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要:語文課程是研究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實用課程。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朗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初中語文課上,語文教師應(yīng)重視朗讀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朗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1578( 2018) 02 - 0134 - 01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這充分表明了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朗讀課本中的文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積累,還可以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以提高朗讀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1.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
1.1 朗讀時間少
教師大都會在教學開始前讓學生朗讀一遍課文,卻很少在教學過程中和教學完成后的鞏固環(huán)節(jié)帶領(lǐng)學生朗讀課文。整體而言閱讀時間比較少。
1.2 朗讀方式單一
目前,初中語文的朗讀環(huán)節(jié)主要以學生統(tǒng)一朗讀為主,朗讀教學方式非常單一。學生對這種朗讀方式感到厭倦,他們沒有將身心全部投入其中。朗讀方式的單一性導致學生朗讀時很少集中注意力,朗讀教學沒有達到應(yīng)有的效果。
2.初中語文課堂朗讀的實施策略
2.1 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
在大聲朗讀之前,老師必須先指導學生掌握各種朗讀技巧。不同的朗讀內(nèi)容需要不同的朗讀技巧。學生們可以通過有效的朗讀環(huán)節(ji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了解作者寫作的中心思想。激起學生對課文朗讀的熱情,從而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
在實際的朗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線需要遵循作者的情感路線,帶著情帶進行朗讀,體驗作者的意境,讀出作者的韻味,受到作者的感染,從而得到啟示和共鳴。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讀,讀準每一個字的發(fā)音,在一整句話中做到不讀錯字、不發(fā)錯音、不落字、不重復,還需要做到聲音洪亮,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另一個前提是,是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朗讀預習,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并將容易讀錯的字和容易發(fā)錯的音做好標記,在下次朗讀的時候更加地注意。
比如,在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一方面,教師需要讓學生提前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習,自行進行朗讀訓練。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將魯迅先生寫此文章時的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對孩童時三味書屋的美好記憶,縱使是那般嚴肅的地方,在魯迅先生的記憶中仍然是充滿了童真和樂趣的,學生通過對文章進行這樣的了解,在朗讀的時候便會隨著作者的情感進行表達。另外,學生由于自身差異,在朗讀的時候會受到一些困擾。比如,有些學生對平翹舌音的掌握不準,還有些學生對前鼻音和后鼻音不清楚,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發(fā)音給予個別指導,然后讓學生反復練習單個單詞。通過這種耐心的指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能夠正確有效地朗讀每篇文章,為將來的漢語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2.2 提供足夠的朗讀時間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wù),教師就會遵循既定的教學計劃,減少學生的朗讀時間,進而降低了他們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師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在各個階段和不同階段的教學中的朗讀。這樣可以提高他們朗讀能力,進而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差異,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原有知識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對他們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根據(jù)他們的朗讀特點進行朗讀,以便他們更好地進行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朗讀,同時要讓他們對文章進行反復的閱讀。例如:在講解《紫藤蘿瀑布》這一篇文章時,教師應(yīng)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復閱讀,本篇文章主要圍繞紫藤羅花來抒發(fā)感情,由看花、憶花、思花三部分層層遞進,進而表達出文章的主旨。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和藤蘿的命運感悟到生命長河是無止境的,人生應(yīng)該是豁達、樂觀、進取的。這篇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學生閱讀文章,讓他們帶著情感進行朗讀。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也可以提高他們朗讀的能力,所以教師應(yīng)該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朗讀。
2.3 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
不同的朗讀形式會有不同的效果。集體朗讀具有互相暗示和提醒的功能。顯然,口齒清楚、讀音準確的同學,往往會對那些成績中下等的同學起到引領(lǐng)示范的作用。它們在改善群體記憶效應(yīng)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自由讀會使學生更好地,更親自地感受文字和口味。指名朗讀,它可以準確地顯示出個別同學的閱讀質(zhì)量和他對文本的理解水平,適合于檢查性、示范性、比較性的教學目的。分角色讀,適宜于對話式的文本,能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起到重要作用。著名播音員的朗讀,語音規(guī)范,聲情并茂,會增加他們對模仿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教師也要有示范朗讀的勇氣。教師帶著個人體驗的朗讀,會在無形中把學生深深地帶入文本環(huán)境,體會文本情感,有時甚至不需要教師再多說什么。在教授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時,筆者通過示范朗讀,帶著學生隨詩人一道,以“殘損的手掌”一一撫過祖國大地,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對只有“灰燼”以及“血和泥”的淪陷區(qū)的凄涼景象,對曾經(jīng)風景如畫如今卻慘遭侵略者強占的“家鄉(xiāng)”,同學們感受到了作者的凄楚憂憤;對“溫暖”“明朗”“蓬勃生春”的解放區(qū)那“遼遠的一角”,大家又體會到了一種熱切期盼和深情向往。特別是在讀“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一句時,筆者以低沉的嗓音、似輕實重的音調(diào)強調(diào)了“沒有漁船”,又帶著點顫音讀出了這個省略號里蘊含的無限悲憤,給學生留下了極其難忘的印象。
3.結(jié)語
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按悍N一粒粟,秋收萬顆粟”,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李莉,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建設(shè),2010 (10).
[2] 何玉蓮,讓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扎實而靈動[J].中小學教育研究:學科教學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