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及其教學與評價是當下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SOLO分類評價是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評價的有效工具.通過師生間多維對話、開放性問題解決和批判性自我監(jiān)控來判斷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層次,適時地改進課堂教學路徑,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yǎng)深度學習能力,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評促學、以評促發(fā)展.
關鍵詞:SOLO分類;深度學習;高中物理;教學評價;核心素養(yǎng)
一、SOLO分類: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評價的有效工具
SOLO分類稱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是比格斯教授提出的一種對思維結構進行等級描述的質性評價方法.SOLO 學習結果分類評價包括“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擴展結構”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是遞進上升的.深度學習是以高階思維、問題解決、自主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造等關鍵能力發(fā)展為目標,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過程.
比格斯教授既是SOLO分類評價的創(chuàng)立者,又是深度學習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可以說兩者是“同門”.張浩[1]等學者認為SOLO分類思維結構與學習層次的關系如表1所示.
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評價涉及高階思維、問題解決等思維結構問題,必然要借助SOLO分類評價這一有效工具.
二、SOLO分類在新課標 “學業(yè)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最近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確立了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目標地位.新課標中的“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把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分為“物理概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維度,每個都劃分為5個層次進行“質性”描述,這正好與SOLO分類五個結構一一對應.例如“物理觀念”的學業(yè)質量描述如表2所示.
可見,基于SOLO分類將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學業(yè)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jù).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評價策略
基于SOLO分類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評價是注重反饋和促進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通過師生間多維對話、開放性問題解決和批判性自我監(jiān)控三個策略及時判斷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層次,適時改進課堂教學路徑,引導學生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以評價促進深度學習真實發(fā)生.[2]
(一)師生間多維對話:深度學習評價的外部機制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間的深度對話,促進思維碰撞來診斷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層次,適時改變教學策略,借助多維深度對話、問題驅動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發(fā)展,達到深度學習層次.[3-5]
【案例1】在“牛頓第三定律”教學中,筆者設置了一個探究實驗:借助DIS實驗平臺探究兩質量和磁性都不同的磁鐵間相互作用力(非接觸力)的關系,引導學生小組設計實驗方案.為促進多維對話和思維碰撞,采用小組間PK的方式,小組間相互找問題,最后評出大家認可的最優(yōu)小組.
方案1:一組同學設置的實驗方案如圖1所示:將兩質量和磁性都不同的磁鐵直接放在水平地面上,通過細線與力傳感器連接,兩傳感器用手拉住.
對于這一實驗方案,其他小組馬上提出:(1)力傳感器顯示的讀數(shù)不只是磁鐵間的相互作用力,還有磁鐵與地面的摩擦力;(2)兩磁鐵的中心線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可見,方案1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但沒有綜合考慮摩擦力等因素影響,屬于 SOLO分類的“單點結構”層次.
方案2:其他小組在自主思考和借鑒的基礎上,提出另一個實驗方案,如圖2所示:將兩質量和磁性都不同的磁鐵放在兩個高矮不同的小車上,兩力傳感器固定在兩個(固定在地面)細桿上.
方案2能測出相互作用力間的大小關系,并且綜合考慮了摩擦力和保證力在水平方向上等問題,達到SOLO分類的“多點結構”層次.但其他小組仍提出問題:(1)力傳感器精確度很高,小車與地面間的摩擦力不能忽略;(2)由于細桿固定,本方案只能測量一組數(shù)據(jù),不能得出結論.
方案3:在綜合前面方案的基礎上,提出可忽略摩擦力、可多次測量的實驗方案,如圖3所示:將一根長鐵棒通過鉸鏈連接在兩個鐵架臺的正上端,將兩磁鐵通過細線懸掛起來,細線呈豎直狀態(tài),目的是讓磁鐵的重力與細線對磁鐵的拉力二力平衡.兩個條形磁鐵各自的一端N、S極正對,另一端通過細線與固定在鐵架臺上的力傳感器相連.細線、鐵架臺與水平桿連接處可水平自由移動,調節(jié)兩磁鐵間的距離測量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
方案3是多角度綜合分析問題得出的能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實驗方案[6],達到“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擴展結構”層次,是全班同學和老師多維深度對話的結晶.
(二)開放性問題解決:深度學習評價的核心機制
將所學物理知識和思想方法靈活遷移到新問題、新情境的能力是判斷學習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的重要內容,也是評價深度學習的核心指標,開放性問題解決是促進靈活遷移的良好載體.開放性問題是沒有明確指向性的問題,是具有思維空間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從解決的結果判斷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層次,適時引導,促進深度學習.
【案例2】在學習了“力的分解”后,設置如下待解決開放性問題:
假設你和同伴開車出行,車子不慎陷入泥濘中不能開出.車上有兩條足夠長的牽引繩,車的前方附近正好有一顆大樹.請你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識,開動腦筋想出容易將車拉出的好方法,并作出相應的圖示和分析.
解答1:將兩條繩子拴在車的前端,使繩子成一定角度兩人用力向前拉.
評價1:原理錯誤,屬于前結構,鼓勵學生再想一想.
解答2:兩人沿同一方向用力向前拉,因為兩個力方向相同時合力最大.
評價2:能正確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但迅速收斂,屬于單一結構.此時引導學生間相互評價,這種方法可行嗎?
解答3:將繩子的一端固定在樹上,讓繩子繞過車的前端掛鉤,兩人同時拉繩子的另一端.
評價3:用了動滑輪省力的原理,能對信息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屬于多點結構,給予鼓勵和肯定.
解答4:將繩子的一端固定在樹上,另一端固定在車的前端,并讓繩子盡可能繃直,沿垂直繩子的方向用力拉,拉力沿繩子的分力遠大于拉力大小,容易將車拉出.
評價4: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能對信息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并解釋,屬于關聯(lián)結構,給予鼓勵和表揚.
解答5:包含解答4的內容,并能討論拉力在繩子上作用點的位置可能對問題的影響;涉及兩個人的合作;提出不止一種可行方法.
評價5:能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屬于抽象拓展結構.
開放性問題解決中對于處于“淺層學習”的學生,老師要及時地給予知識和方法上的幫助和指導,促進深度思考問題.
(三)批判性自我監(jiān)控:深度學習評價的內部機制
深度學習是深入學科本質的批判性學習,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引導學生對問題探究或解決的過程、結果以及思維方法進行批判性的自我思維監(jiān)控,自我評價,促進自我調整和改進學習方式,達到自我教育.
【案例3】教學中有如下典型例題:
如圖4所示,木板與水平地面間的夾角θ可以隨意改變,當θ=30°時,可視為質點的一小木塊恰好能沿著木板勻速下滑.若讓該小木塊從木板的底端以大小恒定的初速率v0=10m/s的速度沿木板向上運動,隨著θ的改變,小物塊沿木板滑行的距離x將發(fā)生變化,重力加速度g=10m/s2.(結果可用根號表示)
(1)求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當θ角滿足什么條件時,小物塊沿木板滑行的距離最小,并求出此最小值.
這道習題對于高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涉及跨學科(數(shù)學)知識的整合應用.在講評過程中充分利用思維監(jiān)控促進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首先,老師根據(jù)對這個習題解決的層次,對應SOLO分類評價,把學生的作業(yè)分為五個層次.
其次,讓一位處于“多點結構”和一位 “抽象拓展結構”的兩位同學先后講解他們的方法和解決過程,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再次,依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讓處于“單點結構”和“關聯(lián)結構”的同學先后回答相同問題:“這兩位同學哪一位對你的幫助更大?這位同學講的哪一句話或哪一個觀點對你的影響或幫助最大?”然后老師進行點評總結,引導學生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提升高階思維和思維品質.
最后,引導同學反思: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性步驟有哪些?它們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深度學習的學生)或如何才能想到這些步驟(淺層學習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反思學習幫助學生理解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獲得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
本文是基于SOLO分類理論對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評價的一點嘗試,三個實踐策略是遞進關系,是從外向內、由表及里的的過程,是公共知識的個人意義化、價值化過程.對于深度學習及其教學與評價,這點探索還遠遠不夠,筆者將進一步持續(xù)關注和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突破.
參考文獻:
[1] 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4(7):51-55.
[2] 溫雪.深度學習研究述評:內涵、教學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7(11):39-52.
[3] 戴歆紫,王祖浩.國外深度學習的分析視角及評價方法[J].外國教育研究,2017(10):45-46.
[4] 付奕寧.深度學習的教學范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7(7):47-55.
[5] 康淑敏.基于學科素養(yǎng)培育的深度學習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7.
[6] 任虎虎.演示非接觸力相互作用定量關系的創(chuàng)新實驗[J].物理教學,2015(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