時,該作品一出版便在美國文學界引起了關注。作為對美國文化臣服的劉衣昌,他所認為的美國文化與中國相比是極其先進的、極其優(yōu)越的。以這種方式臣服于美國文化,并使得美國文化接受他,可想而知其所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盡管如此,《虎父虎子》作為當時華裔作者在美國出版的一部長篇自傳,其意義是不可估量的,雖然作者放棄了中國文化,即便是在錯誤中成長,也是對華裔美國文學中的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2.文化身份認同在華裔美國文學中的反認同與重構
2.1 具有反抗精神的華裔作家
在當時絕大多數(shù)反對中國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下,能夠及時、快速地展示華裔作家的團隊經(jīng)驗,就成為當時文化身份對華裔美國文化的關鍵人物。如若華裔作家不做出反擊,其整體形象和在美國公民心中的形象將會被極度扭曲,其對美國社會的貢獻將會被忽略不計。而且,“玩小聰明”“懦弱”以及“女性化”等帽子將會一直戴于華裔作家的頭上。
為此,一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在民權、民族等精神的熏陶下,并在結合美國的人權運動的基礎上,大力倡導重新定義華裔作家的文化身份,進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組織。其中,《雞屋華人》和《龍年》作為當時的代表作,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華裔作家不是一直處于沉默狀態(tài)的,標志著華裔作家開始用自己的聲音描述自己的故事。
2.2 華裔美國作家的文化認同
時間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由趙建秀及其同事撰寫的《哎呀!亞美作家文集》,并為其編撰了《序言》和《引論》。這一事件將“文化身份”這一問題拋到了新的高度,引起了人們的熱議[6]。在后來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后,美國公民深刻的認識到之所以華裔美國作家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完全歸咎于美國公民抹掉了華人在中國的歷史意義。因此,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生民視角理論”作為華裔美國作家不斷形成特別的文化認同,并在美國文中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
2.3 重塑華裔文化英雄主義思想
在20世紀70年代,以趙建秀、黃忠雄為代表的華裔美國作家成了一個名為“亞裔資料共建工程”的組織。該組織成立的目的在于,重塑華裔在美國的形象,并在反對美國殖民主義的基礎上,重新對華裔美國作家的身份進行研究。此外,趙建秀在重塑英雄主義思想的同時還進一步華文的世紀含義進行了歸納和總結。趙建秀認為: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英雄文化,并從民族主義的層面上對華裔英雄文化進行全新的定義和闡述。
3.文化身份的否定認同
3.1 “民族視角”的認同
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除了大陸向美國移民外,臺灣、香港等地區(qū)向美國移民的人數(shù)也眾多。在此復雜的形式下,如何正確認識其在美國文化中的位置是相當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狀態(tài)下的華裔文學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中方、美方兩者文化相結合、碰撞的結果。因此,對華人社區(qū)的描述應避免其唯一性,以免引起蓄意扭曲華人文化的誤會??偟膩碚f,民族視角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生民視角上的認同感,并能夠對文化認同給予更深層次的思考。
3.2 文化身份的尋覓與應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處于一個相對不平衡的狀態(tài)。就如賽義德所言,西方與東方的關系是一種復雜的霸權關系。因此,華裔美國文學中的一些理解與和解的大團圓不僅說明了作者對東方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出作者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文化,并能夠以一個相對認同的態(tài)度在傳承自己文化的同時,選擇性的學習新文化。
參考文獻:
[1]吳冰.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J].外國文學評論,2008(2):15-23.
[2]蒲若茜.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野[J].江漢論壇,2006(3):78-81.
作者簡介:
賈志剛(1979年—),男,洪洞人,研究生,英美文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