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玲
摘 要:人類的各種生產關系中,土地占據(jù)主導性地位。作為人類生存、生產必要的物質條件,土地能夠滿足每代人衣食住行的日常需求。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土地占據(jù)基礎性地位。土地的基本屬性,要求國家和有關機構必須對其實施社會化管理,保護土地的使用權。本文通過介紹土地管理活動中面臨的主要糾紛,分析了其形成根源,對規(guī)范土地管理提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土地糾紛;土地管理
對人類來說,土地資源無疑是基礎性、必要的。作為人類生活的物質條件,土地同時也是社會、農業(yè)生產的勞動資料,更是所有生產的物質源泉。這種存在條件,不允許出讓。離開了土地,人類也很難繼續(xù)生存下去。它的必要性,不亞于空氣、水分和陽光。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同樣也要以土地資源為支撐。良好、肥沃、均衡的土地,這是經濟穩(wěn)步增長的核心要件。中國人口仍在大幅增長,土地資源也日漸地緊缺。因此,有必要出臺規(guī)范的管理制度,對有限的土地提供強有力的保護。
一、我國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糾紛
(一)建設用地使用不合理
(1)建新不拆舊。可以新建,但不同意拆舊,這是很多老農民的習慣勢力。受傳統(tǒng)理念的約束,農民對宅基地保持絕對的私有理念。在他們看來:老祖宗留給后代的宅基地不能動。2間破舊的茅屋,寧愿種上幾棵樹,也不允許他人占用。有些農民的宅基地多達1000-2000平方米,卻死活不愿出讓。(2)規(guī)劃滯后。有些部門未全力配合,外延擴張相當明顯,土地利用率不高。(3)各級領導未對農民用地給予足夠的關注。居民點用地管理,無法創(chuàng)造可觀的利潤,加之資金投入偏少,周期比較長,領導在任期內很難看得到明顯的政績。故此,政府部門在習慣上疏于管理。
(二)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1)征地補償問題。土地征收,實際上為政府利用某些強制性手段,對集體土地進行收回,并對農民提供適當?shù)馁Y金補償。該種轉移,屬于典型的行政干預,并非市場行為。集體土地被國有化后,沒有辦法再回到從前。所以,集體土地所有權可看作是不完全所有權。相比國有土地所有權,其地位并不平等。對集體土地進行征收的過程,可理解為剝奪土地的處分權。(2)征地補償分配與管理不當。由于中途跨越多個行政部門,征地補償款可能被截留。作為集體土地真正的經營者,農民在拆遷補償中未占任何優(yōu)勢。通常,他們只能獲取地上附著物或是少量青苗補償費。更多的補償費,被村干部中飽私囊。國內尚未確立完善的社保體系,農民群體沒有任何的社會保障。農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可能會漸漸致貧。
(三)土地違法行為嚴重
政府層面上,土地管理有諸多的漏洞。有些政府利用壓低地價或是零地價等非法手段,過度吸收商家投資,免除土地出讓金。在政府部門沒有審批的情況下,不少單位、個人擅自地將公共用地挪用為個人用地,進行經營。部分土地出讓金,未得到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資金,長時間地扣留在主管部門中,存在資金截留或是挪用等情況。上述可知:地方政府并未對土地經科學、規(guī)范化管理。很多工作還沒有做到位,降低甚至侵吞了土地有償使用的收入。
二、處理土地糾紛與管理問題的建議
(一)深化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形成用地約束機制
(1)堅持土地公有制,由國家統(tǒng)籌來對土地進行管理。根據(jù)既往的改革成果,全力擴大體制改革,將國家土地管理部門現(xiàn)行的管理體制分解成省級“垂直管理”;對于地方政府利用、審批土地的行為,需做好嚴格地監(jiān)督。將從前的多頭批地,轉變?yōu)橛芍醒虢y(tǒng)籌規(guī)劃、由各地政府分級管理的基本格局。針對建設用地,審批權應做到高度集中,對土地進行統(tǒng)籌、高效管理。
(2)形成土地利用總規(guī)劃,執(zhí)行土地用途管理機制。必須對土地利用總體、年度計劃進行全面地執(zhí)行。如今,我國已基本結束鄉(xiāng)級規(guī)劃的持續(xù)審批,對各級城市或是縣城提出了總體規(guī)劃。根據(jù)土地利用總規(guī)劃明確出來的用地規(guī)模及其范圍,認真進行審核。對新增建設用地進行控制,根據(jù)年度計劃來對農用地日常的轉用或是征用進行辦理,建立和修繕用地預審制度;根據(jù)我國的產業(yè)政策以及用地不同的定額標準,對土地進行規(guī)范供應和開發(fā),提升土地利用總體的集約化水平,使土地總規(guī)劃可以在土地用途管制中真正起到牽頭和引領作用。
(3)創(chuàng)新土地收益分配法,形成有利于耕地保護的經濟體制。轉變從前局部或整體的土地收益均由地方進行分配的管理機制;根據(jù)各地的基本情況,進行科學分配。對耕地占用稅進行嚴格征收,避免國有資產過多地流失,杜絕地方政府滋生“借地生財”的錯誤行為。
(二)健全法律法規(guī)
各級人大或是政府機構,需規(guī)范管理,及時找出土地立法中的各種漏洞。針對很多突出、棘手的問題,需及時、妥善地進行處理。及時修繕那些爭議比較多的法律章程,使各級政府在對相應案件進行處理時,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三)加強政府工作力度
(1)根據(jù)《土地管理法》中的具體要求,對集體土地進行徹查,明確真正的土地歸屬;(2)根據(jù)《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合法合同提供保護,對非法合同予以裁撤。以新法律為依托,向有關部門派發(fā)土地承包憑證,嚴禁對承包權限作出隨意地變更;(3)對招商規(guī)模進行適度控制,對土地進行規(guī)范管理。針對那些以“招商引資”為名義進行囤地漁利的主體,必須嚴格處罰,并依法收回土地;(4)出臺收緊的征地政策。土地征用,必須在土地所有集體或是農戶的知情同意下進行,確保征地過程更為公開、公正、程序化;(5)致力于為無地農民謀求更多的出路,消除社會上的波動因素,建設和諧社會;(6)組建仲裁機構。簽訂合同或是手續(xù)辦理時,必須由仲裁機構出面,防止額外的土地糾紛。
三、結語
土地是人類的生命線,對經濟建設、社會穩(wěn)定有極大的影響。對土地資源進行規(guī)范管理,能夠防范和減少土地糾紛,保護人類長期生存的基本要素。唯有處理好土地問題,保障農民群體的土地權益,農民才能安身立命,國家才有可能持久、健康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芳.土地資源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1-53.
[2]張巍.加強可持續(xù)土地管理的思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12(16):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