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 琴 艾環(huán)環(huán)
“公共游戲區(qū)”的創(chuàng)建源于我們對真實和常態(tài)游戲情景的思考:忽視幼兒的主體性;由教師確定主題,分配好角色,講解各角色的玩法、規(guī)則;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過多干涉,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走。具體表現在:第一,固化的區(qū)域與主題。每班固定劃分了幾個區(qū)域,柜子、桌椅等均有固定的位置,游戲主題基本一致。第二,預設的游戲內容。在每個區(qū)域中,每個角色都有固定的“工作任務”。第三,規(guī)則的建立。在教師要求的大前提下,將規(guī)則變成了對游戲的捆綁。第四,單一擺弄材料,缺乏情境性的交流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只是接受現有“游戲”的狀態(tài),覺得應該是這樣,不再思考我可以怎么樣。由于固化了區(qū)域與主題,且預設好了游戲的內容,當幼兒被要求參與游戲時,游戲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幼兒在現有的游戲情境中并沒有自主的權力,角色間缺乏交流,無法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和運用,更談不上“游戲能力”。
自主游戲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由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我園作為第二批“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在課程游戲化的內涵和外延方面都進行了實質性的探究?!肮灿螒騾^(qū)”是我園全力打造的室內自主性游戲的空間和場所,鼓勵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小主人”:自主選材、自主劃區(qū)、自主游戲。因此,我們需要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能力”進行思考,對組織、指導游戲的開展進行一些變革,讓幼兒成為游戲中真正的小主人。
幼兒園游戲依其結構化程度可以分為高結構游戲、中結構游戲、低結構游戲,這些游戲共同構成了一個游戲連續(xù)體,并且彼此之間存在著多方向與多頻次的轉化。因此,“公共游戲區(qū)”的機構就是基于這種動態(tài)式的變化,鼓勵幼兒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商定游戲內容、合作游戲三方面呈現出自主、自由、動態(tài)、連續(xù)的發(fā)展與學習過程。
1.收集材料
幼兒園的“自主游戲室”就要開放了,為了讓幼兒成為游戲中的小主人,我們發(fā)起號召,成立了“豆豆收集站”,鼓勵每個幼兒回家收集適合游戲的所有材料。彤彤:“老師,我媽媽的紗巾可以帶過來嗎?”毛毛:“我的布娃娃也可以帶來參加游戲?!标魂唬骸鞍职值呐f領帶有用嗎?”……幼兒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引導幼兒思考:你想玩什么游戲?你的游戲里需要什么材料?家里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做游戲?于是,在“豆豆收集站”里,幼兒和家長將家里的廢舊材料、環(huán)保材料帶來,自助式地將材料分類、整理好。
2.材料分類
將從“豆豆收集站”里收集的材料都投放到了“豆豆雜貨鋪”中,幼兒在自主游戲時可以從中選取任何需要的材料進行游戲。
小杰:“我想找一個鍋到娃娃家去煮飯,可是找了半天都找不到。”
小澤:“我今天去上班想帶一條領帶,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p>
老師:“是呀,雜貨鋪里東西太多了,想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可真不容易呢?!?/p>
萱萱:“不過我知道剪刀在哪里?!?/p>
老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萱萱:“我剛才逛了一圈,記住了它的位置?!?/p>
老師:“你的記性真好!但是,我們不能把所有材料的位置都記下來。那怎樣才能知道每個材料的位置呢?”
小雨:“那就做一個標記呀!”
老師:“這個辦法真好!”
小杰:“我和爸爸媽媽逛超市的時候就看到超市里有標牌,可以讓我們很快找到想買的東西。”
老師:“對呀,在超市里會有一些標牌告訴我們物品的種類,這樣,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就能快速找到?!岸苟闺s貨鋪”里的材料非常多,我們能不能也用這個方法呢?”
幼兒根據自己逛超市的經驗,決定先將雜貨鋪里的材料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老師通過相關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對生活用品、玩具、廚房用具、食品等進行分類。幼兒還可以將分類好的物品貼上自制的標志牌。形象化、直觀性的材料標記有利于幼兒對各種材料進行直觀感知。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對物品分類和歸納的能力得到了總結和提升,參與游戲的主動性也提高了。
1.我的主題我來定
課程游戲化的宗旨是鼓勵幼兒成為游戲中的小主人,那么,我們將“玩什么”這個話題交給幼兒,讓幼兒進行思考和討論。小杰說:“我想搭積木?!避庈幷f:“我想玩過家家。”小澤說:“我想玩超市游戲。”此時,教師設定了具體要求:去“豆豆雜貨鋪”里認真觀察,根據現有的材料,說出可以玩哪種游戲。
小杰:我看到了很多包子、水餃,我覺得可以開一個早餐店。
小雨:我看到了布娃娃,還有搖籃、小床,我覺得可以玩“娃娃家”。
萱萱:有很多圖書,還有漂亮的書架,我們可以玩圖書館的游戲。
小澤:我看到很多架子,上面有吃的、玩的,如果能玩一個超市游戲就好了。
軒軒:我看到很多小汽車,我想玩洗車游戲,因為我爸爸經常去洗車。
……
根據幼兒的觀察和討論,最終設定了:娃娃家、點心店、小超市、汽車美容店、育嬰房、圖書館、小舞臺、小醫(yī)院等區(qū)域,并且幼兒還設計了個性化的區(qū)域牌,真正做到了“我的游戲我做主”。當然,我們還預留了“留白”區(qū)域,鼓勵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嘗試新玩法,生成新的游戲主題。
2.我的區(qū)域我規(guī)劃
“豆豆雜貨鋪”是一個收集站,所有的材料都在其中。幼兒決定游戲的主題后,需要自主劃區(qū),進行“圈地運動”,讓幼兒成為“空間規(guī)劃師”和“建筑工程師”,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規(guī)劃游戲空間,搭建各個主題場景。
1.自主變成散沙
游戲環(huán)境、材料、空間都準備就緒,幼兒開始自主游戲了。起初,每個幼兒都想玩自己喜歡的游戲主題,“自主”變成了散沙,幼兒紛紛爭搶區(qū)域牌,沒有商量,沒有合作。
2.自定游戲規(guī)則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商討如何有效地開展游戲,幼兒經過討論制定了規(guī)則:每次只開設3個區(qū)域,需要相互討論、商量,選出最喜歡的3個游戲主題,最后決定參與的人數。
根據幼兒游戲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幼兒能夠自主選擇材料,比如,借助發(fā)聲玩具作為小舞臺的音樂進行伴奏表演、育嬰房的主人利用洗浴工具給娃娃洗澡,“娃娃家”的三位“男士”也在認真擺弄娃娃。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圈地運動”讓區(qū)域之間少了互動,幼兒只在自己的地盤里游戲。于是我們商量,規(guī)則再次改變:不論玩什么游戲,雜貨鋪作為“小超市”每天都必須開放,促進區(qū)域聯動。
3.做游戲的小主人
“小超市”的開放,讓自主游戲之花開得絢爛多彩??矗惺圬泦T到小舞臺游戲區(qū)推銷水果;娃娃家的“爸爸”因為“娃娃”肚子餓了到超市購買奶粉;小客人到“娃娃家”做客,還從超市里帶回毛絨玩具陪“娃娃”睡覺;小超市里的“收銀員”一邊收錢一邊整理貨架,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自主游戲的開展,幼兒的游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而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只需要提供對游戲的安全考量、對幼兒能力的預估、對游戲過程的觀察,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小主人。
公共游戲區(qū)的創(chuàng)設為不同年齡段幼兒提供操作平臺,在不同時段為幼兒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在自主共商活動內容、共用活動素材、共享活動空間、共同建構學習經驗中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在開放共享的環(huán)境中,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有效地增強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
第二,在寬松、自由的交往中,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個性優(yōu)勢,使幼兒的個性得到張揚,興趣得到較好的擴展。
第三,在自主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中,適當“留白”,在材料、玩法、時間和空間上留出自由創(chuàng)造的“余地”,賦予幼兒游戲以靈活性與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