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享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依法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chuàng)依法治國新局面”。而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法制教育尤為重要,以便更好地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有健全人格、有責任感的“四有”公民。
為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以指導他們的生活實踐,在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為培養(yǎng)中學生法治意識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首先,結合生活實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所以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發(fā)揮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任何教育措施將無法落實。而理論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的切身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八年級的法律知識教學中,讓學生收集發(fā)生在身邊的、身上的案例來和大家共同分享:通過讓學生扮演“小律師”,“小法官”等不同角色使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
其次,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感是對學生實施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需要老師的關注和不斷刷新在我們心目中的存在感,喜歡發(fā)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見、看法,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發(fā)表意見、看法的機會。如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等,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調查活動、主題班會、演講會、辯論會等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平時很少發(fā)言的同學,教師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擔任角色,點燃其青春的活力,使其深切感到老師不僅沒有把他們遺忘,而以更大的熱情關注著他們,從而架起了師生之間友誼的橋梁。作為教師應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對待學生的重要性,我們都應明白個性的重要性,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并專心傾聽來自學生的心聲。新課程下的教師應擁有出色的與學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歡與學生相處,而且也樂于幫助學生,做他們的顧問,給他們及時的指導。我相信平等交流與溝通能讓我們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這一點作一名教師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現(xiàn)有資源
現(xiàn)今人教版的思想政治課本編寫的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中有許多案例、情境幫助同學們認識法律,提高同學們的法律意識。當要想把法律知識講透,需要很多案例,而教材中就有許多專家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針對性很強的法律案例,這樣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課本資源是拿來就可以用的,很直接,每位學生手中都有,都能夠領悟得到,這樣方便、快捷、直觀,學生易接受。尤其對于教材里的探究園的案例透視每一個案例,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根據(jù)案例的問題并利用課本的知識進行解答,也是授課最基本的要求和有效運用。
三、開闊視野,利用課外現(xiàn)實例子對學生共同分析和學習
法律本身對學生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別是學生的社會閱歷經(jīng)驗較少,對一些法律條文似懂非懂,通過社會的一些案例,使抽象生成鮮活,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尤其重要。例如我們在講到:最近在網(wǎng)上瘋傳:男司機將女司機逼停后當街毆打。這段視頻引發(fā)數(shù)萬網(wǎng)友轉發(fā),紛紛譴責男司機的暴行。當了解到事情的緣由是女司機突然變道“別”了男司機后,輿論出現(xiàn)了逆轉:“女司機違反了交通法律強行變道,應該被好好教訓”,與此同時,部分網(wǎng)友“人肉搜索”女司機,女司機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等均被曝光。對此,我要求學生對此案例進行理性分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育學生避免因情緒的沖動而作出錯誤的判斷和行動,使學生學會運用課本知識在道德和民事法律角度來分析男司機、女司機、網(wǎng)民的做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觀念,還有講到2012年釣魚島事件中出現(xiàn)的打砸日系車輛、抵制日貨,韓國部署薩德等非理性愛國事件時,要不時的向學生有意識的灌輸和滲透一些相關法制觀念和理性愛國思想,并且可以順勢聯(lián)系到我們廣大公民要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并且說明這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神圣權利和職責,同時順便向學生點撥到:我國的法律體系是由憲法和法律構成,另外還有行政法規(guī)。從而把法制思想和法律意識寓教于無形的課堂教學和時事分析中,實現(xiàn)我們的教育目的。當然,這種教育不能只靠三分鐘的熱情,而且要經(jīng)?;?,定期化,配合樹新風、創(chuàng)文明,法制展覽等宣傳活動一并進行,這樣可以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總之,法制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它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他們的身心迅速發(fā)展,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范圍逐漸擴大,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發(fā)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因此,在這一時期有針對性地并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提高青少年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具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