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云,米 雪,王曉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630)
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貧血、出血、淋巴結(jié)腫大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本文作者結(jié)合在我院化療治療的124例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臨床資料,研究個性化護理在改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的有效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化療治療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30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43.19±5.25)歲,急性髓系白血病45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7例;觀察組男34例,女28例例,年齡25~62歲,平均年齡(42.85±4.76)歲,急性髓系白血病47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治療方式和療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個性化護理如下: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相關(guān)知識,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加患者的治療自信心,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及時消除患者的顧慮和擔憂,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治療心態(tài),進一步促進化療的順利進行。
1.2.2 環(huán)境護理
確保病房環(huán)境舒適、整潔,溫濕度適宜,并定時通風、消毒,每天進行3次空氣消毒機消毒。同時嚴格控制探視時間與陪人數(shù)量,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病房環(huán)境。
1.2.3 抗感染護理
化療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引起血小板下降,機體免疫力低下.醫(yī)護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嚴格無菌操作,保持皮膚整潔,密切觀察血小板回升情況.做好口腔、呼吸道、肛周等處的抗感染預防,必要時給予抗生素治療[2]。
1.2.4 出血護理
出血是白血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如果無出血傾向,患者應保持充分休息,護理人員應重點對皮膚、黏膜出血點進行觀察。告知患者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盡量避免侵入性操作,堅持無菌操作。同時重視對患者瞳孔、血壓等指標的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出血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并積極配合醫(yī)生給予止血處理。
1.2.5 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合理進食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同時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進食,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通常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并選擇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
1.2.6 血小板輸注護理
血小板在體外存活時間大概為7 d,如果不能及時輸注,應在室溫內(nèi)保存,并每隔5 min進行溫和振蕩,防止發(fā)生聚集失去活性,注意保存溫度不可低于4℃[3]。在輸注前應進行三查七對,并輕晃血袋,禁止劇烈搖晃,以免血小板發(fā)生不可逆聚集。在輸注過程中應依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合理控制輸注速度,并盡量在1 h內(nèi)輸注完成,以保持血小板的最大活性。如果輸注前發(fā)現(xiàn)存在血小板凝塊,可用手指輕捏為懸液進行輸注。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血小板計數(shù)變化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血小板計數(shù)變化情況對比(±s)
?
白血病患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會增加患者出血的幾率。臨床可通過輸注血小板以緩解出血癥狀,以防止顱內(nèi)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由于血小板輸注價格較為昂貴,且可能傳染疾病。所以臨床應給予個性化的護理干預,以降低白血病化療風險,提高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效果,并進一步促進化療后血小板水平的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對于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給予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即實施心理、環(huán)境、出血等方面干預,能促進血小板指標恢復正常,改善患者的情緒反應,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可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使用。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