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從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視角出發(fā),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過程進行分析,并對倡議順利的實施提出了諸多建議:需要抓住“一帶一路”的主流,對未來充滿信心;要關注沿線國家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深入進行國別研究;將倡議視作復雜的系統,注重統籌優(yōu)化與頂層設計等。
【關鍵詞】 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一帶一路”倡議
2015年,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方法論,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fā)展基本問題的本領。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吸取之前眾多哲學及其方法的基礎上,立足于客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從現實的、歷史的、實踐的、具體的人的本性出發(fā),探尋出的一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體系,是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學說,是在某一門具體學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推進全球化發(fā)展,深化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
一、文獻綜述
在國內學者從哲學視角對“一帶一路”的研究中,王程、周麗從經濟哲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至少蘊含三點經濟哲學思想:資本空間邏輯的合理運用、資本與權力關系的雙向追問、中國傳統“和合”思想的當代實現;[1]梁金貴、孫麗娟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角度出發(fā),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形成過程與基本內涵,探究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哲學依據與實踐把握,并據此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展前景進行了展望;[2]桑明旭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fā),從“一帶一路”倡議的出場語境、理論根基和時代價值三方面進行分析并解讀;[3]李莉莉對“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的哲學智慧進行分析,認為其戰(zhàn)略彰顯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聯系的普遍性與發(fā)展的平衡性的統一、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倡議實踐中要把握其“新”的特征。[4]
國內學界在哲學層面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多從宏觀角度和概念意義出發(fā),論述了倡議的提出背景、過程和在全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點討論倡議成功的必然性,但對推進過程中的具體性、操作性問題和方法論分析不足。因此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視角,對“一帶一路”推進過程的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
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分析
1、矛盾即對立統一:“一帶一路”需要抓住主流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組成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事物內部的矛盾決定著事物的發(fā)展,因此如果要分析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需要進行矛盾分析。看待“一帶一路”倡議需要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一帶一路”倡議開展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矛盾。從倡議的提出背景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的不平衡逐步加劇,由舊的全球治理模式失靈所引發(fā)的難民潮、非傳統安全危機、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頻發(fā),“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民粹主義”思潮不斷抬頭,給全球發(fā)展和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地傷害與挑戰(zhàn)。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就是中國為應對全球的危機和挑戰(zhàn),推動全球化深入有序發(fā)展提出的“中國方案”。倡議提出的背景是復雜困難的,而推進過程中同樣面臨如國際金融貿易環(huán)境不佳、逆全球化思潮阻礙、大國博弈的制掣等諸多挑戰(zhàn),與此同時境外媒體出現了一些唱衰“一帶一路”的噪音、雜音。[5]誠然,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全球背景與推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都是不可忽視的挑戰(zhàn),但是中國不僅勇于承擔大國責任,而且更有能力實現這樣的目標,在倡議提出的短短幾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5月,中國成功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140多個國家、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對外承包工程方面,中國企業(yè)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3164份,新簽合同額845.1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6.5%,同比增長21%;完成營業(yè)額432.4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8.9%,同比增長1.2%。2016年,在國際市場需求持續(xù)低迷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共建合作當中,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為6.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0.6%。其中出口3.8萬億元,增長0.7%;進口2.4萬億元,增長0.5%。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為1260億美元,增長36%。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5%。[6]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是可行的方案,蘊含更大的潛力。
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不僅要看到“一帶一路”存在的困難與挑戰(zhàn),更要看到它存在的重大意義和光明的發(fā)展未來,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抓住事物的主流。實踐證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各國民心,在各國的期待中出現,它符合客觀規(guī)律,有助于引領全球治理2.0,帶動全球化繼續(xù)向前發(fā)展,讓共贏發(fā)展從理念成為現實,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一帶一路”需要一國一策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采取了包括高層引領推動,簽署合作框架,推動項目建設,完善政策措施,發(fā)揮平臺作用等積極方式推動倡議的落實,倡議優(yōu)先從沿線國家普遍關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自由貿易出發(fā),全面推進與沿線各國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們需注意到在認清矛盾普遍性的基礎上,不但要從沿線各國的普遍關切出發(fā),以體系化的方式推進倡議落實,還要關注到每個國家不同的具體特點和實際情況:沿線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國內政治制度各異,自然條件與先天稟賦不同,歷史文化與民族心理也有很大的異質性,這種矛盾的特殊性也體現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特殊性,而同一個國家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我國在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在其政府選舉更迭后被叫停接受審查,[7]同一個國家的兩任政府做出不同的決策,這背后既有兩個階段不同政府的不同決策考量,也有不同階段不同國際關系形勢的影響。因此這種錯綜復雜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絕對不能只從沿線國家的普遍需要和特點出發(fā)搞“一刀切”,政策“大包大攬”,還要加強國別研究,吸收智庫、研究機構的力量,改變傳統調研著眼于短期訪談、重視高層中層調研的方式,鼓勵扎根做長期的田野調查,使得國別研究真正的面向當地人民,這樣才能掌握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階段的特殊性,才能針對這種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合作方式,最大程度地找到兩國間利益和意愿的最大公約數,滿足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真正實現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
3、系統論:“一帶一路”需要統籌優(yōu)化
系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生產方式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即體系來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滅亡的規(guī)律。系統有三個特點:整體性、結構性和層次性,我們在對待復雜事物時,要從整體出發(fā),從整體與部分,系統與環(huán)境間的相互聯系中準確考察事物,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相互對接。在這個高層次復雜的系統中,必須要立足系統的整體性,從促進共同繁榮,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出發(fā),在充分發(fā)揮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能源、安全等諸多要素自身功能的同時,做到各項要素科學排列,形成有效結構,發(fā)揮“結構-功能”的互構作用,充分釋放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系統預期目標。在具體的目標中,要做到“五通”:首先是政策溝通,它是倡議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沿線各國實現互利共贏的根本前提;二是設施聯通?;A設施互聯互通是倡議建設的優(yōu)先領域;三是貿易暢通。投資貿易合作是倡議建設的重點內容;四是資金融通。資金融通是倡議建設的重要支撐;五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倡議建設的社會根基。[8]不僅要將這“五通”統一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大目標,同時也要充分發(fā)揮各要素的重要功能,科學協調推進,使其發(fā)揮最大合力。
頂層設計可以促進系統各要素的優(yōu)化。最大程度的發(fā)揮頂層設計的作用,有助于推動整體倡議的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高層的推動下,自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和68個國家與國際組織達成了相關協議,尤其是高層互訪,有力地推動了“一帶一路”倡議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草原之路”等戰(zhàn)略的有效對接,為“一帶一路”的實施建立有效框架。在具體落實層面中國已經和相關國家形成多層雙邊與多邊機制,例如在雙邊層面吉爾吉斯斯坦經濟部與中國河南貴友實業(yè)集團就開發(fā)吉爾吉斯斯坦“亞洲之星”農業(yè)產業(yè)合作區(qū)簽署經貿領域合作備忘錄;在多邊層面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亞太經合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等區(qū)域合作機制進行統籌合作,[9]頂層設計為具體要素實施搭建了框架與系統結構,不僅讓系統層次升級運行更順暢,也為各要素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
三、結語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在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基礎上,正確改造世界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科學指導和有力工具,中國共產黨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社科方法論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科學決策,帶領中國人民贏得新民民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勝利,并成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由此可見在改造世界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為解決全球治理困局所提供的“中國方案”,倡議的實踐與落實也必須運用貫徹科學方法論,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一帶一路”倡議,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確判斷沿線國家普遍性與特點,深入進行國別研究,制定相應的對應方案。我們更要將“一帶一路”倡議看做一個復雜的系統,既從整體把握也從各要素入手,注重要素間的優(yōu)化配置,實現“功能-結構”的良性互動,將倡議的長遠目標愿景與“五通”具體要求有機聯系,在頂層設計方面為要素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與框架。只有遵循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才能使“一帶一路”倡議順利落實,最終實現共同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王程,周麗. ”一帶一路”的經濟哲學追問[J].現代經濟探討,2015.10.30-34.
[2] 梁金貴.孫麗娟.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閾下“一帶一路”發(fā)展研究[J].實事求是,2017.01.5-8.
[3] 桑明旭.“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出場語境、理論根基與時代價值——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的解讀[J].寧夏社會科學,2016.02.5-9.
[4] 李莉莉.“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哲學思考[J].學理論,2016.11.13-15.
[5] 何茂春.“一帶一路”的理解與誤解[N].國際商報,2015-07-16(4).
[6] 數據來自于中國“一帶一路”官網“大數據解讀“一帶一路”板塊.
[7] 趙憶寧.科倫坡港口城項目不是中國的海外“飛地”[N].21世紀經濟報道,2015-03-27(7).
[8]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fā)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9] 劉偉. 讀懂“一帶一路”藍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50-163.
【作者簡介】
巴彥峰(1994—)男,滿族,河北承德人,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中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