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曉琴
摘 要:幼兒穩(wěn)定的情緒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教師需關注幼兒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很多幼兒情緒不穩(wěn)定,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策略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日益重要。本文簡要地闡述了讓幼兒情緒安定愉快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 情緒 安定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9-0201-01
幼兒穩(wěn)定的情緒表現(xiàn)是幼兒自身對內外環(huán)境整體的把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然而,很多幼兒不能保持安定愉快的情緒,其原因很多,幼兒本身的情緒特點:易沖動,不穩(wěn)定;幼兒不會用適當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不融洽的家庭氛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等,因此,采取有效策略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日益重要。
《指南》[1]對不同的年齡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班要求“能比較穩(wěn)定”“安撫”,中班要求“經常保持愉快情緒”“提醒”“能分享”,大班要求“知道原因并緩解”“表達適度”“能轉換”。能夠看出隨著幼兒年齡的發(fā)展,要求幼兒能逐步達到自我調節(jié),從外部調節(jié)(需成人指導)到內部調節(jié)(自我)的轉換,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遵循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幼兒情感共鳴
幼兒情緒情感的發(fā)展并不是獨立的發(fā)展,而是結合幼兒語言,社會性,道德感,自我意識等綜合的統(tǒng)一發(fā)展。
教師可開展有關情緒的集體活動,提高幼兒情感認知能力,情緒表達能力,促進幼兒情緒的發(fā)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用情緒的詞,如:用開心、難過等詞說出自己看到表情圖片的感受,讓幼兒了解情緒。師幼、幼兒間相互交流讓自己開心、難過的原因,討論讓自己開心的方式,遇到不開心怎么做,如:轉移注意力;掌握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唱歌、向同伴、老師、家人傾訴等;看有趣、滑稽的繪本,節(jié)目,和其他幼兒討論:喜歡誰,為什么,用繪畫的方式畫出自己的心情,讓自己開心的事;經常參與有趣的體育、戶外活動、游戲等。
教師可以在語言區(qū)投放笑話書等調節(jié)情緒的圖書,讓幼兒搜集各種人物面部表情的圖片放在語言區(qū),還可以創(chuàng)設特定的區(qū)域:悄悄話小屋,屋里營造溫馨的環(huán)境,用于師幼、幼兒間講悄悄話。教師和幼兒都可隨意地坐、躺、靠在墊子上講悄悄話,在談話時,教師耐心聆聽幼兒的傾訴,營造和諧、輕松的師幼交談環(huán)境,面對缺乏安全感的幼兒,教師要給予更多的愛,經常說悄悄話,講笑話等讓幼兒開心。在悄悄話屋中,教師也可解決幼兒間的矛盾。當幼兒情緒低落時,幼兒可以進入,緩解自己的情緒。
通過表情、身體動作能夠有效表達情緒情感。我們可以組織幼兒玩心情表演游戲,如:猜心情,設置很多畫有人物心情的卡片讓幼兒來抽,抽到后用語言,肢體動作和夸張的表情來表演出卡片上的心情讓另一個小朋友猜,如果猜對,表演和猜對的幼兒都有小花獎勵。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選擇《我的情緒小怪獸》等適合幼兒的故事進行角色扮演,讓幼兒在扮演中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心情變化,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的情緒。
2 重視榜樣作用,運用微笑感染幼兒心靈
情緒是會傳染的,在活動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情緒沉悶,沒有身心合一地投入到活動中,幼兒也會無精打采,容易走神,活動的效果也不理想。反之,教師的精神飽滿,情緒積極向上,幼兒也會隨之表現(xiàn)出積極愉快的情緒,主動投入到活動中,使活動達到理想的效果。在做操時,當我向孩子笑,孩子也被我感染著,也向我笑。簡單的表情帶給孩子的不僅是一時做操的熱情,更多的是一份好的心情,我們相互享受著快樂。
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注重自己的所言所行、表情態(tài)度,用微笑面對幼兒,用良好的情緒感染幼兒,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不在幼兒面前發(fā)怒,不遷怒于幼兒,讓幼兒得到安全感和歸宿感。
3 實施欣賞教育,促使幼兒帶著快樂回家
研究發(fā)現(xiàn)[2]:當幼兒做錯事時,多數教師采用警告式、個人取向的批評,批評時帶有負向情緒,少有教師會用詢問、建議式、過程取向的批評。當教師伴隨著負向情緒,采用警告式、指責幼兒的個人取向批評時,多數幼兒不接受,接受的幼兒也會伴隨著消極的情緒,容易引發(fā)幼兒羞愧、膽怯、失落,畏懼等負向情緒,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看圖片,平時自控能力差的琪琪跑到前面,“琪琪,請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但琪琪還是一直在前面,教師很生氣,大聲說:“我不是告訴你回到自己的位置嗎?聽不懂話嗎?你總是這樣不守規(guī)則。”
琪琪看不清楚圖片,想上前看,然而這位老師采用了不正確的批評方式,還在大家面前批評琪琪,傷害了琪琪的自尊心,使得琪琪對教師開展的活動失去了興趣,和教師的距離越來越遠。教師沒尊重琪琪,缺少對琪琪的發(fā)展特點的了解和科學的教育策略,采用警告、個人取向的批評,在大家面前批評琪琪,批評時帶有負向情緒,最后適得其反,沒達到教育目的。
相比批評,正向教育更容易被幼兒接受。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幼兒,能讓其產生積極的情緒、愿意配合教師,主動積極地向著目標去努力,這樣他們易得到更多的贊賞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變得更樂觀,自信。
在創(chuàng)意活動快結束前,幼兒都在整理桌上的材料和工具,只有笑笑沒收拾材料就去排隊了,教師對笑笑輕聲說:老師相信你是個能自己整理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的好孩子。笑笑聽了把材料和工具收拾得整齊劃一。
教師采用了暗示性的期望贊美,不僅能幫助幼兒辨別是非,還能讓幼兒真的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一定要做好。放大幼兒的優(yōu)點,縮小幼兒的缺點,對于幼兒的優(yōu)點,進步要及時表揚。幼兒做錯事時,教師要幫助幼兒分析原因,告訴幼兒怎樣做才是對的,積極鼓勵并幫助幼兒改正錯誤行為。
總之,為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其保持安定愉快的情緒,教師應充滿愛心與耐心,了解幼兒的特點,尊重、傾聽幼兒,滿足幼兒正當的情緒情感需求,用微笑感染幼兒,將教師的正能量傳遞給每一個人。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 趙芳芳.“幼兒園中班教師批評行為對幼兒反饋的影響” [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4(07—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