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琦
衡量孩子一篇習作的好壞,關鍵是“一定要寫出真情實感”,這也是老師強調最多的要求??勺尷蠋熓氖呛茈y發(fā)現(xiàn)有打動人心的“真情”文章,這是為什么呢?仔細分析學生的習作,缺乏真情實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能表達真情的材料,胡編亂造居多;其二,寫生活小事時,描寫浮夸,過度抒情;其三,把握不住材料中的動人之處,平鋪直敘。針對以上三個原因,我們指導學生習作時,可以給學生設置三個禁區(qū),告訴學生三個“不可取”。
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過:“美有多種形式,陰溝里的玫瑰也是一種美麗?!泵倒宀粫驗樯L在陰溝里就失去光彩,因為它努力做到了自然的自己,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自己是不變的,是真實的。
很多時候,學生寫作時,為了趕時間、保分數(shù)就鉆進了一個牛角尖,不敢大膽選材,更不敢隨便說真話,作文的材料只來自于各類參考書或網(wǎng)絡范文。這些材料往往不是自己身上真實發(fā)生的,自然表達不出真實的情感。魯迅先生說過:“作者寫出文章,對于其中的事情,雖然不必親歷過,最好是經(jīng)歷過?!?/p>
寫作上,首要真實,胡編亂造取自他人的文章,不但不真誠也容易鬧笑話。比如一次寫《我的老師》,就有孩子寫老師在他生病回來后給他補課,為了孩子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年紀輕輕就已經(jīng)滿臉皺紋,白發(fā)蒼蒼。要知道,作為他的老師,我自認為還算年輕有活力,竟被孩子寫成了這么一個老態(tài)龍鐘的模樣,心中是喜還是悲?作為當事人的我看了豈會感動?想必孩子自己寫的時候也是編得索然無味。
像這樣“拿來主義”的文章,我們接觸到的有很多。寫父母的有:父母在自己生病時不分晝夜照顧自己,大雨滂沱的時候為了給孩子打傘父母渾身濕透;父母半夜不睡一直給自己蓋被子……寫童年趣事的有:把蔬菜水果放進洗衣機,把洗衣粉當成面粉,買醬油買成了醋,學母雞孵蛋……寫人生啟示的有爬山、騎自行車、游泳……這些文章,每年都有人寫,甚至不止一個人寫,看得多了,不僅乏味,讀出來也成了一個笑話。正如契科夫說的:“扯謊在文章里比在談話里還要乏味得多?!?/p>
沒有真實的情感體驗,何來真情?真情,蘊含在平凡的生活中,滲透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會人間最美好真實的情感。有一位作家說:“如果作家總是睜著眼睛,那么他從空氣中也可以獲得小說的素材。從火車上、船上、報刊上、人們的交談等許許多多的場合都可以獲得優(yōu)秀的素材……觀察自然了,目光自然就會選擇有用的東西。”正所謂平凡中出精彩,平淡中見璀璨,我們要教孩子的,就是竭力從平凡中間挖掘有趣味的東西。不是來自于生活的虛情假意的東西切不可?。?h3>二、矯情造作不可取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作家必須使他的藝術給人以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矯揉造作。自然是有說服力的,而矯揉適得其反?!?/p>
有些孩子,選擇的材料還挺真實,但寫出來的東西依然讓人覺得很假。為什么呢?就是矯情。我們一生中經(jīng)歷的事有很多,體會到的情感自然也是各不相同,有些如陽光暖心,有些如春風輕撫,有些如巨浪翻滾,有些驚天動地……不同的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情感表達。為了增加表達效果,許多孩子就會“誤入歧途”,明明是“愛如茉莉”般淡淡的暖暖的情感,卻非要寫成如“狂風巨浪”般的情感大爆發(fā),特別是在作文的結尾喊口號,貼標簽,用大量的感嘆句,挺好的內(nèi)容變得很不自然,連感情也讓人覺得虛偽了。
比如,坐公交車時發(fā)現(xiàn)沒帶錢,身邊的同學二話不說幫他投了車錢。這樣的事情生活中的確會出現(xiàn),相信同學幫忙的瞬間心里也是暖暖的,可孩子非得在結尾寫道:“??!真情在人間!風雨無情人有情,某某某,如活雷鋒一樣,讓我敬佩,讓我感動!他的恩情我會永遠記住,向他學習!”這樣夸張的口號式的贊揚不但不能表達出對同學的感恩,反而讓人覺得感情很假。這種寫法拋棄了真實自然,材料雖真,但情感太做作同樣會讓文章不自然,不動人。
預防這種現(xiàn)象,還是要讓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情,如何尋找平凡生活中的真情。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真情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束花,甚至是一個背影……只要是在事件過程中令人心中波瀾泛起的生活細節(jié),都是真情流露的體現(xiàn)。把這些找到了,寫出來了,文章的情感也就豐富了,細膩了,動人了。要知道,“只有動情寫成的作品才能動人以情”。
描寫的時候還要掌握好一個度,淡淡的情感就是淡淡的筆觸,暖暖的情感就是暖暖的表達……生活中雖偶有大風大浪,但畢竟“平平淡淡才是真”,描寫普通的生活時夸張的抒情不可取,應該寫得樸素,愈樸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動人,時代和讀者要求樸素和明晰。
還有些孩子寫作文,和剛才說的矯情做作恰恰相反,材料也是真實的,可行文平淡無趣,讀之索然無味,揣摩幾遍也找不出幾個關鍵詞句是能用來體會到情感的,說他偏題吧,材料還行,說他沒偏題吧,文章毫無情感可言。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是學生根本不知道所選材料哪里讓他動情。就事件而言,的確是令人心動過,但到底哪個細節(jié)令他心動呢,壓根兒沒有想好就輕率起筆,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是如流水賬一般泛泛而談。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要是沒有把應當寫的東西經(jīng)過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該動手寫?!敝挥行睦锵氲猛笍?,表達意思的詞語才會信手拈來,連哪個地方令自己心靈觸動都沒能意識到,又怎么能寫出有真情的文章呢?
“平淡無情的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細節(jié)描寫,對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都沒有典型細致的刻畫。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要在“生活中到處尋找細節(jié)”,他說“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編織好的生活的網(wǎng),那么細節(jié)就是網(wǎng)中的結點”,可見細節(jié)描寫多么重要。細節(jié)讓內(nèi)容變得堅實,情感變得可靠。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尋找細節(jié),杜絕寫沒有語言的“啞巴文”,沒有神態(tài)的“木偶文”,沒有動作、心理活動的“僵尸文”。關鍵的地方加上關鍵的細節(jié)描寫,就能使文章活靈活現(xiàn),充滿生氣,情感自然就在字里行間浮現(xiàn)了。
抓住細節(jié)描寫的同時,也要防止一個極端,千萬不要寫出每個細節(jié),一定要抓住真正令人動容的典型的細節(jié)來描寫,要知道“誰要是寫出全部細節(jié),那就失敗了,必須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個很好的范例,作者對父親的描寫,語言描寫寥寥幾句,神態(tài)描寫最多的也就“躊躇”二字,外貌和動作描寫只集中在父親買橘子回來的片段上。作者就是抓住了這些典型的細節(jié),雖語言質樸,卻細膩深刻,讀上去真摯感人,《背影》也成了描寫父愛的經(jīng)典之作。
歲月如水,經(jīng)年無痕。我們要告訴孩子,生活會一直向前,但“人間處處有真情”,我們要善待生活,用心體驗生活中美妙的情感,素履前行,寫最真實的文章,做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