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波
新課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文化生活》四個模塊中廣大教師和學生一致認為《生活與哲學》是最難的,教師普遍感覺這本書不好講,學生則普遍認為哲學最難學。那么如何找到哲學教學的最佳途徑與方法,如何提高哲學教學的課堂實效性,如何使得學生既輕松又扎實的把哲學課學好,找到師生間的最佳契合點,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一線政治課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一輪改革加緊推進的今天,通過客觀分析高中哲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我們觀念的轉變、課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進等都有重要意義。
一、哲學課堂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
第一,部分教師的個人經驗及知識構成有待更新。另外,在教育技巧上有些教師普通話不過關,語言生硬,方言與普通話夾雜。
第二,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有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所有學生一個標準,不注意學生的差異化。
(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
1.同學們對哲學課的喜歡程度不高,很多同學對哲學課不感興趣
2.大部分學生對哲學學習的態(tài)度都比較消極,但是卻肯定學哲學是有一定收獲的。
3.學生對老師上課教學理念、方式和手段的要求比較高
二、哲學教學方法反思
(一)運用故事,引趣激思
有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85%以上的學生喜歡聽故事。所以,老師要抓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傾向,結合《生活與哲學》的教材內容把一些故事引入了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和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創(chuàng)造了教學的佳境。
通過對故事的講述和分析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哲學道理,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分析,從而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運用詩歌、成語、俗語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將哲理棲居在詩歌中,就是融文學性、哲理性和藝術性于一爐,把學生帶入回味和思考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哲學理論的興趣,并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從而能讓學生在“樂學”的境界里輕松獲取知識。哲學課上,根據教學內容,老師可以將學生帶進詩歌營造的氛圍中,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層哲理。
在教學中運用詩歌、成語、俗語,既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又有利于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生動化、形象化,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哲學課堂充滿魅力,從而使哲學變得可親又可近。
(三)結合生活,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學課堂,需要用感官接觸社會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最終習得哲學的觀點與原理。因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切實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的實境中感悟。
(四)注重學法指導,總結哲學學習的規(guī)律性
首先,反對機械記憶,采用劃分句子成分——記關鍵詞——與具體事例相結合的方法巧記哲學理論。
雖然機械記憶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但是我們不得不肯定“記憶”在哲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關鍵是如何去記,并不是過去所說的死記硬背、簡單重復,而是理解記憶,采用劃分句子成分——記關鍵詞——與具體事例相結合的辦法。例如實踐的含義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雖然這個概念字數并不是很多,但在學生剛剛接觸它時卻感覺不好記、非常抽象,最主要是不理解。那么我們就首先讓學生找出句子的主干:實踐是活動,是什么樣的活動呢?必須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如果是動物的活動,諸如螞蟻搬家、猴子爬樹等就不屬于實踐。而這些活動必須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如果是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例如聽音樂會,自我反省等就不屬于實踐范疇,最后指出是物質性活動而不是精神性活動。在講解過程中其實還涉及了兩道選擇題,經過這樣細致入微的分析,學生很快就會理解實踐的含義,無論是記憶概念還是具體做題,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其次,總結哲學原理的標志詞,找出學習哲學的規(guī)律性。
學生在學習哲學時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困難就是即使記住了概念和原理但卻不會應用,理論與實際處于剝離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哲學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每個原理的特點和每個原理的標志性語言,讓學生一看到題目就知道應該用哪個原理,同時看到這個原理自己也能設計出相應的問題,經過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例如在講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時,同學們感覺很難,做題時根本不知道該用哪個原理??偨Y標志性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涉及主次矛盾原理的標志性詞語有:關鍵、重點、重中之重、首要地位、核心等;涉及矛盾主次方面的標志性詞語有:性質、本質、辨清方向、主流、機遇與挑戰(zhàn)等。如果材料當中有某城市的“實際狀況”“客觀現(xiàn)實”等字樣就用物質、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方法論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每個哲學原理都有一些特定的標志詞,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把原理的特點和標志詞都總結出來,無疑是學哲學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次,主觀題的回答:原理——方法論——材料分析三部曲。
對于主觀題的回答學生經常是答得文不對題,亂七八糟,這就要在平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知道答題技巧。字跡工整、條理清晰自不必多言,最重要的是答題思路。遇到題首先指出它所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是什么,答出具體內容,然后寫明方法論,最后對材料進行分析,材料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原理的,甚至是哪一句話體現(xiàn)出來的最好都能夠知道,這樣不僅答得清晰、全面而且能夠抓到采分點。最典型的一道題就是我們六區(qū)監(jiān)測上“給孕婦輸羊血”那道材料題,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目的和歸宿四個方面來回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問題。每一小點都結合材料來說明,指出材料中哪句話、哪件事是體現(xiàn)那個原理的,材料與原理有機結合,可以把這道題作為典型例題給學生分析透徹,來講解答題方法。概括起來就是擺原理——指方法論——聯(lián)實際的答題三部曲。
總之,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及時把握社會的變化,敏銳捕捉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素材,就會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動力,就能增強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