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教學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歷史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運用典型的、全面的、準確的史料,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將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在設疑、解疑、質疑的思維過程中形成與發(fā)展學生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史料 創(chuàng)新思維 研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歷史課堂教學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在教學中引入史料則為學生的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歷史史料的解讀、思考、分析和比較,加深對教材重要歷史事件的原因、歷史現象和歷史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將史料和所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解決問題,讓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借助史料教學,提升歷史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意義重大
1.有利于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往往是吸收歷史知識的被動過程。運用史料教學,教師允許學生直接閱讀各種史料,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深刻的見解。為了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們應該樹立創(chuàng)新的思想。
2.有助于掌握研究歷史的方法和突破思維定勢,促進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史料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史料,分析鑒別史料,運用史料作為證據來重新解釋與分析歷史,尋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像一位歷史研究學者一樣去整理分析史料,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3.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學習修養(yǎng)的提升
我國歷史教學一貫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學實踐證明,采用單純說教的方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通過引入史料,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體驗,自己得出結論,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度高,教學效果顯著提升。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明白了道理,了解了歷史,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養(yǎng)。
二、借助史料教學,鍛煉學生的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1.教學時通過提供一些史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創(chuàng)設新情境,提供一些史料,并據此向學生提出問題。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2.引入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比對,加深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提高歷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復習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這一專題時,我又整理了一些史料要求學生與教科書的史料的內容進行比對,讓學生理解這些文獻,弄清它們各自的特點。
簡而言之,利用歷史材料來創(chuàng)造一種局面,讓學生在面對刺激和挑戰(zhàn)的時候,完全把新的材料和新問題放進去。一方面,他們可以充分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學生只能依靠獨立思考和大膽論證來解決問題,從而使自己的歷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三、史料教學實踐的經驗與反思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更堅信對史料教學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1.師生對歷史史料有了全新的認識。
歷史史料不僅僅是文獻資料,還可以是教材上的歷史圖片(人物、地圖、戰(zhàn)爭形勢圖)、歷史圖表、實物(仿制甲骨文等)、各種視頻資料等等。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的最大記憶缺點就是死記硬背,而史料的合理使用則使這一缺點得到克服,同時學生在歷史學習上的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得都到了培養(yǎng)。
2.平時要注重史料的收集
我們的歷史教材本身提供了一些史料,教師還要留意收集一些好的史料,以備不時之需。我們在看一些歷史期刊、歷史書籍,好的論文、好的歷史材料閱讀題等等,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史料越豐富越好。
3.搜集史料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現在的歷史老師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大量收集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學生可以從歷史著作中搜集,也可以從相關的論文、網絡資源、中高考試題中搜集,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搜集。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必須認真辨別真?zhèn)?,力求材料的準確性。同時,引入史料是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進歷史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所以在教學中要選取最具有代表性、情境性、啟發(fā)性的材料作為素材,而不是資料的簡單堆積。
4.史料教學課堂實踐中的不足之處
引入史料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有極大益處,但也存在種種困惑與不足。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閱讀材料有時花費時間太長,導致有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這一矛盾亟待解決。有一部分同學遇到比較復雜的史料,不能靜心思考,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選取的史料是否真實,如何辨別真?zhèn)危WC史料的準確性是一個難題。史料繁多,使用史料不是簡單的堆砌材料,而是為老師和學生服務,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準備史料的過程中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梳理,進行仔細的篩選和甄別。上述問題都需要更加專業(yè)化的學習才能達到理想要求。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標的實施,中考歷史命題己有很大變化,不再單純的考書本上的知識,而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思考問題,真正融入到歷史課堂中,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得出觀點、結論。
參考文獻
[1]于慧敏.淺論中學歷史史料教學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鄒小麗.論高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D].蘇州大學,2015.
[3]黃虞萍.初中《歷史與社會》史料教學的實踐探究——以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為中心[D].浙江師范大學,2013.
[4]莊小燕.從課程目標的達成談史料教學的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17.
[5]許瑞紅.搭建歷史想象與史實的橋梁——淺談史料教學在歷史課程的作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
作者簡介
李金慧(1978.09.29—),女,籍貫:遼寧省海城市,海城市第二中學,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