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霞 路盈
[摘要] 目的 探討磷酸西格列汀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該院門診40例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口服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藥物基礎上聯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脂及胰島功能各指標變化。結果 治療后兩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較治療前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總膽固醇(TC)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2 h胰島素(2 hPINS)及HOMA-β較治療前升高,HOMA-IS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磷酸西格列汀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胰島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磷酸西格列??;2型糖尿??;血糖;血脂;胰島素抵抗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5(b)-0067-02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所有糖尿病的95%以上,具有發(fā)病率高、大血管及微血管并發(fā)癥多、臨床預后差等特點,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針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為通過口服或注射降糖藥物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從而預防各種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該研究選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該院40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磷酸西格列汀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門診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均被確診2型糖尿病,入組時血糖都控制不佳,無臨床觀察禁忌證,患者自愿參與該次研究,且排除急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合并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史、藥物過敏史及治療依從性差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原則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0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51~81歲,平均年齡(64.32±3.57)歲;病程1~13年,平均(6.21±2.75)年。研究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0~83歲,平均(65.34±3.28)歲;病程1~14年,平均(6.35±2.33)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后給予嚴格飲食運動及其生活方式指導,對照組根據監(jiān)測血糖水平給予最佳口服磺脲類,雙胍類藥物聯合阿卡波糖藥物,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藥物基礎上,加用口服磷酸西格列汀治療,100 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均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3~5 mL離心分離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漿中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漿中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采用酶學法測定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總膽固醇(TC)水平,并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2 h胰島素(2 hPINS)水平,計算β細胞胰島素分泌功能(HOMA-β)水平,胰島素敏感指數(HOMA-IS)。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變化
治療后兩組FBG、2 hPBG及HbA1c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各血脂指標變化
治療后兩組HDL-C較治療前顯著升高,LDL-C、TG及TC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治療前后兩組胰島功能各指標變化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INS、2 hPINS及HOMA-β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HOMA-IS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增長,2010年全國性數據調查成人患病率達11.6%,目前我國超重人群中,中國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經高達15.4%,遠遠高于美國人8%~9%,正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
磺脲類藥物,胰島素在控制血糖方面應用較廣,但是增加體重,低血糖等副作用明顯;阿卡波糖能抑制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從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但容易腹脹、脹氣;二甲雙胍胃腸道不良反應明顯。磷酸西格列汀作為一種新型降糖藥物,屬于高選擇性的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可以增加腸促胰素水平從而改善血糖,對于體重無不良影響,可以依賴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釋放,低血糖反應不多[2]。
2型糖尿病常合并血脂代謝異常,因此在2型糖尿病治療期間還應積極糾正血脂紊亂來提高治療效果。磷酸西格列汀應用臨床以來,臨床報道觀察到可以有效增強胰島素合成與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島B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3]。磷酸西格列汀與阿卡波糖或二甲雙胍聯合應用可協(xié)同性的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現象,從而有效提高脂肪水解能力,改善血脂紊亂[4-5]。
該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新型口服藥物磷酸西格列汀,治療后血糖、血脂水平較常規(guī)藥物治療組顯著改善,且證實兩組患者的FINS、2 hPINS及HOMA-β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HOMA-IS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明顯。提示在基礎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磷酸西格列汀可有效增強胰島素合成與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糾正血脂紊亂,控制患者血糖、血脂水平,間接增加胰島β細胞數量,改善胰島B細胞功能,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現象。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僅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后期將會在合并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超重患者中對磷酸西格列汀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磷酸西格列汀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胰島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Limin Wang, Pei Gao, Mei Zhang, et al. Prevalance and Eth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JAMA.2017,317(24):2515-2523.
[2] 張秀芳,楊秀紅,董陸玲.磷酸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4,36(18):2785-2787.
[3] 敬仁芝,曹曉紅.磷酸西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GLUT4水平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7,28(9):1204-1207.
[4] 阮勇,王秀景,譚擎纓,等.西格列汀治療初發(fā)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療效及對患者血糖、血脂的影響[J].中國藥師,2015,18(7):1160-1162.
[5] 干異,楊成會.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及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7,20(12):1442-1446.
(收稿日期:2018-02-23)