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澍偉
時間是一種節(jié)奏,盡管日子有時是粗獷的,然而若是趕上大時代的脈動,執(zhí)著追求的腳步依然可以留下時代印記。沒有凌厲的棱角,也無須越陌度阡,五年前,天津問津書院在幾位“文化志愿者”淺吟低唱的努力下,誕生在清雅綽約的巷肆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
這是一個傳承歷史的純民間學術(shù)機構(gòu)。唯其沒有強力的背景,也就沒有宏大的目標,更不會去追求宏闊的命題。只能通過個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用苦度長夜的智識與堅韌,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鄉(xiāng)情、親情交融起來,為我們生活的這片沃土,提供了成長的精神動力和智慧資源。世界永遠會獎勵認真付出的人。
五年間,天津問津書院伴著季節(jié)交替,在命運與時間的沖撞中,用自身的系列成績,記錄下諸多的歷史瞬間,成功地書寫出生命樂章中的響亮音符,進而詮釋了書院生命歷程的主旋律:千年書院,其命維新。
五年間,天津問津書院用歲月積淀的智慧和心心相印,找到了自己的恰當位置和生命價值:架構(gòu)自己的知識空間,讓生命顯示出內(nèi)在的獨立,而無須用閑情去感受他人的情懷,如此這般,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與接納,才可以把天津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傳遞出去,同時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五年間,天津問津書院與同仁的共同體味了“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險夷,履之者知”。穿越往日的追求,放飛夢想,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生命的長度,在于我們的態(tài)度,而我們對周圍一切的態(tài)度,又決定了我們將會擁有多少未來。通往夢想的路無疑是曲折和漫長的,但畢竟啟程了。
每當收到天津問津書院寄來紙墨飄香的書刊,總會帶給我一份值得珍藏的典雅情懷。我們的心需要感動,每一顆感動的心,往往會賦予我們許多美好,而這些美好是要用心去領(lǐng)會的。
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當年寫過一首七律《秋園》,現(xiàn)在讀起來感到特別的親切:“傷秋不是惜年華,別憶春風碧玉家。強向衰叢見芳意,茱萸紅實似繁花。”用“茱萸紅實似繁花”這七個字形容五年來的天津問津書院,最恰當不過了。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期待所有關(guān)心天津問津書院的人們,通過共同的努力,以寬廣的胸襟、恢宏的氣度和悠然的心境,面向未來,為今后的日子插上翅膀;在花開的嫣然中,用錦繡文章和絢麗詩篇構(gòu)建知識空間、打造靈動文化意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并持之以恒的道路來。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