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作明
摘要:小學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是本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嘗試。與其前身《思想品德》相比,教育改革后,新的教材更注重“生活化”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這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而我國教育改革時間尚短,研究積累相對薄弱,使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遠不能勝任課程的發(fā)展和教師的需要。而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對小學品社課中如何提高學生素質(zhì)和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取得了一致的共識,并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研究;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07-0222-02
Abstract: primar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education, and it is a new attempt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Compared with its predecessor, "Thought and Morality," after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new textbook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quality. This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the short time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and the relatively weak research accumulation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area far inadequ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needs of teache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we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rain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oduct society class, and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s.
Key words: morality and society; Research; reform
隨著小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通過近年來的一些實踐和探索,對于教學內(nèi)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有了一定了解,就如何完善新課程改革,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實踐性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1 《品德與社會》科目教育的教學現(xiàn)狀
小學德育課程是小學文化教育的開始部分,是學生了解社會、家庭、國家開始的地方,對學生了解祖國疆域、文化、民族以及歷史等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的學科。由于《品德與社會》的內(nèi)容涉及廣泛,它包括了社會、歷史、道德、環(huán)境、文化等。還包括與之相連的各種知識和相關技能。因為其復雜性,所以不能簡單按系統(tǒng)學科來組織,而當前也沒有特別適合的可以融會貫通的主題構建方式。所以只能選擇一些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特征的題材,再結合地方、學校、地區(qū)的社會資源,并將其轉化為適合學生們發(fā)展的、可以安全使用的教育資源。
因為品德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并且隨著教育改革與社會對學生全面教育的提倡,實踐和體驗成為當前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充分體驗和感知,在具體的實踐中,完成對現(xiàn)實社會的基本認識,通過實際體驗來形成積極的社會態(tài)度和責任感。品德與和社會的定義是公民教育,也就是如何通過實踐和體驗讓學生認識到: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教育和實踐教會他們對生活要有積極的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責任心有個性品質(zhì)的人。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程更加注重實踐性,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社會實踐,所以對于一些可以進行實踐活動的課程應該大力提倡。比如,在教授第3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時候,老師可以將他們帶到植物園或者動物園,親自帶領學生們認識各種植物或者動物,教他們?nèi)绾巫R別植物是否有毒、如何與動物打交道,以及與動物接觸應怎樣避免意外危害等。
2 課程、教材的開發(fā)和實驗
2.1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中高年級設計的一門以社會生活實踐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德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課程標準”中的社會性其中就包括了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品德與社會,一個是分科課程,一個綜合課程,兩者課程功能、課程品質(zhì)、內(nèi)容體系等雖然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但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質(zhì)。
2.2 課程定位的研究
我們通過“課程標準”發(fā)現(xiàn),我們對于品德與社會的定位是為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旨在培養(yǎng)一個有著良好習慣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這個良好的習慣和責任感指什么?有什么含義?這都沒有明確的定位。在課程理念方面,公民教育的性質(zhì)、意義等也比較籠統(tǒng)、理念粗糙,這直接使課程顯地不夠合理和周密。伴隨著新課程體系的建立,品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也有待明確,其中包括其他學科的銜接,與同科類之間的銜接等等。
3 教學方式的改革
3.1 實踐教學法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改革,應該先從課堂開始,要提倡多走出去、多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得真正的知識。新課程要求學生以體驗的方式融入教學中,也就是需要學生們親身實踐等。比如教授“我愛我的家”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帶著孩子們?nèi)ボ娏覍偌?,讓他們講述自己的家,自己的情感,自己對家的感覺。也可以帶著孩子們?nèi)⒂^一下孩子們自己的家,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感受,自己對家,對父母親人的感覺。
3.2 趣味教育法
趣味教育法就是在需要講授的課程和學生的興趣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這樣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把思想都放到講授的課程上來。教師在講課中應該和學生積極互動,可以先讓學生將他們的興趣說出來,然后進行引導,一直到需要講述的課程上來。
3.3 賞識教育法
小學生往往很注重老師的評價,他們很渴望老師和家長的認可,教學中我們就可以使用這一點,對學生學會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表揚,不單以成績論英雄,要學會從側面、從不同的點去表揚學生,對于學生取得的任何一點成績都要用語言去表揚,增強其對于課程的自信,使他對課程更有興趣,把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3.4 設置崗位式體驗
按照知行統(tǒng)一的要求,將課程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社會家庭之中,要求學生們扮演家庭、社會中不同崗位上的不同人物,讓他們從服務家庭、服務社會中體會其中的責任和辛苦,為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良好品質(zhì)的人打好基礎。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設立,改變了原來各類學科分科的設置,終結了原來那種格式化,脫離實際的教育過程,使教育更現(xiàn)代化,更加貼近生活。而生活化體驗式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為學生們動手、動腦、動情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張麗.談如何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32)
[2]趙璐.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開展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