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英
春節(jié)將至,最快樂的要數(shù)孩子們了。他們拿著炮仗,這里炸一下,那里炸一下,炸得滿村子雞飛狗跳。他們故意將點(diǎn)燃的鞭炮甩進(jìn)水里,待那聲悶響濺起小小的水花時,他們就興奮得又跳又笑。
年的味道,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越來越濃了。
在我的老家,路上有人相遇了,總要問:腌了多少臘肉?打了多少糍粑?切了多少糖?話語里都透著欣喜,仿佛小孩子一般,一年的期盼與滿足全寫在臉上了。
俗話說:二十八,洗邋遢。到了這天,家家戶戶都用竹掃把將房梁上及司命前的灰塵、蛛網(wǎng)除去,意曰除舊。掃完后,將墻上的舊年畫撕下來,新買的年畫用米湯平平展展地貼了上去,每個門框上也仔細(xì)貼上大紅對聯(lián)。
有鄰居來串門,主人便端出瓜子、花生,再沏一杯青黃的細(xì)茶。鄉(xiāng)親們?nèi)湓掚x不開田地,說的都是一年的光景。誰家一年產(chǎn)了多少斤糧食,切了多少糖,誰家殺了多少斤年豬肉、干了多少斤魚(把魚塘的水抽干后捉魚,稱干魚),誰家又說了誰家的親……
三十那天,大人們早早起床,在堂屋壁角的火坑里燃上一個大樹蔸,火越旺寓意新年紅紅火火、人財兩旺,又給司命菩薩上一炷香,感謝它一年來對全家的悉心照看。點(diǎn)燃灶火,把豬頭、豬尾巴放進(jìn)一口老天鍋里用大火煮熟。男主人凈了手,恭恭敬敬地端到堂屋上邊的天地君親師神龕前,點(diǎn)上香蠟,放一掛千響的鞭炮,一家老小依次磕頭。嘴饞的孩子看著香噴噴的豬頭,老想伸手去掐那豬拱(豬嘴上面的一圈肉)吃,又怕神龕里的“人”不高興,只得跑到灶屋嚷嚷著要吃肉,父母便揀那瘦的切下一塊塞到孩子嘴里。
小中午,年飯做好了,外面的鞭炮聲也一陣比一陣緊起來。男主人將八仙桌擺在堂屋中間,女主人則將十碗八盤端上桌子。
吃年飯前,照例放一掛大響的鞭炮,寓意一家人新年順利和諧、不爭不吵。然后將大門虛掩,一家子客客氣氣地圍桌一坐。男主人倒上一杯酒,客客氣氣對孩子們說,吃吧。慢慢吃,多吃點(diǎn)!女主人也客氣地說:多吃點(diǎn),多吃點(diǎn)。好像坐在一起的不是一家人,而是久別重逢的貴客似的。
客客氣氣地吃了飯,這才開了門,感覺新的一年真的到了。四周的鞭炮聲、震天雷響成一片,年的味道已濃得化不開。
除夕守歲是年夜必不可少的習(xí)俗。一家老小圍坐火坑,男主人開始講故事,講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廟里當(dāng)和尚時,經(jīng)常被老和尚欺負(fù)的故事,小孩子們百聽不厭。接著,孩子們開始要壓歲錢,要新衣服。
夜再深一點(diǎn),火坑里便只留了男主人一個,其他的都睡去了。
初一出信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大人們說,如果出信順利,那么家里就會有菩薩照拂,一年里順順利利,無病無災(zāi)。一家人凈了手,拿了香燭和鞭炮,鄭重地拉開大門,在天井的西南角跪下,點(diǎn)燃三香兩蠟,插進(jìn)泥土里,望著黑洞洞的西南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三個頭,念一些保護(hù)家小之類的禱詞,再將鞭炮點(diǎn)響。
出完信后,再去河邊拜碼頭,新的一年便正式開始了。
過了初六,人漸漸少了起來,村里也漸漸恢復(fù)了平靜。到了元宵這天,村里又熱鬧了起來,晚上,鞭炮聲、鑼鼓聲更是響成一片。大人說,這是趕年了。年趕跑了,春節(jié)也就徹底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