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摘 要: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直觀、形象、簡便、確切地表達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實踐,筆者通過實例介紹了幾種運用教材插圖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插圖;運用策略]
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教材圖文并茂,初中生物的插圖直觀性強,在視覺上形成一定的穿透力,極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上,插圖是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直觀、形象、簡便、確切地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應的生物知識。如何合理地運用教材插圖,更好地發(fā)揮插圖的教育教學的作用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整合插圖,使知識系統(tǒng)化
教材中的每幅插圖側重表達某一個小知識點,同一知識體系的各個插圖通常獨立散落于教材不同的章節(jié)。教學中,有目的地把有相互聯系的插圖進行整合,明晰插圖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能夠更規(guī)范系統(tǒng)地理解插圖的內容,使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
例如,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fā)、花的結構、傳粉、果實與種子的形成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插圖,它們分布于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的第六章各節(jié)的教學內容中。復習時,引導學生回憶并說出種子、花、果實的各部分結構,同時,教師把這些結構圖用簡筆畫依次畫出來,再以植物生長發(fā)育為線索分析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和過程、傳粉的方式和過程、受精作用的過程、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過程等知識,從而理順了各圖的關系,形成了植物生活史圖(如圖1)。這樣對綠色開花植物史的有關插圖進行整合,能直觀、系統(tǒng)、連貫地復習綠色開花植物生命周期的知識,可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又如,學習“血管是血液流動的管道”時,把“動脈和靜脈橫切面圖”和“毛細血管示意圖”合并在一起,用箭頭連接動脈、靜脈與心臟之間的血流方向,整合形成血管組合圖(圖2)。
此圖能直觀呈現:三種血管的管壁厚薄、管腔的大小、血流方向;各血管在人體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心臟組成了一個封閉的管道,血液在其中循環(huán)流動的路線是:心臟→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臟。通過觀察、分析該圖,不僅能能夠認識三種血管的特點,還容易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可為心臟和血液循環(huán)的學習作鋪墊。
二、添加圖注,使知識具體化
插圖通常包括圖片、圖名、圖注,圖注是對圖進行解釋說明的文字和符號。有的插圖無文字注釋或注釋過于簡單,學生難以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加圖注,能使知識的呈現更詳細、具體,降低認知難度。
例如:教材中“尿液的形成示意圖”高度概括,簡化了尿的形成過程(圖3)。
圖中反映了腎臟清除血液中廢物的基本原理,箭頭指示液體的流動方向。由于圖中沒有文字注釋各處液體名稱及成分,學生容易混淆,閱讀時難以把插圖所表達的知識和教材相關內容一一對應。另外,盡管教師多次強調各處液體的成分,并用多媒體演示了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過程,但仍有些學生似乎聽明白了,實際上還是不能把各處液體的成分全部說出來,特別對一些由插圖衍生出來的問題,學生回答起來的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對這些知識進行問題引導,添加文字注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過程如下:
教師出示插圖后,設置如下問題:①血液由哪兩部分組成?血漿中含有哪些成分?②血液中哪些物質可以通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中?又有哪些物質不能濾過的?為什么?腎小囊腔中的液體名稱是什么?③腎小管重吸收什么物質?④腎小管重吸收后的剩下的物質形成什么液體,這液體的有哪些主要成分?⑤由靜脈流出的血液中廢物增多還是減少了?為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及時把相關的內容從左到右依次添加在圖中(圖4矩形標注部分)。添加文字注釋后,抽象的箭頭符號隱含的知識更直觀、具體地呈現,各液體名稱和主要成分一目了然,學生能更加容易理解尿液的形成過程,正確區(qū)分血液、血漿、原尿、尿液的主要成分。
插圖適當添加文字的注釋后,增加了插圖的可讀性。教師添加圖注力求簡明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便于學生體會和模仿。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在讀圖過程添加標注的習慣,閱讀教材時把重點、難點等標注在圖上,幫助理解知識。識圖作答時,把主要信息標注在圖上,可幫助學生思考和解答問題。
三、多媒體活化圖片,使知識動態(tài)化
生命是運動、變化的,插圖只顯示生理過程的某一瞬間,靜止的圖片難以表達生物的連續(xù)的生命活動過程。利用多媒體賦予圖片活力,顯示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也將平時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概念、信息等形象動態(tài)地表達出來,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例如,教材中“受粉后的雌蕊內部示意圖”,此圖是用于幫助理解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作用的,但圖中沒有顯示花粉管的生長、受精的過程。利用多媒體對該圖進行處理,先依次閃動花粉和卵細胞,明確此生理過程的起點和終點位置。然后多媒體動畫展示過程:花粉粒萌發(fā)出花粉管,花粉管不斷伸長,精子從花粉管滑落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這一活靈活現的過程既具體形象,又生動有趣,特別是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瞬間,有些學生甚至驚呼起來。通過多媒體體活化插圖,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新生命的形成過程,在感悟中生成知識。又如,學習靜脈時,雖然學生通過插圖看到靜脈瓣打開和關閉的狀態(tài),但學生難以想象靜脈瓣如何打開和關閉。多媒體播放血液流經靜脈瓣的視頻,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血液向前流動時靜脈瓣打開、倒流時關閉的情況,加深理解靜脈瓣可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梢姾侠砝枚嗝襟w,將靜態(tài)插圖動態(tài)化,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化解插圖畫面難以理解的知識,產生特有的教學效果,更加有利于知識的生成。
四、依圖制作模型,使知識實踐化
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依照插圖利用身邊的資源制作模型,使圖的內容立體化、實物化地表現出來。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用實物重構插圖,在活動中記憶、整理、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
指導學生制作動物細胞模型時,筆者先展示一個動物細胞模型,然后讓學生討論制作模型選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多種不同的制作方案。教師再讓學生課后依照“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制作模型。師生對交上來的模型作品進行評價,指出優(yōu)點與不足,學生再修正完善模型,挑選優(yōu)秀的模型作為教學資源。依照插圖制作模型的方法深受學生歡迎,作品評比和展示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學生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作了各種各樣的模型(圖5)。
如:用毛線制作動物細胞模型;用大豆、紅豆等制作植物細胞模型;用紅、藍顏色電線和銅絲制成毛細血管模型……雖然學生制作的模型不是很美觀,但基本模擬生物體的結構形狀,很多模型選用的材料也體現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例如,根據毛細血管物質交換后血液的顏色發(fā)生變化,毛細血管模型用了兩種不同顏色的電線區(qū)分動脈血、靜脈血。
插圖是建構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要不斷探索和實踐,靈活運用插圖,使它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劉恩山.生物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魏秀珍,陳道志.初中生物建模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